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正文

皖南傩舞

(2006-06-27 16:50:31) 下一个
  傩舞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美誉,原是中国古代在腊月里举行的一种驱鬼禳灾仪式上的巫舞之一。汉代以后,逐渐向娱乐方向演变,成为一种舞蹈。唐代孟郊《弦歌行》有“驱傩击鼓吹长笛,疫鬼染面惟齿白”,描写的就是傩舞。民国时期在皖南流行很普遍,而各地舞法又有不同。清代雍正年间,泾县举人郑文雄有《重建驱傩大神庙碑记》,对当时泾县的傩舞作了较详细的记述:“吾泾之傩有十,而新丰驱傩大神为之五……曰二郎,曰多宝,曰将军,曰小姆,曰玉德。每岁起元旦,讫上已,舞新丰、张香、溪头……二人作多宝神,二人戴二郎神面具,秉笔直立,二人扮将军、玉德神跳舞,而威仪尊严,对者斋戒肃志,不敢起戏渝心。”傩戏每年正月初八、元宵两夜演出,至时,燃炮鼓乐,通宵达旦。有童子舞伞、舞回子、舞古老钱、打赤鸟、魁星点斗等节目。今祁门县芦溪村仍有傩舞,当地称地戏。有魁星、将军、土地、两伊、四相等面具。演出时先在场地上放好供桌,挂“十大将军”画像,魁星先出场,手拿宝剑杀开四路。然后刘海出场,表演刘海戏金蟾,动作跳跃轻快幽默诙谐。然后是将军杀土地,表示驱逐邪疠。最后表演刘海耍狮子,情节以舞蹈和哑剧动作表现,用锣鼓伴奏,无台词和唱腔,演出时间一般在腊月和正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