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正文

文化和有文化

(2006-11-14 16:09:48) 下一个
前面有几个帖子谈到“文化”这个词是外来词,是日本按照对英文单词“culture” 的翻译。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话题, 我下面就简单做一些引申。


不得不承认,日本人--不知道那位高手干得--这个词翻译得很好。“文化”这两个词翻译得非常贴切,我怀疑中国以前那些读书人未必能翻译得如此贴切。

在中国古文里面,文和化是不同的两个字。 文就是礼仪和制度、待人视物的习惯和态度。化就是教化、改变。

荀子儒效篇说:“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

就是强调“化”是需要后天的努力去改变的,不是人生来就有的需求本能和欲望。

文和化两个字联起来就是用礼仪制度--包括后来的科学文法语法历史知识--来教化社会中的人类。

这个意思和英文的culture 含义相同,因为culture 这个英文单词本来的意思跟cultivate相同,就是培育庄稼。大概后来发现不但农作物可以通过培育得到改良,人类同样可以通过教化变得更加文明,所以cultivate 又有 foster 以及make friends的意思。

看到这里,大家也能看到这个翻译的信达之处。 我最佩服的就是日本人没有把culture翻译成儒化。这样一来,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就远远超过了儒家经典的涵盖。 儒人为了充胖子,就在这基础上发明了儒家文化或者传统文化这样的模棱两可的概念。

其实非常明显,文化这个词本来跟儒家没有什么关系。 从cultivate的原意来说,神农尝百草是文化,皇帝驯养百兽也是文化,老百姓耕地种粮打麻将都是文化。就成礼仪和交友的文化来说,儒家教条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但是儒人喜欢一叶障目,自吹自擂,好像文化就是他们的私产似的。

因为这个模棱两可的概念,我们的语法文法就产生了很多歧义。文化这个词翻译的虽好,但是由于儒家不求甚解的自以为是,终于把这个词弄得难以捉摸起来。

文化这个词的原意,照前文所说应该是用礼仪制度和只是教化社会中的人,教化的目的当然就是便于大家交流沟通和生存,是社会中的人更幸福更健康更快乐。换句话说,文化应该是社会--不管是大社会还是小圈子共同拥有的礼仪和规范,不是某个人拥有的特权。

再进一步说,说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非常不通的。cultured man 仅仅指这个人受到了社会的礼仪规范的教化并且能够用他受到的教化来感化别人,这个概念和 educated man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在社会中接受文化教育,一个在教堂中接受过教育的人未必就是cultured man. 因为事实很明显,很多精心培养的庄稼也未必就是优良品种,说不定一不小心就成了稗草之类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会又有文化的说法呢?正如上面所说,是因为儒家文化这个模棱两可的概念引起的。从本质来说,这里的文化其实退化到了“文”这个单音词。也就是说,“有文化的人”真正意思是说那是一个文人。而为什么一个人要那么神气活现宣称自己是文人呢?这说到底又是儒家经典的毛病。 因为儒家对于“文”的诠释是那么的高雅动人,使得“文人”--更准确应该说是儒人--在宣称自己是文化的人的同时感觉自己同时拥有了到的制高点,同时有了指手画脚的特权,同时拥有了统治人的地位,同时有了宣布他人为畜牲把别人当作畜牲一样奴役的自由。

一句话,从现代语法的观念来说,儒人或者文人其实是 not cultured man. 因为他们不能遵守一个特定社会的礼仪和制度,他们总是用各种荒谬的说辞和借口来违反一个社会的礼仪和制度, 并且由此达到奴役别人的目的来实现自己对权威和利益的追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