正文

微信:洋节母亲节在中国扎根?

(2024-05-15 16:23:23) 下一个

https://mp.weixin.qq.com/s/vnzb1BNlZh_wNWJnRwKP3w

所有洋节都要被“抵制”?母亲节为何能成功在中国扎根?

文坛新秀 2022-05-05 18:38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国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也在不断上涨。曾经在国内大受追捧的洋节被摆到了极其尴尬的位置,“抵制洋节”的论调一时间不绝于耳。更有甚者将洋节看作洪水猛兽,过洋节就是外国的文化入侵等等。

 

当圣诞节、感恩节等洋节遭受争议的同时,同样源于西方的母亲节却“逆势上扬”,不仅没有因为其洋节的身份遭受抵制,反倒愈发地渗入到中国社会的角角落落。在待遇上与其他洋节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中国现行的母亲节到底是怎么来的?作为“洋节”,她又是如何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扎根成长呢?

 

Image

 

一、战争中的美国母亲

 

为了表达对母亲这一伟大角色的崇敬,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设母亲节。由于各个国家间不同的风俗文化,各国母亲节的日期设置也不尽相同。但应用范围最广的日期,莫过于5月的第2个星期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选择在这一天向伟大的母亲表达敬意。

 

母亲的角色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已存在,但将5月的第2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却只有100余年的时间。

 

1861-1865年间,美国南北双方因在“奴隶制存废”等问题上的巨大分歧而爆发内战(即南北战争)。惨烈的战争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南北双方总计有超过20万年轻人在战争中阵亡,受伤致残者更是不计其数。

 

Image
南北战争

 

战争期间,一位名叫安·贾维斯的妇女积极救助南北双方的伤兵。战争结束后,她又带头创建了“母亲友谊日”组织。将南北双方伤亡军人的母亲集合起来,缓解双方的对立情绪,缅怀在战场上逝去的年轻生命。

 

1905年,安离开人世。她的女儿安娜收到来自美国各地的慰问信,表达对安的尊敬之情。

 

大受震撼的安娜决定继承母亲的事业,推动成立母亲节,以此纪念天堂里的母亲。 

Image
安·贾维斯(左)和女儿安娜(右)

 

安娜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奔走宣传,1908年5月10号(5月的第2个周日),母亲节的支持者们在西弗吉尼亚州格拉夫顿的圣安德鲁卫理会举行了第一次母亲节纪念活动。人们在教堂分发贺卡和礼物,为母亲们送上祝福。

 

在世界主日学校协会等组织的帮助下,安娜最终促使美国国会在1914年通过法案,规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周日为母亲节。安娜母亲生前最喜爱的康乃馨也成为母亲节的文化象征。

 

Image
设立母亲节的法案

 

二、入乡随俗的节日

 

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母亲节习俗借助“西学东渐”的文化浪潮,跨越太平洋来到中国。

 

最早庆祝美式母亲节的,是中国东南沿海上海、浙江等地的美国教会组织。一方面这些地方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文化多元开放,有利于外国节日的输入。另一方面美国教会在当地具有较高影响力,在信众不断增多的背景下,美式母亲节的社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由于欧洲各国早在美式母亲节诞生前就有自己的相关节日,因而美式母亲节在欧洲并没有市场,反倒是中国逐步成为了除美国本土外,“最热衷”于母亲节的国家。

 

进入20世纪30年代,母亲节从东南沿海向中国内陆传播。其影响力也走出教堂,扩散到教会学校和妇女组织之中。当时的国民政府由于财力有限,注重教会学校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教会学校倡导的母亲节也受到国民政府的重视。

 

母亲节能够唤起国人对母性的思考,有助于实现男女平等,这也让当时的妇女组织对母亲节产生了热烈回应。她们积极宣传母亲节,希望借此化解中国延续千年的“男权至上”思想,争取妇女权利。

 

Image
1932-1937年上海举办的母亲节纪念活动

 

抗战爆发后,万千中国母亲为了国家的存亡,毅然将孩子送往战火纷飞的前线,数百万的中国母亲痛失爱子。国民政府为了安慰母亲、塑造中国母亲的伟大形象,也有意赋予母亲节更多的政治含义。1938年武汉天主教堂举行母亲节特别礼拜,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女士亲自做“母亲节献词”,宋美龄的特殊身份也显示了官方对该节日的肯定。

 

上世纪20至40年代,美式母亲节在进入中国短短20年间就迅速在中华大地上站稳脚跟。这既是当时美国国力强盛的体现,亦是中国社会思想碰撞的真实写照。在日本入侵的外部压力和国民政府凝聚人心抗击日本的情况下,母亲节的政治地位被不断推高,并愈发深入地融入中国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和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带有“美式烙印”的母亲节暂时从中国大地上消失了。但是人们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却没有因此而消失,母亲又化作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符号,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在5月的第2个周日过母亲节的习俗再度出现进入中国社会。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也让母亲节的内涵愈发丰富。
 
三、不会褪色的母爱
 
作为一个“进口节日”,母亲节的“洋节”身份是无法否认的。但不同于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母亲节的身上既没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也不是简单地把根植在西方文化土壤中的节日移栽到中国。
 
作为中国本土化最成功的洋节,母亲节能够与中国的文化环境深度契合,离不开她对“孝道”的宣扬,而这一点是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一道相通的。虽然中国古代没有官方设定的母亲节,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古人对母亲的敬爱。正如《诗经·小雅》中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就奠定了中国人接受母亲节的心理基础。
 
Image
 
 
母亲节以宣扬母爱、尊崇母亲为节日宗旨,是表达全社会对母亲敬意的绝佳平台。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但在父系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普遍较低,就让中国的子女们只能以含蓄保守的方式回应母爱,失去了在情感上直接回馈母爱的平台。母亲节的传入很好地弥补了这项不足,让我们对母亲的爱有了更好的承载。
 
除了在“思想上”与中国的孝文化相互契合,母亲节在传入中国后也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中国化”改造。除了康乃馨、祝福贺卡等节日必备,中国很少会像美国人那样前往教堂举行纪念仪式,而是把中国的《孝经》等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母亲节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基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母亲的祝福也变得日趋多样化。但是社会节奏的加快又把年轻人困在忙碌的工作中难以脱身。家庭团聚的计划总是因外力而改变,在母亲节这一天向母亲亲口说出祝福并送上礼物变得不那么容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