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锦涛政改思路浮出水面(ZT)

(2006-08-22 18:01:55) 下一个
亚洲时报方德豪撰文/近期的几个发展说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正开始酝酿一个温和的政改方案。胡锦涛找来一众政治局成员学习了民主执政的问题,而中央党校一份报告则建议,为了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必须考虑推行包括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县级直选、以及“司法有限独立”等敏感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进行一次集体学习,主持学习的胡锦涛强调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概念,并邀请中央党校专家讲解。政治局学习之前的6月15日,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课题组发表了题爲《从经济发展角度思考和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改课题报告。报告建议了包括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县级直选、以及“司法有限独立”等敏感内容。 胡锦涛上台以降,虽有一再在国际场合表达了民主改革的意愿,但外界对其政改思路,一直未能了解。但今年以来,胡锦涛一些言论却开始逐渐透露了他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一些基本思维,一个政改的基本框架似隐约可见。 简单而言,胡锦涛的政改思路大概的框架是:在现阶段先推行一些温和的措施,目的是要应付一些经济改革带出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民主改革铺路,并开始强调法律凌驾一切的概念。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必须争取时间,学晓如何在民主制度下按国际社会的常规执政,到时机成熟时,也即中国共产党由上而下都适应了民主制度后,才会实行全面的民主选举。胡锦涛于今年年初曾就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指示,他当时下令要推动“学习型政党”,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现阶段政改的前提是一党执政体制,党管新闻,党管干部,党管土地,民主集中制不变;这也是胡锦涛把其政改称之为“党内民主”的原因。 对于这些改革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胡锦涛大概也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胡锦涛所做的工作是,列举一些前提条件,一方面证明他在支持政改的同时,并非“中国的戈巴契夫”(推行政改导致政党失去执政地位);另一方面则尽量动员党内干部朝这些方向发展,创造有利改革的环境。 过去胡锦涛在推动一些新政时,都会遇上利益集团的牵制;一是地方在落实措施时阳奉阴违,暗中抵制;一是在通过一些关键文件时,删去一些关键字眼,加入另一些跟胡思路不符的补充说明,中和了胡锦涛路线的作用。所以,这次胡锦涛在酝酿他的政改路线时,他明显十分审慎。据台湾中国时报,二年前被胡锦涛取消的北戴河会议,有可能在今年夏季重开。其中一个可能是,胡锦涛需要开这个会以示对元老的尊重,并在北戴河争取元老支持。 另外,近期胡锦涛较大幅度提拔了一些理念跟他较接近的人出任中央和地方的职务,这有利于胡锦涛在中央和地方推广其路线,争取中层和基层的支持,形成一股气势对抗利益集团。另一方面,中央近期较高调的反腐动作,像北京副市长刘志华下台、安徽省副省长何闽旭被双规等消息,对一些备受腐败丑闻的地方诸侯和中央领导都有示警意味。一旦某些地方诸侯像过去一样公然针对胡路线唱对台戏,也不能排除中纪委立即高调查处这些地方诸侯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曾出现中央委员质疑胡锦涛路线的场面比较不可能出现。 也有分析认为,胡锦涛也十分重视军方支持其路线。胡锦涛近期晋升了10名解放军上将,外界注意到,胡锦涛这次较着重抓政治的方面,单是总政治部中成为上将的就包括副主任刘永治和孙忠同;而重要的军方单位的政治委员,像总装备部政治委员迟万春、空军政治委员邓昌友、第二炮兵(导弹部队)政治委员彭小枫等,都获大力提拔。可以说,也许是吸取了其前人胡耀邦中箭下马的经验,胡锦涛在推动其政改前夕,可谓是格外留神。 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遇上一些樽颈问题,像日益严重的徵地纠纷等,已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稳定。所以,胡锦涛必须能在其任期内启动政改,克服这些经济发展上樽颈问题,中国才能确保其经济可以软着陆。 中央党校《从经济发展角度思考和设计政治体制改革》报告提纲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