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浅议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果(一)

(2007-01-09 20:59:23) 下一个

芦笛 ( )


拙作《哀哉,金庸大侠》贴出后,老跛和老2作了高水平批判,引起了我的深思,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连我自己也没想清楚,因写此文就教于有志于严肃讨论的读者。先说我自己觉得有把握的金作的艺术价值问题,再谈我越想越糊涂的作品的所谓“社会效果”。 ( )


一、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 ( )


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两种极端论调,一种以《》的某些论者以及林思云为代表,这些同志认为金庸小说真是什么文学杰作,曾经闹出去为金庸申请诺贝尔奖的国际笑话来。这其间林思云尤为可笑,高行健获奖后,他和我公开论战,暴露了本人彻底缺乏文学修养,可能连一本西洋小说都没看过,连最起码的文学常识都没有,就敢大无畏地实行“外行领导内行”,令人啼笑皆非。 ( )

另一种论调则认为金庸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个写通俗文学的低级文人而已,为他小题大作太不值得,老肚子和沙人网友似乎就持这种态度,虽然在国人中不算大多数。 ( )

本人当然只是个文学票友,不过自问文学修养还是比较全面的,古今中外多所涉猎,唯一看不懂的东西乃是大陆作家残雪的玩意,觉得那种小说与我法的“转”也无多大区别。不过芦娘子的文学鉴赏力不错,人家既然肯定,我当然只有随声附和表忠心。此外汉城王网友也作过点指点,等我带着问题去活学活用,或许终于能明白那玩意高明在何处也未可知。 ( )

在我这票友看来,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当在两极之间。他当然算不得伟大的文学家,但也不能算平庸的文学家。他写的当然是通俗文学,不过他好歹到达了通俗文学的最高峰。使得本来不能登堂入室的下九流玩意入侵了高知们的书房,其文风影响了整整几代人,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当之无愧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之一。 ( )

所以那天我才跟然然小丫头说,是否读过金庸,从作者的文风中一眼就能看出来。例如易大旗、陈奎德等人绝对看过而且熟悉金庸的作品,老郑(义)则不然,很可能没看过,就是看过也不感兴趣。我作此判断,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否提到或引用过金著中那些大众耳熟能详的角色,而是根据他们的文风。就连老芦写文章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庸的影响,可见那流毒之深之广。在中国历史上如此影响全民文风的似乎只有三人:鲁迅、毛泽东和金庸。因此,对金庸作品的全面中肯的评价,似乎是知识分子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 ( )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金庸本人的艺术成就和他为人的人品如何完全是两回事。我历来强调,必须把作品和作者本人人格分开,实行“油水分流”的二元论。可惜在这上头搞“合二而一”从来是中国传统。所以至今我没看过蔡京的字、秦桧的诗文、严嵩的文章,连芦娘子都不如──她还看过阮大铖的《燕子笺》。《哀哉》文主要是批判作为政治家的金庸的言行,与他本人的艺术成就毫不相干。 ( )

从艺术价值来说,我认为,金庸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大致相当于法国的大仲马。网友们总该看过他的《三个火枪手》以及《基度山伯爵》(原译《基度山恩仇记》)吧?这其实是我剽窃家兄芦箫的评论,是他首先说出“金庸是中国的大仲马”来的,而我深为赞同。 ( )

金庸与大仲马特别相似之处,乃是两人都是说故事的高手,能虚构出惊险万状的情节来,让你一拿起来就无法放下,非得熬夜读完,把层出不穷的悬念一一打破,看个水落石出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这种效果还不只发生在“初夜”,隔久了重读也照样有此奇效。在这上头,金庸和大仲马毫无区别,可能还更胜一筹。 ( )

两人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基本情节根本经不起推敲。我已经在旧作中指出过金庸根本不懂物理学闹出来的笑话,那什么“四两拨千斤”、“将对方的力道反转过去,悉数加在对方身上”就是最常见的科盲笑话。不仅如此,他有时连生活常识都没有,这才会把积雪当成流体,允许血刀老祖在雪下如同游泳一般任意游动。逻辑上的破绽更是惨不忍睹,例如周芷若盗窃了倚天剑、屠龙刀内藏的秘笈之后,制造冤案,赖赵敏为祸首,而金毛狮王谢逊明明知道那是周干的,在张无忌神功复原后就完全可以公布真相,却要一口咬死是鞑子公主小妖女干的事,还格外义愤填膺,直到后来才把真相说出来。这里面的破绽,根本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就连市井文盲也能看得出来,而金大侠就是有本事毫不犹豫地把那作品推出来。 ( )

大仲马也有这个问题。四人帮垮台后,党刊曾经批判过《基度山伯爵》,原因非常可笑──江阿姨据说很喜欢那电影。有篇文章倒是招招正中死穴,指出爱德蒙(或爱德华,记不得了)在监牢里挖地道,肯定要挖出大量的土来,这刨松了的土一定占有几倍的地道的体积,根本就无法隐藏,然而这秘密工作也就竟然未被发现;又如小爱去冒充隔壁的死人,躲在装尸体的袋子里,被人家扎好袋口,从悬崖上扔进大海,居然也就不会震昏过去,更有本事在水里打开袋子钻出来。更玄的是作者怕他摔在岸边砸死了,竟然让那俩狱卒互相提醒千万要把尸体扔进大海去!不过,和金庸比起来,大仲马毕竟还不是那么破绽百出,编造出来的神话可信度比金作高到无法比拟。 ( )

除了科学上、常识上和逻辑上的破绽外,金作的一大显眼毛病是常常忘记前文已经交代过的细节。这点我已经在旧作中指出并举了大量例子。如果前一类错误可以原谅,这类毛病则不可宽恕了,但愿金大侠在修改旧作中把这些破绽统统弥补过来。 ( )

统而观之,以曲折紧张离奇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乃是金庸最大的特点,就是这特点赋予了他的小说以极大的娱乐性与极高的可卖性,这与好莱坞为代表的世界浅薄文化的大潮倒相当合拍。自从中产阶级取代了贵族阶级作为社会中坚后,全世界文化都呈现了从高雅细腻走向浅薄通俗的大趋势,好莱坞的惊险片就是其代表。现代人和19世纪的贵族们不同,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细细审视内心,探索人性奥秘,需要的耸墙粽湃壤贝碳せ鸨?募词毕?哑罚??庑┤巳〈?蹦甑墓笞澹??砹讼执??阎髁ΑK?裕?鹩剐∷档某晒Γ?坪醴?鲜澜缥拿鞣⒄沟拇笄魇啤?( )

金庸小说的成功的另一秘诀,是它符合中国传奇演义奠定的传统。我曾在旧作中指出,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经典小说不一样,更强调的是引人入胜的紧张情节而忽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这和它起源于“说话人艺术”分不开──从一开始,中国小说就是迎合市民消费心理的定向明确的通俗文学,自然要与针对贵族和专业人士的西方小说有雅俗之分。而金庸很自然地继承了这一趋势,当然要在中产阶级勃兴之时独领风骚。 ( )

金庸小说的第二大优点,乃是塑造人物特别栩栩如生,而这也是直接继承中国经典小说特别是《水浒传》的优秀传统,因而特别符合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它和经典小说的共同之处,乃是塑造的形像特别生动,但也特别简单极端:好人就是好到毫无瑕疵的大侠诸如萧峰、郭靖等人,坏人就是坏到匪夷所思、十恶不赦的欧阳锋一类。这类简单角色使国人看起来特别过瘾,江阿姨的样板戏其实也是秉承同一传统。 ( )

和先贤不同,受过西方文学艺术熏陶的金庸的视野当然要开阔得多,所以他也尽量试图突破那stereotype,可惜他做到的只是捏造出左冷禅、岳不群那种伪君子来,本质上仍然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只不过是装成好人罢了,具有的并非复杂到难以简单判断黑白的人性,而是善于巧妙伪装的邪恶。这和西方经典小说塑造的那些复杂人物形像完全是两回事。 ( )

金庸塑造的另一类生动人物,类似我儿时看的马戏中出来插科打诨的小丑(For your reference,请看卓别林主演的《马戏团》),大众都知道生活中毫无这种小丑的原型,但一样能被逗得前仰后合。金庸在许多作品中都塑造了这种虚假人物,诸如桃谷六仙、赵钱孙、谭公、谭婆等。他们出场并不是由情节自然发展的逻辑决定的必然结果,而是完全出自作者故意搞笑娱乐读者的主观需要,因而也就毫无生命力。 ( )

金庸塑造的第四类人物乃是变态分子,同样也绝对不会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除了金蛇郎君那种复仇变态狂外,最常见的就是爱情变态分子,正面者诸如仪琳小师父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情圣,负面者则是逼迫金蛇郎君爱她的五毒教老情人和《神雕侠侣》上那李什么(大脑断路,一时想不起名字来了,即唱“问世间,情是何物”的同志)。介乎正反之间的类型则是周伯通的老情人瑛姑。这些人也完全是为了读者消费需要刻意制造出来的,各有各的用处:正面变态分子(亦即情圣如仪琳辈)骗取了怀春MM们的无数眼泪;反面教员使人惊心动魄,增加了作品的张力,而瑛姑之类的疯子则使大众为周伯通的狼狈开怀一笑。 ( )

总而言之,金庸确实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然而吊诡的是,他们之所以生动,正因为是一堆简单角色,在这点上它深符由《水浒传》开创的悠久传统审美习惯。更吊诡的是,正如我在《从金庸小说谈到国人的内心世界》一文中指出的,由于许多国人内心世界惊人的苍白和简单,金庸塑造的简单人物类型本来只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但在现实生活中竟然能找到基本符合的例子,例如因细故对狼协怀恨在心的Novell立志搞垮《》并使得老狼破产,竟然几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于复仇活动,像煞了《倚天屠龙记》上的成昆;当初在《新海洲》三天两头下诏书、发布必杀令的“独立检查官”,像煞了坐在坟头上的慕容复;“高手”黄叶和“大汉子”的夹缠不清与桃谷六仙有一拼;而大言炎炎欺世盗名的须弥山主则与裘千丈难分轩轾……当然,网路世界是一个极度夸张了的哈哈镜世界,或许不是客观的取样处吧。 ( )

除了这些优点,金大侠的文学作品似乎就再也找不到优点了。文学是人学,最重要的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开拓,对人性的深入探索,然而金大侠在这方面乏善足陈。如上所述,他塑造的人物形像毫无真实性,基本都是一群极度夸张的漫画像。他唯一突破传统的乃是指出了“正邪之际原难分明”,而且所谓邪派有时比正派人物还要善良得多,说明江湖上正邪两大派对立之无稽,尤其是塑造了灭绝师太那种大义凛然到可憎的“清流”人物,这从传统文学观来看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突破。 ( )

但不幸的是,这只是他试图用小说“载”的“道”(亏他还好意思说他不同意“文以载道”的传统主张,其实他的蚱蜢舟载的道比谁都沉),并没有通过成功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上面已经说过了,他的“恶清流”其实是伪装了的坏人,而“好邪派”其实是被误会的好人(如明教群雄)。他从未塑造过西方小说中常见的那种正邪交错在同一人身上的复杂形像。相反,他的“正邪分际难明”的立意,其实是游离在作品之外、靠作者本人强行灌输给读者的生硬理念。 ( )

总而言之,金庸当之无愧是现代中国最成功的通俗小说作家,无论从金钱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都如此,但他恐怕不能排入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排入前十名,其艺术造诣似乎连贾平凹都不如。 ( )

当然,因为作品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他大概可以作为唯一能进入中国文学史的通俗文学家。如《水浒传》至今脍炙人口一般,金著或许也能在未来中国人中代代流传。但他不可能如同法国的大仲马那样进入世界文学史。这原因已经说过了,鬼子们不懂什么12经络,奇经八脉,根本就无法理解“六脉神剑”那些鬼话。 ( )

金庸本人虽然貌似谦虚,但其实很自负,看他对《南方周末》记者的谈话便不难洞见这点,据他本人说,他反对“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和倪匡那超级下等写匠一样(呸呸!云儿的文学趣味),认为好的作品首先要“好看”,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娱乐性。 ( )

我也反对“文以载道”,但如上文所述以及下文将要讲到的,金庸根本就没能避免这种作法而是大载而特载。这且不论。我也承认金庸小说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富于娱乐性的文化商品,读金著甚至比看施瓦辛格驾垂直起降飞机去营救他被绑架的女儿的惊险片还过瘾。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美的,论姿色,《花花公子》、《Penthouse》上随便挑一个性感肉弹出来都要强过蒙娜丽莎万倍,然而似乎没有哪个名模的照片给挂进了卢孚宫。 ( )

金庸的作品确实很好看,但遗憾的是往往并不够美,而这在我看来则是他塑造的角色远离了现实生活,而其内心世界又没能得到深入开拓的结果。用纯文学的眼光来看,他只是二流作家中最拔尖的人物罢了。他当然强过巴金何止百倍,但遗憾的是,那只不过是因为巴金那些一钱不值的政治宣传品被时代潮流阴错阳差地带到了不该去的高处而已,并不是因为金庸本人的艺术成就如何如何了不D。 ( )

【累了,要去补觉,从明天起请假办事去。如果今天没心思写完本文,则余下的部分等我回来再补足】
( )


论坛



返回论坛
 
谁说金庸的正面人物都是毫无瑕疵的大侠,韦小宝呢? -- 晓风残月 - (0 字) 2006-10-10 16:41:40 (43 reads)
更像Walter Scott的作品. -- 唐好色 - (139 字) 2006-10-10 12:48:49 (69 reads)
所言极是。老芦似乎忽略了金某人写作的基本前提。 -- 过来看看芦文 - (229 字) 2006-10-10 10:36:26 (138 reads)
这个所言极是,是给广东农民。 -- 过来看看芦文 - (0 字) 2006-10-10 10:38:05 (48 reads)
老芦真是站着说话腰不痛。 -- 广东农民 - (57 字) 2006-10-10 9:43:34 (115 reads)
希腊古典文学,入了世界文学史.评金庸,应该采此标准。 -- dawang - (872 字) 2006-10-9 21:53:04 (124 reads)
东方不败或许算一个人性比较复杂的角色 -- sunlei777 - (321 字) 2006-10-9 14:37:26 (166 reads)
电影东方不败还差不多, -- 沙人 - (0 字) 2006-10-9 18:34:57 (53 reads)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