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书心筆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个人资料
不忘中囯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财经观察之 850 --- 中印雄起推演全球力量组合新局

(2005-12-12 06:48:28) 下一个

近年来,印度GDP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拥有近3亿左右消费能力旺盛的中
产阶级,每年能培养约24万名工程师,金融体系日臻健全,股票市场的规模和制度
都相当规范,而且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也都相当
便宜,所有这些令印度成为继中国之后又一片被跨国公司竞相追逐的热土

  人们对中印关系普遍存在一种误解,以为中印是“宿敌”或“天然的敌人”。实
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两国能再以最快的速度合作,不仅意味着亚洲世纪的到来,并且
能够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双引擎

  12月7日,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公司主席比尔·盖茨带来了一份震惊印度IT业
界的“圣诞大礼”:未来4年内,微软将在印度投资17亿美元,并为当地创造30
00个就业机会。而今年较早时,微软还在印度班加罗尔市开设了一所研究中心,这
是微软继美国、欧洲及中国后开设的全球第4间研究中心。

  就在两天前,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贝瑞特刚刚宣布,为了巩固过去10年在印度经
营所打造的基础,并且履行承诺,英特尔公司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10多亿美元,扩
大公司在印度和当地技术公司的业务规模。

  印度获得的“厚爱”还不止于此。贝瑞特此次访问印度,离AMD公司的主席、
CEO和总裁赫克特-鲁伊兹结束对该国的访问还不到一个星期。鲁伊兹在印度期间
曾表示,将提供芯片技术许可和支持。无疑,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经济高速增长的新
兴大国,正日益崛起成为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越
来越多国际投资者关注的目光,使印度成为各方角逐的焦点之一。

  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其实,不仅仅是软件业,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开始聚焦印度,在此投资设
厂。本月初,继世界手机业“状元”芬兰诺基亚公司、“榜眼”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公
布在印度的发展计划后,“探花”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也宣布要在印度建立手机生产基
地。世界三大手机巨头逐鹿印度之势业已形成。

  跨国公司涌入印度的例证还远不止这些。从去年开始,德国西门子、韩国LG电
子、美国百事、思科等公司纷纷宣布将在印度投资数亿美元,而今年6月韩国浦项综
合制铁公司更是创下迄今为止外国在印度最大投资项目的记录,该公司将在印度兴建
一座投资120亿美元的钢铁厂。

  的确,和数年前相比,这个快速成长起来的亚太地区市场令人惊叹。近年来,印
度GDP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拥有近3亿左右消费能力旺盛的中产阶级,每年能
培养24万左右的工程师,金融体系日臻健全,股票市场的规模和制度都相当规范,
而且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此外,它还拥有亚洲国家的共同优势
,即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都相当便宜……所有这些都足以让印度成为继中国之后,又
一片令跨国公司竞相追逐的热土。

  沃顿商学院的印度裔教授潘迪穆日前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和两三年前相比,跨国
公司在对印度的态度上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过去印度只是被视为一个只能借
助于宽松的专利政策亦步亦趋地仿制西方产品的第三世界国家,跨国公司往往不愿意
将核心技术放在印度,然而现在印度在某些行业,正在引领研发领域的变革,例如制
药和汽车制造行业,而此时跨国公司都开始加重了对印度的投资力度———“这一变
化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印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11月27日,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在新德里举行的“2005年度印度经
济峰会”上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是亚洲经济的“领头雁”,而印度已经加入了亚
洲经济“雁阵”。他表示,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经
济的引擎,世界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亚洲经济的增长。

  世界的高科技实验室

  “IT二字,既是Indiatoday,也是Indiatomorrow”
,已故印度软件业巨子梅赫塔如此巧妙地诠释了新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单词
。他所经历的时代,正是印度IT业从艰难起步到渐入佳境的过程。IT业在印度的
神奇发展,带来的不只是巨额财富,它甚至改变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在
IT业蓬勃成长的带动下,印度钢铁、汽车等行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吸引了全球各地
投资者的注意力。

  专家认为,印度经济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在于:一方面得益于印度良好的经济
结构。虽然印度经济总量刚刚达到接近7000亿美元,但其服务业的贡献率超过5
0%,尤其是IT产业被称为印度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这样的产业结构使印度能够
摆脱能源、原材料供给的束缚,以及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不利因素。而印度国内对科
技和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视,使其人力资源因“质高价廉”而广受欢迎。

  另一方面,印度拥有一大批能够与欧美顶尖企业展开国际竞争的公司,如信息系
统(Infosys)和维普罗(Wipro)等全球知名软件公司等,这为印度经
济能够长期保持活力提供了保证。印度被称为“世界的高科技实验室”,2002年
《福布斯》评出的全球200家最佳小公司中,印度有13家上榜,而中国仅有4家
,且都在香港。



  此外,印度拥有强大的私营经济部门,其上市公司多为私企。1991年以来市
场导向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私营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经济也对印度GDP的增长
发挥着很大作用,能够保证印度未来相对稳定地较高速发展。

  印度在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等领域可谓实力雄厚,但由于国内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制造业成了印度产业链中的一根“软肋”。印度当局意识到,只有提高制造业在经济
中的份量,印度的失业率上升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同时制造业还被视为该国经济增长
的第二动力。印度工商业部长卡迈勒·纳特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称:“印度已经展示
了服务业方面的实力,现在我们希望成为全球技术制造业中心。”

  目前,农业在印度国民经济规模中所占比重已从1991年的32%降至20%
,服务业则从41%飙升至52%,但工业仍维持在27%的水平。而在工业领域内
部,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停滞在17%左右。印度政府表示,必须提高制
造业所占比例,使之更接近中国、泰国及马来西亚等国30%至35%的水平。

  中印经济模式之比较

  在探讨印度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把它和中国做一对比。的确,
中印两国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两个国家人
口众多,突出了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中国和印度的改革对全世界都具有强大的
影响;中国和印度拥有廉价的熟练技术工人,两国都致力于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两
国都存在巨大的国内市场;两国政策都具备较强的管理国民经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在过去若干年里,两国都始终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保持着9%左右的增长速
度,而印度则维持在8%左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把印度比作
几年前的中国市场,在印度复制一些中国的成功经验,然后实施不同的市场策略。

  11月初,日本国际合作银行(JBIC)的日本制造业者海外经营报告显示,
中期内(今后3年),印度被认为是排在中国之后的“最有前景的投资地点”,首次
超过泰国,位居第二。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5年度投资报告也显示,跨国
企业的51%认为印度是“有希望的投资地点”。这一比率也仅低于中国,居第二位


  埃森哲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王波认为,中印两国优势和劣势各有不同。印度
的优势在于,其劳动力具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管理能力和创业精神,在全球服务
领域和高价值行业(如软件、制药和电信业等)表现超群。但基础设施极为落后是制
约其制造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相比而言,中国发展和改革的进程比印度早开始13年,其经济增长愈加具有调
控性,不仅牢牢地依靠制造业低成本的产品出口,更得益于创记录的外商直接投资(
FDI),2004年,中国吸收的外资达到610亿美元。但在软件、服务业等附
加值较高的领域,中国与印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王波表示,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两国均需要实现多元化,并超越各自现有的优
势领域。举例来说,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印两国已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合作。一方面,
印度软件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印度最大的软件培训公司NIIT,将其设在中国的培
训中心从2001年的两家增加到现在的106家,累计培训了两万五千多名软件学
员。同时,中兴、华为等中国硬件技术公司正在印度扩大业务,建立研发设施,并瞄
准印度中产阶级日渐增强的购买力。

  双引擎推动世界发展

  从历史上看,从未有过两个国家像中国和印度一样同时实现如此可持续的经济增
长,尤其是,这两个国家的人口总和占到全球总人口的1/3,其蕴含的经济能量,
足以重新改变世界格局。如今,有一种共识正在逐步形成:21世纪,世界经济实力
正在向亚洲转移,尤其是转向中国和印度。尽管2004年,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
占世界的6%,但增长率却占世界的12%。

  新加坡国防与战略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学派领军人物、著名学
者阿米塔夫·阿查亚日前在新加坡《海峡时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与印度关
系发展有很大空间,前景光明。

  阿查亚认为,人们对中印关系普遍存在一种误解,以为中印是“宿敌”或“天然
的敌人”。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中印2000多年的友好交流史中,双方只是在19
62年发生了一次冲突。如果两国能再以最快的速度合作,不仅意味着亚洲世纪的到
来,并且能够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双引擎。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认为,尽管中印之间在经济贸易领域存在
一定的摩擦,但总体而言还是合作性大于摩擦。近年来,中印贸易得到迅速发展,由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两三亿美元到去年初的136亿美元。2000年至2004
年间,两国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5倍。此外,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印度访问期
间宣布,两国的共同目标是到2008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200亿美元,2010
年达到300亿美元的水平。双方在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仍大有潜力可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也表示,在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过
程中,中印之间存在竞争,但这只是一个交友中的磨合过程。中印关系本质上不对抗
,因为两国的命运是相同的,经过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印两国将是未来全球力量
组合中的朋友。

  正如中国总理对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所说的那样:“你我之间的握手将吸引全
世界的目光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