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伊的博客

从传统文化里发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寻找令人茅塞顿开的灵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忆古思纯

(2021-02-04 17:18:27) 下一个

  忆古思纯
  中国上世纪曾有“忆苦思甜”,今人应多“忆古思纯”。因为许多人忽略了“天然美”的重要内含意蕴。旧本人称美女为“别品”(Beppin),亦即崇拜“天然之美”有关。日本人心目中的“美女”都是不加修饰的美,如果有报道某名星作了“整容”,哪怕是单眼片划成双眼皮整个“人设”都会崩塌。NHK每天周日早上的人气连续剧女主角演员都要求是自然美的那种,反而会被认为“有点丑”(恰到好处的自然丑更美)。艺能界,娱乐圈美女如云,各种类型的美女比比皆是,成熟型,可爱型,气质型的美女应有尽有,可是在众多的美女中,让人一看到就喜欢的天然美女犹如未经打磨的翡翠愈显美丽。
“纯”和“粹”是世界上难得的东东。就如葡萄酒,至少葡萄酒过去比现在纯多了。由于西方科技影响,乙醇、甲醇都可由工业酒精调制,许多酒己失去了从前的纯度。
  在中国2000多年前己有了葡萄酒,但仅限于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富豪商贾之间。  
  汉武帝派张骞从大宛带回葡萄种及酿酒工艺后视葡萄酒为后宫佳丽,特殊珍藏,留作供奉王母娘娘的珍品。葡萄酒是”供品”。
  三国时期当做买官升官的贵重珍品,滴滴值千钱。曹丕喜欢喝葡萄酒,将心得体会写入诏书。晋代南北朝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流流筵席上的诊饮。葡萄酒是“国宴饮品”。
  李世民盛赞葡萄酒,各国进贡葡萄酒,皇帝亲自督造。葡萄酒是“皇家礼炮”。
  武则天皇帝爱葡萄酒当美容养颜液,在她的影响下,葡萄酒成了贵妇们调理气血,养生保健的补品。贵妇们酒力强劲,势不可挡的气势现于史册。葡萄酒是“养颜液”。
  李白将其视为“红颜知己”,王翰当作“边塞情人”。
  杨贵妃与李隆基更是踏歌醉舞,据说李隆基试过无数补肾壮阳药酒,最终感叹葡萄酒的清冽甘醇,使人欲醉欲仙。葡萄酒是“春药”。
  苏东坡赞美为“琼浆玉液”,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葡萄酒“暖腰肾,驻颜色,耐寒”。还称“酒,天之美禄也。”葡萄酒是“药物”。
  清王朝康熙帝因疟疾,传教士让其喝了葡萄酒痊愈了,从此酷爱称之为“滋补上品”,甚至比作“人乳”,此后一直喝红葡酒……葡萄酒是“人乳”……。
中国古人品酒实在很功利总与人的身体联系在一起,西方人爱葡萄酒却给予了    

不同的定义总与精神方面的东西结合。
当然昔日先达们喝的葡萄酒和红酒与当今的红酒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略)。

     女性承受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高压,往往忽视了对自身的保养,慢慢向黄脸婆靠近。自己嫌弃自己,就连丈夫也开始“厌弃”自己。当女性开始衰老时,往往就会丑态毕现,但是有些女性平时非常注意保养,衰老速度就会比较慢。衰老慢人一步的女性,通常会经常锻炼,经常锻炼的女性,会保持青春活力。但是有些女性忙于工作照顾家庭,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运动。
  经常不运动的女性,身体新陈代谢速度会下降,更容易导致身材越来越胖,而且有害物质,在体内不断滞留影响皮肤状态,加速衰老。
  如果你经常不运动,那么时间长了便会增加身体患病的风险,衰老速度较慢的女性基本都会坚持适当的运动,这类人群衰老会比别人慢一步。

 禤靐龘(xuān bìng dá),香港一名初中生。2018年11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父母帮他取的“禤靐龘”这个名字,对他造成非常大的困扰,他特别希望能改名。同学喊他:雷雷雷龙龙龙,或者直接叫喂父母起什么名字真的太重要了! ????

1、龖:dá
2、龘:dá
3、纛:dào 
4、爨:cuàn
5、灪:yù
6、麤:cū
7、彠:yuē
8、嘂:jiào
9、嚻:áo 
10、龘:d
11、靐:bìng 
12、龖:dá
13、龘:dá
14、靐:bìng
15、齉:nàng
16、齾:è
17、爩:yù
18、靇:líng 

云雾缭绕,清幽避世,仙风道骨,神临其中,佛也驻足,不染尘埃,生生不息,青山不老梵净山,神山圣地;张家界,人间仙境;河南老君山,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仿入西游记的天宫,道教道源,祖庭。广西德天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贵州马岭河大瀑布。浙江仙居,山蛮奇峻,云海缠绵,梯田壮阔,田园旖旎。甘肃扎尕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陕西龙头山,云绕雾锁,山峰忽隐忽现如巨龙翻腾,漫步云端。黄山附近的塔川古村

1、可通用字做动词,或与动词组合使用时为平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中的可通用字“教”,此“教”为“让”之意,做动词用,故为平声。
  其他实例:
  ①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其“横”做动词用,故为平声;又“风雨纵横至, 此非渊明庐。”(宋·晁说之《风雨纵横至》),此“横”与动词“纵”组合使用,故也为平声。
  ②听——“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此“听”既做动词用,也与动词“取”组合使用,故亦为平声。
  说明:本规律只是针对平仄可通用字而言,对于不可通用的动词,一般为仄声。譬如:“过”、“送”、“住”、“吻”、“采”等等。
  2、可通用字做名词或助词时为仄声。如:“镇湾庙口桥丁字,炮竹声连毓秀坊。”(清·何淡如《题除夕》)中的可通用字“炮”,此“炮”为“鞭炮”之意,做名词用,故为仄声。而“炮击”之词,是与动词“击”组合,则为平声。
  其他实例:
  ①磨——“路转风回四面歌,新河磨尽磨盘河。”(宋袁说友《新河》)其“磨盘”为名词用,故为仄声;又“细筑场无隙,轻推磨有音。”(宋·苏辙《杀麦二首》),此“磨”为名词,故也为仄声。
  ②些——“那些愁,推不去。分付一檐寒雨。”(宋·毛滂《更漏子》)中的“此”字做助词用,为仄声。
三、平仄可通用字其义相同字例考
  在平仄可通用字总表中以及在唐诗宋词实例平仄可通用字不仅平仄互用,而且其义亦有不变之字。现归纳如下:  
  看、患、叹、过、撞、望、忘;
  听、莹、泯、楷、晦、谆、缠;
  敲、挠、廷、浏、吟、砭、巉、拕
  ①看——通用字“看”一般义为“观看”时为仄声,义为“爱护”时为平声。但在不少诗句中却是互用,在仄声位置便是仄声,在平声位置便是平声,其义是不变的。例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唐·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即观望之义,非“看护”之义,却为平声。又如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书事》:“本来只道千钧重,看破元无一羽轻。日月光明天广大,不妨啸傲过平生。”其中“看破”之义,也无非用眼观望。而此处却是以仄声。何也?互通也!
  ②患——忧患。在“少而干禄利,老用忘忧患。”(宋·欧阳修《读书》)中,根据平仄交错定律,其“忧患”为的“患”为平声,而在“忧患工催老,飘零敢讳穷?”(宋·陆游《独立》)中,同样是“忧患”一词,其“患”是仄声。
  ③三——再三。在“终篇再三叹,推枕不成寐。(宋·苏辙《和王适寒夜读书》)中,其“再三”为的“三”为仄声,而在“说与园丁重九近,毋烦老子再三催。“(宋·方岳《买菊栽》)中,同样是“再三”一词,其“三”是平声。由此可见,该量词为平仄互用。
四、非平仄可通用字互通例考 
         一些字,虽不是平仄可通用字,但也有一些大诗人在平仄位置上互用。例如:
  ①探——探为十三覃,平声。可是在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却用到仄声的位置上。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未名中的“探”便在仄声位置上,难道是李商隐先生不知平仄么?
  ②荫——荫为去声二十七沁,仄声。而在唐代大诗人杜牧《七律·新柳》诗中却用到平声的位置上。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绿荫”应当为“仄仄”,而这里却是“仄平”,不然就律诗而言,就说不过去了。难道说,杜牧先生也搞错了么?
  无独有偶。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也有一首绝句名为《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这个“树荫”的“荫”决计不可做仄声,做平声才是格律工整。
    这种现象,也许是诗人挣脱了平仄的束缚的一种表现。以此为例,以证明非平仄可通用字也有通用的事实。

中.重.从.供.降.撞.望.当.量.将.强.抢.相.长.藏.创.丧.浪.为.思.吹.骑.遗.几.衣.予.疏.楷.泯.分.

闻.汗.观.难.冠.看.漫.翰.患.鲜.扁.便.传.研.扇.燕.旋.缘.漂.挑.调.夭.了.要.炮.教.敲.扰.号.操.

过.和.颇.荷.磨.些.华.污.更.横.并.令.行.正.盛.莹.听.乘.兴.胜.称.不.禁.任.担.三.渐.砭.占.巉.

 


为庆祝中共建党百年,中共党报《人民日报》日前开设“数风流人物”专栏。截至5月10日,中共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以及陈延年(陈独秀长子)、张太雷、彭湃、邓中夏、苏兆征先后见报,另一位中共创始人与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却不见踪影。
陈独秀比李大钊年长十岁,地位比李大钊高。他曾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主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共创始人。中共党史素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说,中共一大到中共五大,陈独秀均当选最高领导人。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以后,陈独秀在八七会议上被共产国际以非常手段撤销总书记职务,成为苏联独裁者斯大林(Joseph Stalin)在中国革命种种策略失误的替罪羊。
1929年,由于在中东路事件中反对中共提出“武装保护苏联”,并开始在党内组织“左派反对派”,陈独秀被中共开除党籍。1931年,陈独秀与彭述之等人成立“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公共租界第五次被捕,以“危害民国罪”判刑13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提前获释。1942年5月27日,穷困潦倒贫病交加的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
遭撤职与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被陆续戴上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反党、托陈取消派、叛徒、反共产国际、反革命、汉奸、间谍等九顶“帽子”,成为中共党史上最著名的反面人物,死后几十年都遭到批判。
2013年12月,陈独秀研究专家石钟扬曾在《文汇报》撰文指出,陈独秀被戴九顶“帽子”的遭遇与毛泽东有很大关系。“毛随着他自己地位的升迁,对陈独秀诚如论者所云,有个由仰视,到平视,到俯视乃至鄙视的过程。”中共建政后,毛泽东更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创造了党”的陈独秀也被视为“俱往矣”的行列,毛对陈独秀的评价更是每况愈下,从而走向全盘否定。
不过,毛泽东在中共建政前曾两次公正评价陈独秀。1942年,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的一次讲话中提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重申,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文革结束后,中共开始重新肯定陈独秀。1981年,在中共建党60周年之际,上述毛泽东肯定陈独秀的讲话和报告首次公开。随着历史问题的拨乱反正,陈独秀先后被摘掉八顶“帽子”,最后只剩“右倾机会主义”一顶。
胡锦涛就任中共总书记之后,试图继续为陈独秀平反。2004年4月,胡锦涛在纪念任弼时百年诞辰座谈会讲话中说:“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他(任弼时)旗帜鲜明地同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陈独秀排在共产国际之后,不再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仅定性为“右倾错误”。
不过,2004年8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人物注释集》仍然重申陈独秀“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后来,中共官方继续肯定陈独秀。如2013年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庆祝大会讲话中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传并积极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2019年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发表的《纪念陈独秀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一文,亦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不过,2014年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在纪念任弼时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和《纪念陈独秀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一文,均重申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伟大、光荣、正确”是中共百年党庆的主旋律。正如《人民日报》回顾百年党史“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专栏不提敏感的文革与六四事件一样,由于被指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陈独秀虽然是中共创始人与早期领导人,但仍属党史敏感人物。这恐怕是“数风流人物”专栏避谈陈独秀的原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