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欧美期盼中国人别再丢人现眼(ZT)

(2006-09-29 14:48:28) 下一个
近年来,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排队加塞、乱刻乱画、衣冠不整”等这些随处可见的现象,被海外一些媒体归纳为中国游客的“通病”。有的境外旅行社和宾馆甚至因此拒绝接待中国旅游团队。这实在是令人难堪的现象。为此,中央文明委日前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此号召在网上引起网友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中国人请你说话小声一点()

就像欧洲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中国人的大嗓门也是经过几千年的基因改良而得以保留下来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成千上万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中国人天生的大嗓门正随着咱中国人豪迈的脚步响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外国人每每谈起中国人除了钦佩中国人手头阔绰,动不动就买三四块劳力士以外,最惊讶中国人的嘴上功夫。这嘴上功夫第一是乱吐痰,第二就是大嗓门。一个饭店或者一个会议场所,只要来了一群中国人,那里必定会热闹得像集贸市场一样(其实外国的集贸市场也是相当安静的)。()

长期在国外工作后回国,对咱们国人的大嗓门已经有了一些不适应。照例吃饭应该不会发出多大响声的,但无论你到哪家饭店,那乱哄哄的嘈杂声实在是一浪高过一浪。外地如此,中国的首善之区北京照样如此。()

不过俺也实在感到有些奇怪,既然咱中国人嗓门那么大,世界三大男高音或者女高音咱怎么也得占它一席,可惜目前还没有听说。看来不是咱中国人没有力气,可能是喊的高度够了,美感不足。()

作为一介草民,俺只想提醒那些并不想成为或者没有希望成为世界男女高音的中国同胞:请你说话小声一点。(摘自《环球时报》顾玉龙)()

()

网聚观点()

网友痛心:不文明旅游让国人蒙羞()

新华网网友独行da侠:在法国巴黎的杜乐丽公园内,我目睹过一群中国男性青年游客,攀上一青铜裸体女人雕像照相。随着“咔嚓”声响,一幅中国男人茫然做挥舞状的丑态,就这样被定格在满公园各国游客鄙夷的眼神中!()

大河网网友林雪: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当天,来自内地的部分游客“不拘小节”,让许多港人大跌眼镜:有小孩在角落撒尿的;有随意抽烟扔烟头、饮料瓶的;有坐在椅子上脱鞋纳凉的。斑斑“劣迹”刺痛了所有国人的心。看到这样的报道,让人蒙羞之余感到痛心!()

大河网网友赚客新传:我出过几次国了。希腊、土耳其、法国、德国,部分国人确实不文明,大声喧哗,不遵守纪律。有时候确实感到部分国人挺丢人的。()

新华网网友武士:总感觉我们好像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每次出去旅游,都要带一大堆吃的。好像没有看到哪个外国游客在长城或是故宫,边欣赏风景边吃大饼和苹果的。所以听说在旅游界,我们的旅游团常被称为“大饼团”、“老帽儿团”──因为每个团队都戴着同样颜色的帽子。()

新华网网友天宇:上周在喀纳斯旅游时,看着那些站在“请勿进入花草”牌子后面照相的人,听到一句话──只有长得寒碜的人,才需要用花草映衬一下,自以为可以把自己变得美起来。()

新华网网友一直如此:很多人会觉得,来这旅游我是给钱了的,我爱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爬就怎么爬,典型的鲁迅笔下的“闲人”嘴脸。在景点里,有几个人先把不文明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话,就会有很多人跟着做,这种现象很普遍。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很重要。()

大河网网友中原崛起:文明大国,礼仪之邦,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某些人的行为上。()

大河网友台前陆诗秦:要真正地把“文明”二字付诸到行动上,才无愧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称谓。()

网友呼吁:做礼仪之邦形象大使()

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你认为主要由谁来担责?()

大河网网友2008:在一些着名的旅游景区,经常会看到“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字样。类似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如乱丢瓜皮果壳,随地吐痰甚至大小便……不仅影响了景区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游客自身也是一种损害。没有文明的旅游,再美的风景名胜也会黯然失色。()

大河网网友青若:旅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出国旅游的时候。()

大河网网友涛涛不绝:个人素质高一点,文明就多一点。外出旅游,我们每个公民都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形象,别让外国朋友把我们看扁!()

新华网网友空舞尤拉:中国原本是个礼仪大国,可如今,当我们走进世界的时候,我们还能昂首挺胸、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吗?世界将如何看待我们?()

大河网网友焦作小李飞刀: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不光影响个人的形象,还损害国家的形象,会使外国人形成一种印象:中国人是个低文化层次的国度,没有修养和品位。所以,希望旅游者从自身做起,注重小节,讲究礼仪,爱护环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国家的声誉,树立中国人的文明形象!()

大河网网友九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举手之劳彰显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素质。别再让国人在国际上蒙羞了!()

大河网网友不断超越:国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往往从中国游客身上直观地看中国。因此,每一名在境外旅游的中国人,都是中国人民的“形象大使”。()

网友建议:提升游客文明素质,当好文明使者()

新华网网友:重视文明出游,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关键在于游客自身。在境外旅游中,自觉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注意待人接物的礼仪,遵守参观游览的准则,以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新风,做一个与我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相称的文明使者。()

大河网网友徐爱民:提高旅游者的文明水平,关键是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特别是要增强在没有监督和约束的条件下的道德自律,真正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

大河网网友距离:实际上,不文明的游客只是少数,而这些少数人似乎永远都存在着。因此,加强管理和疏导是必要的手段,使少数人的行为难以形成风气。()

新华网网友:媒体报道的部分中国游客在境外的不文明举止问题提醒我们,出境旅游不仅要有经济资本,还要有文明礼仪素养,努力当好中国人的“形象大使”,不因小节而害大义。新华网网友: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像重视旅游市场监管一样,充分重视我国公民“文明出游”问题,将引导和约束游客文明旅游,作为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旅行社在组织出境游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游客的健康安全,也要承担起对游客进行文明教育的责任,加强行前辅导,注意行中提醒,让游客在饱览境外名胜古迹、领略异国风光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

(刘静沙金艳阳)()

()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陋习损害形象引起海内外批评()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

“近几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人民群众反应强烈。”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组长李小满表示,将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有钱并不代表素质”()

今年3月,佟女士到欧洲出差,回国之后,最大的感慨是“哪儿都有中国人”。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字,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增长了196%,达3100万人次。()

去年8月11日,《参考消息》以“台湾人担心大陆游客不拘小节”为标题,转载“台北中央社”的报道:“香港迪士尼乐园9月中旬热闹开园,第二天登上媒体的不只是欢欣的画面,还有大陆游客插队、蹲踞路边,小孩随处便溺等负面消息”,“连这次来台的‘大陆赴台旅游考察团’官员,也出现在饭店禁烟区抽烟的情况,能出境的多数是13亿人口中的中高收入者,但有钱并不代表素质。”()

这条不足600字的报道,引发了中国高层领导人的震动。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李任芷在人民网披露,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当即批示,提高我国公民文明习惯,除社会上的宣传教育以外,还要进一步研究切入点,其中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批示逐渐具体为“文明办要集中一段时间,以做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加强对组团旅游、出国出境旅游人员的礼仪规范培训”。()

今年8月8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和中宣部部长联合批示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宣告开始。该行动为期3年,破题动作是公开征集并公布“中国公民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在批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国外媒体纷纷对中国政府敢于“揭丑”的举动表示赞赏。()

有评论者指出,自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和1981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之后,又一场自上而下的生活习惯改良运动在中国大地展开。所不同的是,前两次是社会内部的运动,而这一次是因国际交往而起。中国政府把这次行动与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相提并论。()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

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

“近几年来,一些中国公民的旅游陋习,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人民群众反应强烈。”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组长李小满表示,将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

对于国人在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务员张利深有体会。除了加塞、随地吐痰等常见“症状”,张利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国人的“扎堆”和“大嗓门”。()

“中国人出去喜欢集体行动。几十个人浩浩荡荡地走在一起,有说有笑,休息的时候连躺带卧,占一溜长椅。”()

“一般的国外餐馆,即使宾客满座也非常安静。人们交谈的音量控制在对方可以听见的范围内。再看国内,很高档、门外停了很多车的饭店,里面也吵得不得了。”()

对中国人的大嗓门,台湾学者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讲过一件事:两个广东人在美国街边说话,美国人认为他们就要打架,急拨电话报案。警察来了,问两人在干什么,他们说:“我们正在耳语。”()

上海学者朱大可认为,中国人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是其中一种表现。此外还有碰撞别人后毫无感觉,也不致歉;在车上哄抢座位,拒绝向老人和孕妇让座;随地吐痰和小便,吃饭时大声咀嚼。()

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看来,“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是国人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练太过随便。在传统时代,一般让孩子穿“开裆裤”,可以随时随地大小便。受这种教育长大的人,当众擤鼻涕、挖鼻屎、搓身上的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吃饭时将骨头吐在桌子上,把公共场所当作随便可以丢垃圾的地方,不守时间,不守规则,对身体的动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

“将‘粪便’任意地倒入客观世界的倾向还包括:在公共场所,动辄毫无节制地将怒气和敌意发泄在陌生人身上,以及一种克制不住的侮辱别人的冲动。”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写道。()

李立宇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有一次,她到学校附近的中餐馆吃饭。两个30岁上下的华裔店伙计因为一句话失和动起手来。“买东西的外国人排成长队,没有人劝架,没有人报警,已经习以为常。我看得难受,赶紧低头走了,再也不想去那家中餐馆吃饭。”()

王原曾留学英国,他的印象是中国人到哪儿相机都喀嚓个不停,不管在厕所门口、地铁入口,还是根本不允许拍照的地方。英国人对此的反应是,“中国人真憨直(The Chinese are simple)”,或者,“中国人的行为不可思议(Difficult to understand Chinese behavior)”。()

“憨直”和“不可思议”还不是最糟糕的印象。()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曾在非洲国家看到专以中国人为顾客的象牙制品店,国际上禁止买卖象牙制品,但这些商店可以为中国客人开假发票,说所购商品为仿制品。()

“中国人出境游,很多是由当地的华人旅行社接待的。他们经常投其所好,给有需要的客人虚开发票,还有专门的‘考察报告’出售。”葛剑雄说。()

少些文明公约,多些具体指导()

“我们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旅游是个切入口。一般旅游的人算是比较有钱的,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从这些人往下抓,一级一级带动。”中央文明办一位负责人这样解释开展“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的初衷。()

这位负责人在会议的间隙接受本报采访,他所在的中央文明办正会同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建设部、铁路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等8部委,讨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的具体内容。按照原计划,指南和公约要抢在“十一黄金周”之前出台。()

“马上‘十一黄金周’就要来了,这是开展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最有利的时机。”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司长李任芷说。□()

出台之后的公约和指南将被纳入公务员政务礼仪培训和商务培训。按照设想,有关部门将对出境游人士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签订《文明旅行承诺书》,并对可能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设计举报机制,“商务团举报到商务部;自费游客举报到旅行社”。()

对于“打算修订护照法,对行为不文明、破坏中国‘礼仪之邦’形象的游客,予以限制出境或不发给护照”的说法,中央文明办的这位负责人予以否认,称“尚未听说这样的提议”。()

“少一些文明公约,多一些具体指导。”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郭小聪认为,有关部门应对不文明行为分级,“离动物行为越近的越不可容忍”──随地吐痰,赤胸露膊,公共场所脱鞋袜,挖鼻子等都属此列。次之,是不排队、加塞、恶语相向、上厕所不冲水等没有教养的行为。再次之,是对国外文化不了解或者文化素质不高,比如在教堂、寺庙里行为不慎,吃饭时猜拳行令。()

对于“动物行为”和“无教养行为”应以明确的规则禁止,而基于对“国外文化不了解”而产生的行为,旅行社等相关机构应尽到提前告知的义务。()

与20条旅游不文明行为一起征集来的“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20条建议中,也包括一些对旅行社行为的限定,“组团出游之前,说明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民族禁忌及行为方式”。()

有些导游在旅行途中会告诫游客不要乱扔垃圾等“旅游注意事项”,“但老说客人会反感,认为旅行社歧视他们”,即便客人出现不文明行为,甚至打架,导游也只能劝,“客人可以向旅游局投诉我们,我们不能投诉客人。”在华夏国旅做过5年导游的李小姐说。()

另外评论人士指出,“中国公民文明素质不高并不是作为一名游客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要提高的不是游客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的素质。”()

人类是会笑的动物()

台湾女孩任怀乡和丁则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她们会把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跟“大陆将向何处去”联系起来。()

“城铁站年轻人都插队,如果是教育水平低的劳动工作者就算了,往往都是学生样的,要不就是父母拉着小孩犯规。”()

宿舍楼前3个连在一起的垃圾桶,一般最远的都是空的,靠近门的一定满得流出来。()

网络论坛上,一方说话不礼貌,另一方就会用更不礼貌的话骂回去。所谓辩论,常常是抓住对方的一个漏洞,不停地进行人身攻击。()

人心冷漠。丁则曾见一个大一女生骑自行车摔倒,一边哭,一边一瘸一拐地往宿舍走,校园里来往的学子,没有一个人停一下表示关切。丁则骑自行车把她带回宿舍,她问丁则是哪里人,丁则答后,那女孩说,我就知道你不是大陆人。()

学校的办事机构像衙门。教辅人员对本科生指着鼻子呼来喝去。“今天这个学校怎么对这些学生,这些学生明天就会怎么对这个社会。”任怀乡说。()

并不是只有外来的眼睛才对不文明的行为有锐利的感受。于爽的家在北京四环以外的新建小区,小区紧临一条宽阔的马路。驶出拥挤的内城,机动车在这条没有交警和摄像头管制的马路上撒开了欢,一辆辆疾驰而过,掀起一片尘土,毫无礼让行人的意识。()

媒体工作者郭先生从北京出租车司机那里听来一个掌故:考虑到长安街中间安置铁栏杆不雅,道路管理者去年曾拆除,但很多司机就直接横穿中线在天安门广场停车,两个月后只能恢复安装铁栏杆,管理者无奈地说中国人只适合“圈养”。()

服务行业的面貌与柏杨写《丑陋的中国人》的2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人类是一种会笑的动物,但中国的女护士、女车掌和女店员是例外。当你进店之时,活像一头猫撞进了老鼠窝,小眼睛全充满了敌意地望着你,如你索物,则先打量你的衣服,然后告曰:‘贵得很。’”()

泱泱礼仪之邦,何以在最基础的礼仪方面出现问题?()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郭小聪认为,历史的拐点出现在明中叶以后。()

唐宋以前,中华文化是优雅的代名词,中国是礼仪输出国。史载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去,被看作来自礼仪之邦的人上人,甚至免费食宿。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模仿亦步亦趋。()

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增多,游民越来越多,社会问题无法在家族内部解决,游民们组成秘密教门、会党、行帮、商帮等“江湖组织”,社会生活日益粗俗化、江湖化。()

“这种东西一直影响到今天──称兄道弟,哥们姐们……这是生存逼的,我们人人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累,但没有办法。人需要超脱和孤独,但是这种文化不让你孤独。”()

“不认原则,认人情,必然就有亲有疏,造成不公正和紧张。面对生存竞争的时候,你不知道别人有什么‘关系’。”郭小聪分析,今天中国人显得“无礼”的另一个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就如农村人不适应城市交通规则、随地吐痰、大声说话、赤膊一样。在田野上长大的人如同自然之子,自由自在,与物相融。但在城市,高度集中的陌生人群就不得不被各种复杂的规则所限制。()

与“人口过剩导致社会粗俗化”有连带关系的另一观点认为,不文明行为是由资源匮乏导致的恐慌造成的。()

但台湾女孩丁则不赞成这种观点,“要讲资源匮乏,整个亚洲都资源匮乏。”日本“新干线”的拥挤程度不比北京的地铁逊色。每个车站都有一些戴白手套的人专门负责把乘客往车厢里推。一边推一边鞠躬,毕恭毕敬地说“对不起”。乘客知道空间有限,都拼命收缩自己。“不像在大陆,有些人自己要挤进去,还恨不得把别人挤下来。在车厢里,胳膊和腿都伸得很开,拼命占地方。”()

寻找“近因”的时候,很多人将今天国人的不礼貌行为归结于“文革”遗风。()

“‘文革’之前很斯文的中学生,参加过几次武斗和抄家,再上山下乡一圈,随地吐痰和国骂就都学会了。你一说他,他说工农兵都这样。”葛剑雄说。()

“经历过‘文革’的人,不太会说‘对不起’。即便像我这样的老实孩子,在潜意识里也留下了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冲动。”郭小聪说。()

朱大可还认为,社会公共礼仪缺失,跟长期的“阶级斗争教育”密切相关。把所有人都视为假想敌,把所有的日常生活事件都视为阶级斗争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对于敌人,我们是无须讲礼貌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种革命伦理学在21世纪并未消失,而是转型成了资源匮缺下社会竞争的残酷逻辑。我们不是缺乏教育,而是教育过度,也就是“斗争教育”过度。()

此外,几位学者都认为,中国近百年的急遽变化导致社会出现断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称谓失范。在传统社会里,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各有称谓,1949年之后,所有的人都成了同志。而今天,“同志”和“小姐”一样,又有了特殊的含义。()

礼仪背后的东西()

9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30余名公务员在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公司培训师周季平的带领下,学习从穿衣戴帽到接人待物的各种礼仪。适时修剪鼻毛、指甲的合适长度,衬衣的袖子要比西装长1到1.5厘米,正宗的微笑是露出8颗牙那种,引导客人的时候要走在客人的左前方……()

在中国,礼仪培训业有十几年的历史。1990年代初期,有礼仪培训需求的单位很少,多为外企。最近三四年,礼仪培训的社会需求量激增,受训单位不再局限于服务行业,政府机构、国企民企、高校、演艺机构都可能成为礼仪培训公司的客户,“商务礼仪”是最大宗的培训项目。()

“礼貌的本质是对人的体贴和尊重。”周季平告诉她的学员。()

对此,丁则深有体会。“挂起职业化、程式化的微笑并不难。讲电话的时候,‘您好’、‘谢谢’挂在嘴边也不难,但是如果迫不及待地重重挂断电话,你所有的礼貌努力都一笔勾销。”()

学者郭小聪则认为,礼仪的背后要有文化的支撑。()

“文化影响与政治、军事、经济不同,不是国家机器可以有效控制的。文化更多地蕴含于民众心里。而‘文化’一个令人神往的特征是,它很少像军事、经济因素那样引起国家间的紧张、嫉妒甚至怀恨。比如我们不会嫉妒有莎士比亚的英国。”()

“有让世界心向往之的精神创造的民族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且这种创造常常会让本民族的文明水准获得大幅提升。”(来源:南方周末)()

-------------()

黄金周是对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考验()

在肃穆的中山陵,常能听到人声鼎沸;在雄浑的万里长城,墙体上多见“某某到此一游”的伤痕;优美的胜境却垃圾遍地,世界文化遗产的石雕上竟有人“闲庭漫步”……这一个个不雅的画面,在以往的黄金周里屡见不鲜。又到黄金周,又是休闲时,每一位游客,又要面对一次旅游文明素质的考试。()

中国本是礼仪之邦。但历次黄金周对旅游文明的考试结果总让人尴尬。今年“五一”黄金周,就有媒体归纳出旅游行为“八大丑”,形象地勾勒出了游客常见陋习:乱刻乱画、乱丢乱扔、乱攀乱爬、乱嚷乱哗、乱折乱采、乱拥乱挤、乱拍乱摄。这些陋习使美丽的风景名胜黯然失色,让众人的游兴大打折扣。更令人蒙羞而警醒的是,随着近些年来出国旅游的人数增多,这些陋习也被越来越多地带到了国外,一些公民在出境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文明行为,不仅损害了自身形象,也直接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声誉。()

旅游文明行为,是社会荣辱观念、公民道德素质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直接反映国家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提升旅游文明素质,摒弃旅游陋习,快乐健康文明出行,是摆在每一位旅游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前不久,“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在全国实施,这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再过几天将要开始的“十一”黄金周,是对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又一次大考。每一位游客都应从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的角度,从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做到讲文明、知荣辱、明是非,对照存在的陋习,自觉提升旅游文明素养。党政干部、公务员、驻外公职人员,要带头学习遵守公民旅游行为规范,用自己的文明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社会作出表率。()

新疆日报()

----------------------------()

黄金周:欧美旅游业人士期盼中国人文明出游()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即将来临的“十一”长假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出台后的第一个黄金周,我社驻外记者就此采访了当地旅游业人士。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公民出国游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进了中国与旅游目的地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但部分中国游客的陋习和不良行为也应引起重视。()

法国文华旅行社副总经理李晓彤告诉记者,文华旅行社的“荷比卢德法5国游”线路上的一些旅馆餐厅在早餐时间专门划出一个区域,用中文写着“中国游客用餐区”,因为中国游客就餐时说话声实在太大,影响了其他顾客。她说,中国人习惯吃饭时高声谈笑,但欧洲人习惯安安静静吃饭,中国游客入乡应随俗。()

中国游客的不拘小节也让意大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几年前,有人在比萨斜塔下见过一块提示牌,上面用中文写着“请勿随地吐痰”。比萨斜塔的工作人员朱丽亚解释说:“一些中国游客有些让人无法认同的习惯,以前那块提示牌是想提醒他们注意爱护环境。现在来比萨的中国游客比以前文明,随地吐痰的少了,那块提示牌就没必要继续摆放。”()

朱丽亚说:“我们欢迎中国人来比萨参观,同时希望中国游客多注意小节。”她说,中国游客一般比较友善,但是喜欢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经常乱丢垃圾,被提醒之后会有所收敛,但过不了多久又我行我素。()

洛杉矶一家华人旅行社一位姓康的经理将少数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概括为“一高、两抢、三乱”,即在公众场合高声说话;抢座位,抢道;乱吐痰,乱扔垃圾,乱脱鞋。()

据这位经理介绍,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当地造成了不良影响。她接待过的某个中国旅游团有位成员在禁烟区吸烟,触响了警报,按规定应罚款150美元,可这位游客不但不交罚款,还在旅店大吵大闹。为息事宁人,旅行社只好代交罚款。后来这家旅店中断了与旅行社的合作。此外,还有多家旅店拒绝继续与华人旅行社合作,因为中国客人经常不按美国人的规矩付小费。()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华人旅行社工作人员指出,近10年来,中国出境游的游客组成、旅游方式和言行举止都在变化。法国文华旅行社的李晓彤说,不少导游反映,现在的中国游客受教育程度更高,掌握的资讯更多,不文明现象也一年比一年减少了。()

她说,目前正逢中国公民出境游层次提升的时期,中国人围绕旅游文明素质问题开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严格的自我约束,相信会有更多讲文明懂礼貌的中国游客向世人展示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

--------------------()

网民评出10大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

8月17日至31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广大网民积极回应。许多网民结合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列举了中国公民在国内外旅游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并提出改正建议。()

9月20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经归纳整理的、民众反映比较普遍的不文明行为表现,以及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20项改正建议。这些不文明行为包括:()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齐征) ()

中国青年报()

()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