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伊的博客

从传统文化里发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寻找令人茅塞顿开的灵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生姜”说起 中国人的姓名

(2019-09-12 02:58:52) 下一个

          从“生姜”说起
      冬食萝卜夏食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说明夏天多食姜有好处。在日本寿司屋人们坐下来就是先食一小碟泡姜。这里的“生姜”不叫“Shouga”了,要叫“咖厘(Gari)”(寿司店的特殊用语)。
      山东的姜最有名气,日本人吃的生姜90%都来自山东。但夏天当做蔬菜一样鲜炒竹肉丝,绝佳品味的还是非四川的“竹根姜”莫属。细长白嫩,长得象竹笋,味不重,清香可口,很有名气……(略)。
      话说——
      中国人姓江,姜,蒋,钟,郑,莊……等的人,对美语国家的人来说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这些姓的发音和英美的大姓之一的“约翰”(John)等几乎一致,且容易记。莊生、蒋生、钟桑、姜桑…简直就是“约翰逊”的同声发音的姓名了。
      相反中国人姓“何”,“贺”,“赫”的人,会让美语国人迷惑。因为不管他们是男是女,这些人都是“他(He)”。如果有姓“佘”,“社”的人物,无论男女都是“她(She)”了。
     对日本人来说姓“金”,“林”,“石”,“东”等的中国人感到和日本人一样叫起来顺口。虽然发音不同但书写完全一样。林志玲嫁一个日本人也“顺理成章”了。但他们的小孩取名若兼顾起父母之姓来就是“黑泽林XX”了。女孩叫“黑泽林子”?男孩叫“黑泽林雄”?汉语听起来都有点语音学上的丝丝震撼!(黑色林子,黑林熊……)
      名字虽然只是一个人的标签,但是父母取名却是非常讲究的,有些名字更是蕴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而一个酷酷的名字也是很容易让人记住,因而很多父母就会翻遍字典甚至找起名大师给孩子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但是千万要记住一定不能触及家国情怀,不然就会像姜文一样被骂得很惨。尤其是名人的孩子取名更应当注意。在起名问题上,姜文经过深思熟虑, 大儿子叫姜太郎,二儿子叫姜次郎,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好儿郎,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只是没想到这两个名字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原因就是网友一致认为这俩名字听起来像是日本名,认为姜文有亲日倾向并为此叱骂他。觉得姜文是崇洋媚外,对此姜文回应表示某些人应该多读读书,这估计是在嘲笑网友没文化。
      如果是一般人取姜约翰,姜尼尔,姜特郎,姜巴马……什么的都不会有人骂怹“崇洋媚外”。名人的后代取名很受限制……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啊”!
      也不能说网友没文化。老大、老二、老三在历史上有取名大郎二郎三郎等的。“血染金沙滩”的故事中杨家军在激战中被辽兵冲散,各自为战,结果“大郎替主把命丧;二郎无力而阵亡;三郎马踏入泥浆;四郎失落在辽邦;五郎一怒当和尚;六郎只身见高堂......”家喻户晓。
      日本人给自己的老大老二取名有“太郎”、“次郎”的,而姜文的两个孩子老大老二名字的区别是什么?“太”与“次”,“太次”在日本是有“太郎”、“次郎”的第一,第二的意味,却没有中文里“太次” 的另外一个意思。汉语的“太次”意思是“太差”(太差劲等)。
      所以当两个儿子走在一起人们简称他们“太次”就是另外的意味了。如果老大取名“太郎”,老二取名“爽郎”该多好!兄弟俩走在一起就是“太爽”了呀!
      看来,“姜文”还没有考虑得那么多,那么深吧。姜,还是老的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中国不叫太次,叫
伯仲叔季:1,2,3,4。季应该是3,不知为什么这里是4了。

另外,中国老大一般也用:元,首,一,先,冠,甲。
joji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武胜' 的评论 : 说的很到位!
武胜 回复 悄悄话 由于日本更早现代化,汉语现代词汇大多来自日文(实际概念转自西文)。使用日文词语没有问题,但中国人取名几乎没有用日文习惯的。姜文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感觉不像哈日,倒像游戏人生的意思。再如他的女儿叫姜一郎,说郎代表男子汉的可以休矣。哈哈一笑过后,还是觉得这样随意取名对孩子不够公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