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当真

坐看千秋雪,虽淡也从容
正文

闲话春秋五霸之齐桓公(第一章)

(2006-07-06 17:20:02) 下一个
春秋五霸的第一霸是齐国的第十六任国王齐桓(音环,huán)公。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在这位主角登场之前,我们先聊一聊他的先祖以及齐国的历史和概况。

齐国的第一任国王叫姜尚,或者姜子牙(尚是名,子牙是字)。因为是第一任,他也被称为齐国的太公。这位姜太公就是我们常说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以及辅佐“武王伐纣”的那位先生。在陈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尚是元始天尊的弟子,修行到七十二岁时还没有修炼成仙的希望,只好被元始天尊派下昆仑山在人间建立一番功业,也就是去辅助周王室灭掉商朝,建立周朝。

这个“元始天尊弟子”的情节当然是胡编的,事实上,姜尚出身微贱,但志向远大,一直想找到一个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可以一展抱负。据说他侍奉过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子辛(子是姓,辛是名,历史上称他为商纣王),发现子辛不是块材料,就离开了。他也尝试过游说其他的诸侯,可总是遇不到明主。为了生计,他卖过锅贴杀过牛,饱尝了生活的艰辛,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最后,他听说西伯候姬昌(就是武王姬发的父亲,后来被追认为文王)贤能,就赶来投奔。

史书上对于姬昌和姜尚会面的描写是颇有戏剧性的。据说姬昌到渭水北岸打猎,打猎之前算了一卦,卦辞上说这次打猎的收获不是动物,而是辅助周室成就霸业的人。姬昌又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预言过周室会得到一位圣人的帮助并从此兴盛起来,于是他在打猎的时候特别注意观察遇到的各类人物,最后发现了钓鱼的姜尚行为很怪异:姜尚使用的鱼钩是直的,而且离开水面足有二三尺。鱼钩当然要离开水面啦,否则别人怎么能看到它是直的,姜尚自然也不是真的在钓鱼,而是未卜先知似的在等待着姬昌的到来。经过交谈后,姬昌发现姜尚见识不凡,胸怀大志,腹有良谋,顿时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认定他就是那位圣人,可以辅佐自己实现吞吐天地之志。于是马上拜姜尚为老师,用劳斯莱斯载着打道回府。

我们不确定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因为即使是记载那个时代历史的历书,也难免带上了一些神话和传说的痕迹。不过,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就是姜尚是在年纪很大的时候才正式进入政坛的,而且凭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虽然是晚了点,但厚积勃发,直接就担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太师,权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这比那些费尽心思向上爬,可混了一辈子还停在县处级的老兄不知快了多少倍啦。

事实表明,姜尚的确不负所望,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文王时,周室的军事实力和号召力还不够强大,姜尚就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修治内政上,他任用贤能,砺兵秣马,并不失时机地灭掉了商朝属下的几个爪牙国家。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武王。又精心准备了十一年,终于时机成熟,一切就绪。这一年,姬发率战车300乘、虎贲(音奔,bēn。虎贲,就是武功高强的勇士,至少也得是黑带九段)3000人、盔甲战士4.5万人,浩浩荡荡向东出发,直取商朝首都朝歌。

在出发前,姬发曾经算了一卦,卦辞上说这次出征不吉利,又赶上暴风雨突然到来,群臣都生出了恐惧之心,姬发也是隔墙扔簸箕--反复不定,只有姜尚一人坚决劝说姬发进军,最后终于说服了姬发和群臣。那姜尚是如何说服众人的呢?据记载,他当时说:“算卦这种事情,不可以相信,一个牛骨头怎么可能预测战争的成败”--简直就是无神论的口吻。作者对这种说法不敢苟同,总觉得是哪位后世的学者编的。那时的人是相当迷信的,要不也不会大事小事都算上一卦。算卦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今天上网一样,一天没查Email就浑身不自在。即便姜尚真是个无神论者,他用这种理由恐怕也是很难说服众多的有神论者的。

作者胡乱猜测,认为姜尚更有可能是这么说的:“尊敬的Boss,亲爱的同志们,要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目前子辛的个人声望到达了最低谷,民怨沸腾,军心不稳,正是我军进攻的最佳时机。子辛并不废物,一旦他有所觉悟,稳定住军心民心,那就一切都晚了。商朝的兵力数倍于我,商朝的统治根深蒂固,到时候我们只有束手待毙的份,所以我们绝对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我相信卦象上所显示的不吉利并非是指战斗失利,而是指我们会遇到一些阻碍,不一定完全顺利,但最终的胜利必然是属于我们大周的”。虽然也是杜撰,但听起来似更能唬人一些。

在姜尚地不断催促下,周军人不离鞍,马不停蹄地昼夜兼程,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到达了距朝歌仅七十里的郊外--牧野。这时候,商朝才发现周军的进攻,急忙召集兵马,仓促应战。就在牧野,姜尚领导周军与商纣王的17万大军(一说70万,不过就当时的国情来讲,可能性似乎不大)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PK大战,虽然很多商朝士兵临阵倒戈,加入周军,仍然杀得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尸伏遍野,血流漂杵(连盾牌都漂了起来),最后终于打败商军,进入朝歌。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于鹿台,姬发于是诏告天下,宣布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史称西周。后人有诗赞曰:

怀才坐钓渭水边,文王慧眼识大贤。牧野一战定天下,周朝从此八百年。

文王姬昌这种不拘一格直接提拔平民姜尚至重要领导岗位的现象在晋代之前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春秋战国,基本上最有才干的人物都是这样被提拔的:管仲(本文的另一位主角),公孙鞅,孙武,吴子胥,苏秦,张仪,等等等等。那个时候,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是政治军事领导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选拔标准,所以才有了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

可惜到了晋代,在“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体制的影响下,人才选拔的标准已经变成了家庭出身和裙带关系。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它改变了人们为了追求成功而努力奋斗的方向。可以想象,在这种标准下的“人才”所擅长的是什么。当一个这样的“人才”站在重要领导岗位上的时候,他会有几分的真才实学和雄心壮志呢?他又会提拔和重用什么样的人呢?

作为这一小节的结尾,让我们看看在御用诗人(也就是马屁诗人的同义词)的笔下,那个一战定乾坤但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战是什么样子的。那位老兄在歌颂周朝先祖文治武功的庙堂之乐《大明》(就是歌颂国家领导人的歌曲,后来被收在了《诗经·大雅》中)里写道: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惟师尚父,时维鹰扬。涼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大意是说:

在广阔的牧野战场,檀木装饰的周军战车辉煌闪亮,并驾齐驱的周军战马威武雄壮,太师尚父(就是姜尚)英姿勃发就像雄鹰一样。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发动全力讨伐殷商,转天清晨天下获解放。

这个作品显然是故意掩盖了牧野之战的惨烈战况,以树立周朝军队无坚不摧和领导人英明神武的光辉形象。不过,虽是马屁之作(或者美其名曰为政治需要而作),我们从中还是能够看出姜尚对周朝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否则只要使劲地歌颂一把手姬发就行了,何必非要加上姜尚呢。

* * *

姬发灭商立周后,分封了七十一个封国。姜尚被封到了齐地,首都在营丘,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一带,方圆五百里,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封国了。我们现在称山东为齐鲁大地,就是因为春秋时期西周的两个大的分封国--齐国和鲁国,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其实现在的山东境内不止只有齐鲁两国,还有其他的一些较小的分封国,他们在文化和政治上都没什么影响,所以就忽略不计了。鲁国的第一任国王是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姬旦(就是“周公之礼”,“周公解梦”的那位周公),是姬发的弟弟中最贤能的一位,位高权重,权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我们下面很快就要讲到他。

闲话少叙,让我们再把目光放回到齐国。对于那时的中国来讲,齐国的位置算得上是地处边陲,是那时中国的最东边。它北面临渤海,东面是现在的山东半岛,和一些尚未臣服于周朝统治的部落接壤。齐国的封地虽然不小,但基本上都是盐碱地,一片荒凉,人口密度较低,且那里的民族关系复杂,人们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臣服于中央统治的思想。姬发把姜尚封到这里就是希望凭借他的声名和才干来巩固边陲,进行东部大开发。

姜尚看到在这种情况,意识到机械地直接照抄照搬周朝中央的治理方法,也就推行周朝的礼制和以农业经济为主是行不通的:人民的思想尚未臣服就没法推行新的制度,土地贫瘠荒凉就很难发展农业经济。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建立有齐国特色的奴隶社会。姜尚年纪虽大,当时大概已经快九十了,但他的思维并不僵固(这可是真不简单,因为人总是年纪越大越固执,越容易自以为是),马上针对齐国的现状制定出了一套政治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

首先,在政治上,姜尚采用了“先兵后礼”或者说“打一棒子给个枣”的策略,先严厉地惩治了几个阳奉阴违或者桀骜不驯的人士。这招杀一儆百以立威的手段很管用,只用了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齐国再无违抚法乱纪之事发生,局面迅速安定。姜尚很清楚只奉行铁腕统治是绝对无法长治久安的,在局面稳定后,他又尽可能地采用以德服人的策略,在提拔人才上任用贤能,不计个人出身,以能力和功劳为标准;在推行周朝的制度上,尽量简化那些繁琐的礼仪,并允许各民族保留已有的风俗。这些政策的效果是显著的,很快齐国的政局就朝野归心,一片全新的景象。

在稳定政治的同时,姜尚也开始着手发展经济。既然齐国土地贫瘠,不适合发展农业,姜尚便扬长避短,另寻出路,从工商业入手。他鼓励妇女致力于纺织刺绣,大力提倡工艺技术的精巧(这属于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又利用临海的便利,把取之不尽的鱼类、海盐贩运到其他国家,结果是印着“Made in Qi”的服装和海产品充斥了各国的大小超市。在强大经济需求的拉动下,别国的人力和资金纷纷流向齐国,络绎不绝。齐国一跃成为了不仅面积大,而且政治经济都比较强大的国家,人口也显著增加,为齐桓公未来的称霸打下了基础。

当姜尚到齐国五个月就向周公姬旦汇报政绩的时候(姬旦并没有去自己的封国鲁国当国王,他让儿子姬伯禽去管理鲁国,而自己留在中央继续总理全国政务),姬旦十分惊异于姜尚的高效,当他同时看到儿子姬伯禽用了三年时间才稳定了鲁国(姬伯禽这个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公子哥只会任用亲族,一味地推行周朝的制度,强行改变原著民已有的生活方式,完全不考虑当时的国情和人民的需要)的时候,深深地感叹道:鲁国的后代就要成为齐国的臣子了。

姜尚政治上的开明对于后来齐国民风有着显著的影响,人民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由地发表言论的权力,即使是最底层的奴隶,所以齐国的讽谏诗就比别的国家来得多。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曾经在齐国首都流传过的一首诗《东方未明》(当时是首流行歌曲,后来被收在了《诗经·齐风》中),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齐国的政治。这首诗的作者不是一个马屁精,而是一个朴实的奴隶,他用寥寥几句话就刻画出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榨。诗曰: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译文如下:

东方黑暗天没亮,慌忙颠倒穿衣裳。颠来倒去穿不好,只因主人召唤忙。
东方黑暗天没亮,慌忙颠倒穿衣裳。颠来倒去穿不好,只因主人命令到。
折柳编篱围菜园,狂夫监工瞪着眼。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是起早就睡晚。
(这篇译文为作者网上搜索所得,只略加修改,可惜译者的名字不详。无论是哪位,作者在此衷心谢过。)

我们应该看到,那时毕竟是奴隶社会,奴隶被坏奴隶主疯狂压榨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其实即使是社会如此进步的今天,恐怕很多的人读到这首诗也不免会联想到自己和上司,老板,或者导师间的关系吧。这首奴隶抱怨上流社会的诗能够在齐国广泛流传,最后被选入诗经,从一个侧面也正说明齐国政治的开明,比那些听取歌功颂德之声一片,人民莫敢谈国事,大兴文字狱的朝代强了很多。

姜尚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的治国策略即使是放在今天也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的,尤其是他设计政策能够做到“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因制宜”本是中医治疗讲究所强调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说医生在给病人诊病开方时,不要机械地照本宣科,因为书中不会什么情况都写到,要综合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同样的症状,不同的人可能就需要用完全不同的药方,否则就会越治越糟,这也是为什么中医里庸医比良医多得多的原因。医道中要做到“三因制宜”已经如此困难,那政治上要做到“三因制宜”就更是难上加难。医生面对的只是一个个体的身体病痛,而政治家面对的则是许许多多的人的思想意识,其中还包括对手和敌人,情况常常是复杂得难以想象。

顺便说两句题外话,不要以为西医就没有“三因制宜”这样的问题,现代西医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是如何因人制宜地生产西药,就是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而拿到最适合自己的药,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因此才非常的热门。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考虑这个制宜的问题要早了西医几千年,只可惜一直都停留在经验主义,没有真正科学系统地研究过,悲哀啊。

从姜尚封齐治齐这件事,我们还可以看到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的广阔胸怀。在西周的七十一个封国中,皇帝亲族当国王的占了五十三个,对亲族大肆封赏似乎是开国皇帝们的共性,这一点古今中外恐怕都是一样的。不过,姜尚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人士,得到的封赏和姬旦相当,比其他的皇族都要多,而且最重要的是建国后没有受到打击压制,这说明姬发对于异姓的开国元勋还是真心地想要论功行赏的。同样,当姬旦看到自己的封国以后有被齐国吞并的可能后,他只是感慨了一下,并没有利用自己在中央的职权做出任何对姜尚和齐国不利的事情,这说明姬旦有着非常高尚的情操。没有他们的这种胸襟,只怕也就没有了姜尚大展拳脚的机会了。他们比后来的那些对功臣名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开国皇帝们不知好了多少倍。后世的很多开国皇帝们都认为杀光了有实力的功臣名将后,江山就会平静无事,稳如泰山,哪知道那些皇亲国戚虽然在治国治军上不一定行,但是在互相倾轧,消除异己上却都是行家里手,为了皇帝的宝座,对自己的亲族下手眼睛都不眨一下,还生怕漏了哪位,真是一种讽刺。

* * *

我们前面提到过,西周最初的七十一个封国中,姬姓的占了五十三个,那么还有十八个异姓封国。这些异姓封国,除了封给了开国元勋外,还包括了古代(相对周朝而言的古代)几位著名的帝王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的后代。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封赏,他们分到的都是些小国,什么焦国,薛国,蓟(音记,)国,陈国,杞国,不过反正也是不劳而获的,有总比没有强。这些封国不仅面积狭小,而且都被西周的嫡系封国包围着,没有任何的发展空间,主要活动就是祭祀一下先祖。这正是西周领导层的聪明之处:用无关大局的利益来换取千秋万世的称颂,何乐而不为呢。

西周领导层甚至还给商纣王的儿子子武庚分了一个国,用来管理商朝的遗老遗少和残余势力。至于为什么要保留并封赏前朝皇族,史书上好像没有记载。史书上只是说,武王姬发伐纣后,商纣王虽然自焚而死,但他的儿子子武庚却还活着,而且拥有相当数量的军队。有人说是姬发看到和商纣王的战争已经是血流漂杵了,不愿再让生灵涂炭,因此对子武庚采取了安抚的手段,把他封在了商朝的旧都--殷,并改名为宋国。

作者以小人之心,认为真正的原因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周王室自己。当时是一个纣王已死,但天下未定的局面,很多部落并不愿意向周朝臣服。杀了子武庚,还要平定很多仍然只臣服于商朝的部落,而且说不定纣王的另外哪个漏网的亲族又会战出来对抗,劳民伤财耗时间,还落下个穷兵黩武的骂名。相反,如果连纣王之子都不予追究,给以封赏的话,那何况是其他人呢。把这种“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做法用在了子武庚身上的效果是显著的,连子武庚都投降周室了,也就没人会为商朝再卖命了。天下于是很快就平定了,而且武王姬发还因此被冠上了体恤人民和将士的美名,真是一举多得,西周的领导层的确是很有手段。可以想象,当时双方是有停战协议的,比如说子武庚必须承认并接受周朝的统治,可以允许他保留自己的军队,但是只能维持在刚刚够保护自己国家安全的数量等等。

这一招“降贼先降王”的策略固然精妙,但终究是养虎为患。所以这种划地封赏前朝皇族的事情在以后的朝代中发生的似乎不多了,对于前朝皇室,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是用得最多的方法。事实上,子武庚也的确不久就挑起了新的战乱。事情是这样的,姬发虽然和子武庚签署了停战协议,但是显然不会完全相信他。姬发很清楚子武庚抱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想法。为了监督辖制子武庚,姬发分别把自己的两个弟弟,姬叔鲜和姬叔度,封到了宋国附近的管国和蔡国。姬发认为自己的弟弟自然会忠于职守,不会胳膊肘向外拐,调炮往里揍的。可是在皇室的权力斗争中,什么父子兄弟叔侄的亲情,全都是鸡屁股栓绳--扯淡。

没过两年,姬发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位,这就是周成王。姬诵年纪还小(最多只有十三岁),也就是小学刚毕业,又不是什么神童,早恋也许还可以,独立管理国家是门都没有的,于是周公姬旦留在了首都辅助姬诵,实际上总揽了军政大权。史书上说,姬旦尽心尽意辅佐侄子姬诵,绝无篡位之心。可是姬旦的两个兄弟姬叔鲜和姬叔度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指责姬旦野心勃勃,觑视皇位,于是到处搬弄是非,造谣生事,连皇帝姬诵也开始怀疑姬旦。

其实真正觑视皇位的很可能就是姬叔鲜,姬叔度则是他的帮凶。姬叔鲜是姬旦的哥哥,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发死后,姬叔鲜就成为了这些还活着的兄弟中最年长的。当时周朝刚刚确立皇权(也包括王权,家族世袭权)传给嫡长子(就是大老婆的第一个儿子)的新制度,以前的商朝是先由兄传弟,然后再往下一辈传的。姬叔鲜一定会觉得如果不是使用新制度的话,自己就已经当上皇帝了,所以一直耿耿于怀。现在,他们终于有了挑起事端的借口。

这件事被子武庚看到,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复辟的机会,于是煽动姬叔鲜,姬叔度和自己一起叛乱。显然他们是个怀鬼胎,为了共同的敌人而暂时联合起来的。既然不是真的团结,那战斗力自然就要大打折扣。姬旦发兵讨伐,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叛乱,杀了子武庚。姬叔鲜自杀,姬叔度被流放。又过了几年,姬诵长大,姬旦把政权交还给了姬诵,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请注意,在整个过程中,齐国的姜尚在做什么呢?史书上说,这次内乱使得东方的淮夷,徐戎等部落蠢蠢欲动,姬旦于是下命令给姜尚,授权他有直接讨伐任何不服周朝管辖的诸侯国的权力。这是个很有用的权力,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就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的发动战争。我们在后面的篇幅中会讲到齐桓公姜小白和管仲是如何利用这一权力建立霸业的。可是姜尚被授权了这个权力后,他既没有马上攻打淮夷,徐戎,也没有发兵相助姬旦。实际上,他选择了按兵不动,不加入任何一方(至少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姬旦一看姜尚没有行动,只好让正在代自己管理鲁国的儿子姬伯禽发兵平了徐戎之乱。

为什么姜尚没有行动?只怕是他当时也分不清到底是哪一方真正出了问题,是姬旦阴谋篡位,还是姬叔鲜和姬叔度借题发挥。这种皇室亲族间的战争,对于异姓世族来说,不加入不为过,加入了则风险巨大,一旦站错了队,就是族灭国亡的下场。以姜尚已经拥有的地位和利益,他已经没有冒这种险的必要了。反正只要还是姬家的人当皇帝,他姜家的利益就不会动摇,所以还是先隔岸观火为上策,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表明立场。到底姜还是老的辣。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政治的复杂性,姬旦能力出众,忠心耿耿,可谓鞠躬尽瘁。据说他在吃饭的时候还继续办公,一旦需要与下属讨论,就赶快把嘴里的饭吐出来,以免耽误政事;如果在洗头的时候有事情要处理,他就直接用手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办起公来。但是一个行为上过度完美的人总是让同僚们觉得不舒服也不放心,因为这样的人会给别人一种为求与众不同而有意为之的感觉,即阻碍了同僚间的沟通,又招来了兄弟的嫉妒。所以姬旦独掌大权后,虽然一再的表明自己的清白,可还是很难获得他人,甚至包括皇帝姬诵和齐国王姜尚的信任。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政坛上,口蜜腹剑,表里不一的人实在太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行为上做得最完美的人也就是城府最深,用心最恶的人,这种人一旦得到了他想要的,就原形毕露,而且破坏力是惊人了,后世的隋炀帝杨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姬旦并没有伪装,他的确是无辜的。他固然是承受了呕心沥血后仍然被误解的巨大痛苦,他也是幸运的,最后他平定了叛乱,也澄清了自己,留下了一世英名。

姬旦在被误解的那段日子里,写下一首诗《鸱鸮》(音吃宵,chī xiāo,就是猫头鹰),后来被收在了《诗经·豳(音彬,bīn)风》中。现在读来,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当时那种痛苦无奈的心情。在诗中,姬旦自比一只辛勤的大鸟,把姬诵比作大鸟的孩子,把周朝的江山社稷比作大鸟的窝巢,把诬陷他的敌人比作猫头鹰。诗曰: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译文如下:

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夺走我孩子,别再毁坏我家室。操心操劳多辛苦,养育孩子我病倒。
趁着天上没下雨,寻取桑树的根皮,捆扎窗子和门户。如今你们这些人,也敢把我来欺侮。
我手操劳已麻木,我采白茅把巢补,我把茅草储藏起,我嘴积劳已成疾,我的家室未筑起。
我的羽毛已稀少,我的尾巴已枯焦。我的家室太危险,风雨飘摇很难保,我心恐惧大声叫。
(这篇译文也是作者网上搜索所得,估计和上一篇《东方未明》是同一个译者,作者再次衷心谢过这位先生或者女士。)

读完这一章,您一定会发现:姜尚和姬旦同在周朝的这个屋檐下共事,都是贤能之士,国之重臣,可是他们又是那么的不同。

姜尚是一个很注重实效的人,能够在政治上做到“三因制宜”,属于身体力行“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理论的实干家。这和姜尚本身的出身和入政坛前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只有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起起落落过的人才会深刻地了解人民的需要,并对人性有着全面客观地认识。从姜尚的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他嘴上说的常常是后世儒家的那一套,但他骨子里是用法家的思想治国的,他讲求实际的成绩,而不在意虚无的声名,看重实在的利益,而不会被世俗的道德规范所局限,是真正的改革治世之才。

姬旦是一个纯粹的君子,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是他自幼生长在王室,人生阅历不够,思维比较理想化。姬旦为周朝制定的礼后来被儒家奉为无上经典之一,再不断被很多的儒家学者添油加醋,越搞越歪,反成了束缚中国人思想的枷锁。那些繁文缛节的礼,在姬旦看来,是使人们变得像他一样有着高尚道德情操一种途径。这是一种非常太理想主义的想法,姬旦并不了解普通人的心理,更不了解小人恶人的心理,这从他写的诗也能感觉得到。一些事情在姬旦看来理所当然(比如说还权给姬诵),在大多数人眼中确是比登天还难;一些事情姬旦想都没想过(比如说打击姜尚以防止齐国强过自己的鲁国),可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难避免。当这种不仅关系到自己,而且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巨大利益摆在眼前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够把持得住呢?作者自问就做不到。当姬旦这种一厢情愿的礼的理想被后世的统治阶级发现并利用的时候,反而成了愚弄大众和政治斗争的工具,最终的效果竟是负面的居多。比如他独揽大权辅助姬诵这件事就被无数的野心家用来作为阴谋篡权的美丽伪装,美其名曰要效仿周公辅成王。其实一旦条件成熟,他们就露出自己的獠牙,一脚踹开傀儡皇帝,然后一屁股坐上皇帝的宝座。我想如果姬旦泉下有知的话,必定会为自己的理想主义而后悔。

我们了解了姜尚和姬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齐国出了管仲,而鲁国出了孔丘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