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要鬓毛未衰忘乡音

(2007-04-29 07:23:22) 下一个
  乡音是每个人从小时候说话时操着的语调和口音,那应该是最深入骨髓的声音。古人不是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近几年来无论是在影视节目里还是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听到一些“忘本”的声音。 

  首先声明,本虎是推广普通话的积极拥护者。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全国各族人民在工作中尽量使用同一种语言――普通话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增进沟通了解的最佳渠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摈弃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特色方言。 

  记得好几年前在原央视主持人姜丰的散文中看到过这样的讲述,由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连同那里的语言也受到追捧,因而如果操着南方口音就会比生长于北方姜丰的家乡话更受欢迎。也因此不少在经济欠发达地方长大的年轻人,来到大都市就刻意改掉自己的乡音,如果是努力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倒还罢了,他们说出来的竟成了他人的乡音。本虎就见过这样的实例中有个比较典型的,此人明明在大学前都生长在山西省,到上海市学习工作几年,张开嘴巴俨然就是个地道的南方人了(普通话水平可是有待提高的)。本虎以为各个省市乃至区县的方言都有它的特色,都有它的美和韵律,甚至可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单就语言来说没有高下之分的。 

  上面说的是在国内,工作、学习、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在语言上我以为更不能轻易放弃中文作为母语应有的位置。还在日内瓦Webster分校读研的时候,本虎就注意到,无论是来自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学生都是用自己本来的名字,只有几个先来的中国同学取个英文名供外国老师同学称呼。此前在北京华尔街提高口语的时候我也有过英文名字,而到了日内瓦本虎突然感到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保持使用自己的名字呢?一路走下来,无论在世界卫生组织和雀巢总部实习,还是在联合国工作,本虎再也没用和任何人提起我还有个英文名字。 

  在联合国工作过程中还见过更可笑的呢!由于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讲法语的人很多,竟有中国同事为了迎合人家的发音习惯(比如最后一个字母是g,法语会把音发足,念成ge),把自己的名字说得祖宗听到一定要起来揍他。比如姓王(wang),偏说“我是王哥先生”,比如名叫小红(hong),偏说“我是小红哥”。 

  学习语言是好的,无论是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是掌握一到两门外语,都是以更好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为目的的。当我们面对国际友人,我们要时刻想着我是中国人。当我们和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不妨尽情地享受乡音,乡音中一定有浓浓的乡情和美好的回忆。

 

中文在国外热起来(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