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正文

花鼓灯

(2006-06-29 15:44:53) 下一个

        花鼓灯流行于皖北颍上、凤台、怀远、淮南、蚌埠为中心的20多个县市。约在清同治年间已经形成。民国时期逐步流传。民国20年(1931),淮河两岸水灾之后获得丰收,花鼓灯演出活动比较活跃,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艺人。如陈敬之、武佩选、郑九如等。花鼓灯的角色分为两大类,男角和女角。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拉花(1953年改称兰花)。鼓架子又有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伞把子、丑鼓等分别。花鼓灯由歌、舞、锣鼓、小戏曲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表演。舞蹈有大场、小场、盘古等。大场是集体舞,男女各半,多者可达二十余人。小场是二人或三人的抒情舞。盘古是技巧和武术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花鼓灯舞蹈动作丰富,已整理出的有500多种。唱歌统称花鼓歌,有慢赶牛、淮调、卫调等10余种。曲调优美而别具特色。打击乐以锣鼓为主,有小十番、大十番等。小戏多在最后演出,有《小货郎》、《王小楼卖线》、《游春》等,有固定的人物、唱腔和表演程式。1952年秋,蚌埠市东乡乡长冯国佩被请到中央戏剧学院传授灯舞。 1953年安徽花鼓灯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会演,引起轰动。此后,广州、北京、西安、上海、南京等城市纷纷请人前往教学或派人来学习。从此花鼓灯走向全国,并且发展成歌舞剧。舞蹈成为许多专业团体的保留节目。安徽艺术学校、北京舞蹈学院都将花鼓灯列入民间舞蹈教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