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徽州

徽州文化全面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与
正文

安徽都市之汴水咽喉—宿州

(2006-06-12 22:47:26) 下一个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端。东与江苏省淮阴市毗连,南与蚌埠市相接,西与河南省商丘市和安徽省淮北市为邻,北与山东省菏泽市及江苏徐州市相望。地理位置北纬 33°18'~34°38ˊ,东经116°9'~118°10ˊ。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纵横穿境而过。全市东西长约184.6公里,南北宽约151.2 公里,总面积978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6%。全市人口2001年末582.95万人,汉族最多,还有壮、满、蒙、回、藏、白、苗等21个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中以回族居多。
    
        春秋时期,现宿州市境内置有宿国、 萧国等小国附庸于宋。秦朝统一后,地属泗县郡和砀郡。唐宪宗元和四年( 809年)因甬桥“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故置州以守,宿州之名自此始。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2月16日宿州光复。民国肇建,宿州称宿县。民国32年(1943年),日伪在苏皖北部设淮海省,今宿州市各县区均属淮海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县、灵璧县、泗县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砀山县、萧县属江苏徐州专员公署。

        1949年1日,淮海战役结束,宿县地区解放。 各县分别属于豫皖苏边区三专署、 六专署和江淮边区二专署、 三专署。1949年3月25日,江淮二专署并入三专署和豫皖苏三地委、 六地委之一部合并,成立宿县专区,属皖北行署,下辖20个县。1956年2 月,宿县、滁县两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1961年3月,蚌埠专区撤销,重新设立宿县专区。 1971年,宿县专区更名为宿县地区。 1979年10月,析宿县城关镇及城郊区、城西区的一部分置宿州市。1992年11月, 宿州市、 宿县合并为县级宿州市。1999年5月21日,成立地级宿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甬桥区(即原县级宿州市),现宿州市辖原宿县地区的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和甬桥区。
  
        市容市貌   宿州市市内基础设施齐全,交通通讯发达便捷。城区位于京沪铁路干线上,206国道和402、502、601等省道纵横其间,正在修建的合徐高速公路,从市城区通过。市区数字程控电话网体系全部开通,至2001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数达40.0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50万户。 邮政特快专递业务已开展,通讯网络健全畅通,安全可靠。市内有完整健全的城市排水工程系统。日处理8 万吨的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市内燃气工程已投入使用。恒丰、联通、邮政、国税大楼土建基本结束,武夷商城、金茂商城、雪枫菜市场、北苑小区、科苑集团技改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环城河、火车站广场、滨河路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工商企业  2001年全年工业增加值28.03亿元。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 58亿元。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5.31亿元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35亿元,其他经济类型企业0.41亿元。
 
        2001年宿州市积极实施企业兼并、联合,盘活存量资产,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年化学农药、化肥、纱、中成药等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小煤矿、小水泥等落后企业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压缩,产量有所下降。
   
        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1.1%。实现销售收入 36.75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5.2%;利税总额2.63亿元;实现利润0.40亿元。

        科教文卫  2001 年,科技经费投入加大。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4255.6万元,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1019.1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7.5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外贸出口的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990.9 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5.9%。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 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9家,其中,省级11家、市级8家;高新技术产品18项, 其中省级 10项,市级8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鉴定科技成果6项,其中,2项达国内领先水平,3项达国内先进水平,1 项达省内领先水平。另外获市级科技成果6项,省级科技成果5项,其中2项推荐参加2001年全省科技奖励的评选。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2823所,在校学生数28.07万人。其中, 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45 万人;普通中学415所,在校学生41.48万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0.77万人;小学2170所, 在校学生5.0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 99.96%; 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3.92%和0.16%。成人教育、技术培训、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重视和发展。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75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3.13万人,有35.1万人接受技术培训,幼儿园在校学生8.89万人, 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650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10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 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有线电视用户达7.6万户;另有县级广播电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9.62%,电视人口覆盖率为84.32%。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1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6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5个,卫生防疫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6个。全市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 6953张,比上年增加122张。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25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9379 人。在医院、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中,有医生2695人, 护师2261人。卫生防疫机构技术人员441人,妇幼保健机构技术人员165人。

        物产资源  宿州市位于淮北平原中部,除濉河北分布有部分丘陵台地外,地貌主体以平原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91%。境内有大小河流70多条,分别属于黄河、淮河水系,较大的河流有濉河、沱河等, 横跨豫、皖、苏三省的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在境内长127公里。全市水域面积40万亩。可耕地997.7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97%。土地类型可分为低山残丘土壤、黄泛平原土壤和河间平原土壤三大类区。全市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石油、 天然气、铁、 大理石、耐火粘土、石灰石、瓷石、石英石、白云石等,尤以煤、大理石、石灰石分布广、储量大,近探明石油气、煤气储量亦相当可观。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山芋等,其中小麦产量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芝麻、油菜、花生、薄荷等。水果产量居全省之冠。驰名中外的名特产品有砀山酥梨、萧县葡萄、符离集烧鸡、甬桥夹沟香稻米、灵璧大理石工艺品等。

        名胜景点  宿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涉故台、大五柳自然风景区、 皇藏峪、虞姬墓、垓下、 阴陵山、古符离、流沟寺、宴嬉台等。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的墨客骚人来此缅怀凭吊,吟咏酬唱,留下了李白、韩愈、白居易、皮日休、苏东坡、金元素、侯方域、袁枚、王士桢、郑板桥及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等的诗词歌赋。他们或流寓于此,眷恋山水;或专程凭吊,行踪匆匆。但无不激情满腔地抒怀讴歌充满诗情的“徐南形胜”、“萧砀风情”、“泗滨浮馨”乃至“虹桥八景”、“宿州八景”、“萧县八景”、“砀山八景”  等令人向往之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