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一集,第十二集)

(2008-12-11 16:04:32) 下一个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一集)  2000/06/0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1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一集)  2000/06/0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1

  请看经本第三页:

  【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看这段经文。『一时』是时间,佛说经的时间。时间不用年月日,用「一时」,这里面的意思很深。我们凡夫,尤其是中国人,对於历史非常重视,时间、地点都一定要考证得非常精确,不可以有错误。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所以「一时」的意义,不但是很深而且很真切,比我们记载年月日时,可以说还要来得正确。

  「一」,古德有很多种讲法,最通常的说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机缘成熟了。机缘成熟的这个时候,叫「一时」。如果缘不成熟,说了也没用处。所以说师资道合,这是「一时」。要是从理上讲,禅宗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而又所谓是「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与自性相应,这个意思深。在净土宗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一乱,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如果我们真正心归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乱,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都圆满的现前,这才叫真正的「一时」。这是从理上说的,法身大士才能证得。对我们现前的境界,说「师资道合」非常好,听经的缘分、讲经的缘分,这个时候成熟,所以这叫「一时」,不记载年月日时。

  在中国史传里面,记载着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诵《法华经》,诵到「药王品」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他忽然入定,在定中他见到灵鹫山,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还参加了这一会,听了这一段。出定之後,他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法华经》上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现在科学家也说,如果我们有能力超过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过去。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经是过去,我们回到过去,就能参加那个时候的法会,说明时间、空间不是事实。如果你的机缘成熟,像智者大师,有这样的定功,他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契入未来。

  这个世间有很多预言家讲未来的事情,他怎麽会知道?他见到了,他能够超越时空,他见到了。古人又说,预言大概是两大类,一类是从数理上推断的,不见得会正确,准确率不是百分之百,因为有的时候推算错误,在所不免。如果推断得不错,那就很正确。另外一种是定功,定中境界是他亲自见到的现量境界;数理推论是比量境界。现量境界是最可靠的,这是亲眼见到的,这个现量境界就叫做「一时」。由此可知,如果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了。「一时」,好!我们只要到一心不乱,我们就有能力参加这个法会。佛的心是一心,我们的心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交感,境界就现前。所以这两个字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我们都有缘分参加,只要做到一心不乱就行了。

  下面这一句,『佛』,这是主讲的人,讲经主讲的人。这个「佛」是称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这部经是他讲的。『佛在』,「在」这个字我们不能够疏忽,没有说「佛住」,我们今天观念当中说「住」,我们住哪里?「住」是错误的,「在」是正确的。佛无所住,《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凡夫坏就坏在一个「住」,「住」有坚固的执着。「住」我们一般讲是攀缘,「在」是随缘,我们要细细体会这个意思。实在讲佛住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是佛的住处,你说他这个境界多大!心量多大!我们凡夫观念上,「我有个小房子,这就是我的住处」,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所以,经典上字字句句都含着很深很深的意思,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决不是「住」新加坡,「住」新加坡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都起来了;「在」没有,无处而不在,哪个地方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在虽然做不到那麽自在,但是有相似,相似我们可以做得到。哪个地方有缘,我们也要到哪个地方去参加法会,讲经弘法。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决定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有固定住处就坏了,与「无住生心」完全相违背了。「无住生心」是觉,违背是迷。所以在佛经里面我们看不到「佛住」,统统看到「佛在」。

  『娑竭罗』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咸水海」。我们知道大海的海水都是咸的。这个咸水海,可能佛当年在世就是指印度洋。『龙宫』,我们知道这是大龙菩萨他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於是我们就想到,他跟我们是不同的空间维次。这个话如果大家不容易体会,我们用比喻来说你就好懂,像我们现在看的电视萤幕,它跟我们是不同的频道,确实是在一个画面上,但是不同的频道。我们今天对於电视非常熟悉,换一个频道就换了一个画面。所以大龙菩萨有没有?有,不是没有,你换一个频道,他就见到了。你要不换频道去找,怎麽找也找不到。我们今天科学发达,潜水艇造得非常精密,深入海底,整个地球的海洋找遍了,没有发现龙宫。什麽原因?频道不相同。

  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问题就得到答案,不但是大龙菩萨跟我们是不同维次的空间,许许多多的鬼神跟我们也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像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唐朝的法照大师,他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大圣竹林寺。我们相信他不是妄语,这是他有特殊的缘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进入了时光隧道。他进入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见到大圣竹林寺,文殊菩萨在讲经,他还听了一会,还向文殊菩萨请教了许多问题。问到末法时期人的根性逐渐迟钝,修学哪一个法门比较适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向文殊菩萨请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萨教他念阿弥陀佛,还念了几句给他听。他模仿,他学来了,这就是以後所传的「五会念佛」。「五会念佛」是文殊菩萨亲口传给法照的,以後他不参禅了,他念佛,他建念佛堂,当时人称他作「五会法师」。

  但是现在我们听到有录音带里面念「五会念佛」,我想恐怕不是法照禅师的念法。为什麽?现在我听的这个音乐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那怎麽会成就?这是我们辨别利害的一种方法。这个佛号我们接触之後,身心清净,这是好境界,对我就有利。如果我听了、接触之後,我身心不能够安定下来,这个法门就不适合我修学。但是编这个谱子的是一位法师,民国初年的,他懂音乐,编得也不错,接引初机很好。像现在许多聚会的场合当中表演好,让这些初学的人把它当作歌曲来唱,这个好。真正用功夫的人,这个念诵的方法不容易摄心,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这是一个例子。

  法照禅师离开竹林寺之後,他还一路上做记号,不要忘记了,不要迷路了,下一次还再来。正在做记号,回头一看,大圣竹林寺不见了,只看到是一片荒山,这才知道菩萨示现。那就是离开大圣竹林寺,他又回到我们这个时空,回到这个频道,那个频道不见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还有一个很殊胜的例子,在佛门里面大家常常拜忏,《慈悲三昧水忏》,这是唐朝时候悟达国师的故事。悟达国师在四川见迦诺迦尊者,那也是个不同频道,他是得人面疮,没法子。过去遇到一个穷苦生病的出家人,他照顾他,悟达国师年轻的时候照顾他,非常诚心诚意,全心全力照顾。这个人就告诉他,你将来有大难的时候,你到四川某个地方,那边有两棵树,你找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你来找我。所以他得人面疮之後,这个故事在《三昧水忏》前面的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他找到迦诺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给他洗,替他释冤解结,这是冤家债主找来,这化解了,这冤家债主走了,他的人面疮就好了。这是阿罗汉的道场,离开之後,回头再一看,道场没有了,宫殿楼阁全部都没有了,也是一片荒山,这都说明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要去执着。不但不执着,连分别都不可以,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落在攀缘里面。所以佛教给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你在一切境界里面得大自在。所以十法界有没有?有,肯定是有,今天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活,我们决定不能怀疑。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每一个维次空间都有众生,诸佛菩萨心地平等清净,所以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在哪里说法。所以这不是在人间说的,也就是不是在我们这个三度、四度空间讲的。

  听众跟我们一般经典记载不相同,一般经典常常记载「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个地方大比丘众有八千人,菩萨众有三万二千人,这个数字都是表圆满。『比丘』是印度话,『菩萨摩诃萨』也是印度话。比丘加一个「大」,就不是普通的比丘,大权示现,大乘菩萨以比丘的身分来示现,其实全是菩萨摩诃萨,合起来有四万人,这是无比殊胜的法会。这些名相我们听多了,可以省一点时间。

  『众』这个字要略略解释一下,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这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体,现在人叫团体,我们一般讲人民团体、宗教团体。佛家这个「众」字,在此地是团体。『比丘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宗教团体,或者说是佛教团体。但是这个团体跟一般团体不同,叫和合的团体。所以我们在「三皈依」里面,念到「皈依僧,众中尊」,这个团体是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麽?人人都遵守「六和敬」,这个团体就可贵,这个团体就值得人尊敬,是六和敬的团体。比丘尚且如是,何况菩萨?菩萨就更不必说了。所以佛弟子的团体是「六和敬」的团体,我们一定要明了、要尊重、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二集)  2000/06/0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2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二集)  2000/06/0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12

  请掀开经本,《十善业道经》经文第二行第二句看起: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这是一小段。世尊在此地明白的告诉我们,六道轮回是怎麽来的,这一句话就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了,正是大乘经里面我们常常读到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此地讲的「心想」,由於心想不同,造业就不一样。业虽然有三大类:身业、语业、意业,这三大类总是以意业为主宰,也就是念头,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随着念头走的。念善,这个人造的是善业;念恶,这个人造的是恶业。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这是事实真相,世间人所讲的真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於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兴旺、世界的和平与否,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从哪里看起?看一切众生的心想,他想什麽。

  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众生,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下面的是地狱法界,心想固然是非常的繁杂,但是无量无边的妄想、念头,哪一个最重要?在一切妄念当中,我们要找到第一个妄念。第一个因素,佛告诉我们,我们从下面说起。地狱第一个业因是瞋恚、嫉妒,嫉妒、瞋恚心重,决定破坏别人的善事,自私自利的念头非常坚固,这种心想就造成地狱这个境界。地狱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谁的心想生?自己的心想生,与别人不相干。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任何人都不能够代替,这个大道理我们学佛总得要首先搞清楚,我们才知道自己决定可以得救。为什麽?我不造这个恶业,我不起这个念头。

  饿鬼道第一个业因是贪心,贪而无厌。其实哪一道十恶业都具足,但是十恶里头偏重在哪一条,佛就用这个来说第一个业因,所以贪心变饿鬼。有人学佛,世间法放下了,贪爱佛法,他到哪里去?还是堕饿鬼道。贪心堕饿鬼,决定不是说我把贪的对象换一换,我不贪世法了,我贪佛法,不管你世法佛法,你的贪心没有变。所以佛在《金刚经》上劝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都不可以贪。佛法是教我们明理、教我们觉悟就好,不能在佛法里起贪心,世出世间法起贪心都是在饿鬼道,这个要懂得。畜生道是愚痴。什麽叫愚痴?没有智慧,颠倒黑白,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假,甚至於没有能力辨别善恶、是非、利害,极容易听信谣言,心里犹豫不决,这是畜生道,畜生愚痴。这是三恶道。

  三恶道上来还有一个阿修罗道。其实阿修罗《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除了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其他的四道里头都有,饿鬼、畜生、人道、天道,这里头都有阿修罗。阿修罗在哪一道,就随这一道的名称,就不再建立,於是经上常讲「五趣轮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阿修罗算一道,通常都把天阿修罗算一道,这就在人的上面。人道第一个业因是什麽?佛跟我们讲的五戒十善,人能修五戒十善才能得人身。所以佛常讲「人身难得而易失」,这个话我们听听想想也不无道理,我们现在人身得到了,可是下一生能不能得人身?仔细去想想看,我们五戒做得怎麽样?十善修得怎麽样?如果五戒十善自己想想,不及格、不够水平,来生人身就得不到。想想自己贪瞋痴慢跟五戒十善对比一下,如果我们五戒十善确实超过贪瞋痴的念头,那恭喜你,来生还能得人身。假如你五戒十善跟贪瞋痴一比是不及贪瞋痴,贪瞋痴的意念很重,五戒十善很薄弱,来生决定堕恶道,这是佛给我们的警告:「人身难得而易失」。

  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我们想想有没有?然後想想天上我有没有分?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常说,她非常有自信,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看她的信心,「老天爷会保佑我」,死了以後决定生天,前途一片光明,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现在她念阿弥陀佛,她求生净土,我们知道她决定往生。怎麽知道?她贪瞋痴确实没有了、断掉了,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她具足,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人家何以做得到,我们为什麽做不到?我们的障碍究竟在什麽地方,要把障碍找出来,把这些障碍消除,我们也能做到。

  天道再往上面去,这当中修罗道也说一说,修罗也是修五戒十善,也修四无量心,为什麽会变成修罗?好胜的心没放下,样样都是要走在别人前面,佛门上一炷香,也决定他要上头一炷香,第二炷香他都不甘心,这叫阿修罗,果报在阿修罗,做好事也都好胜,这是阿修罗道的业因。所以阿修罗好胜、好斗,好跟别人争胜,在天上常常跟天帝斗争,在人间也喜欢跟别人斗争,在哪一道他都喜欢斗争。他有福报,福报是过去持戒、修善、积德。如果他能够谦虚、能够退让,这个人决定是生天道,就不是阿修罗道了。

  六道概略的介绍一下,心想不同。往上去,声闻是四谛心,辟支佛是十二因缘心,菩萨是六度心,诸佛如来是平等心。这是佛把十法界第一个因素告诉我们,我们一天到晚想什麽?所以自己冷静思惟,就知道自己要往哪一道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事情哪里需要问人?真正明白之後,古大德劝导我们「自求多福」,这是任何人都帮不上忙的,诸佛菩萨怎麽慈悲都帮不上忙,菩萨的慈悲只能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至於受什麽样的果报,都是自己去抉择。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世界,世界之构成,我们也应当记住佛陀所讲的话:「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一句话是真理、实话。依报是什麽?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生活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随着我们念头转的。许哲居士跟我们见过面,你想想看她的谈话,她心目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她心目当中这个世界的众生都是善良的,所以她生活在善良、美好的世界。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五浊恶世,原因在哪里?『心想异故』。她看到一切人都是善人,她专看别人的好处,专忆念别人的善处。李木源居士问她:「你看到那些不善的人、不善的事,恶人恶事你怎麽看法?」她举的比喻很好:「就像我上街,看到街上来来往往的那些陌生人一样。」有没有看到?看到了。有没有印象?不落印象。试问问你们从街上来的时候,你们看到哪些人,你还记得吗?你听到街上的人在说话,你记得他说什麽?不落印象,所落的印象全是好的印象,这不是心想异故吗?「一切法从心想生」,物质环境里面她也记得好的环境,绝对没有看到恶劣的环境。她这种理念、见解、行为,岂不是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跟外面物质,说实在话没有好坏,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所有一切是非、善恶、好坏,是从自己心里头生起来的。自己心是纯善,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自己心不善,极乐世界也是浊恶世界。所以佛这一句话我们要牢牢记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果报就不同。

  诸佛菩萨这是真正大修行人,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他的境界是美好的。美好的境界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不是别人给你的,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众生心想不善。怎麽不善?专门看别人的缺点,专门记别人的过失,这个糟糕了,「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世间没有一桩是好事」,堕落在这个里面,人间的恶道。

  为什麽今天离婚率这麽高?诸位要晓得离婚率高,社会就动乱。整个社会的结构是什麽?家庭。你看看儒家讲的,儒家讲的是大道理,不能变更的,是真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得到和平,是这个意思。「平天下」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寄托在哪里?寄托在国家的兴旺,每一个国家都兴旺,世界和平。国家兴旺寄托在家庭,家庭寄托在夫妇,修身!这两个人两情相悦才结婚,结婚之後,彼此都看不顺眼,都看对方的缺点,好了,没有几天离婚了,家破了,家不齐,国就不能治,天下就乱了。所以男女结婚不是他两个人的事情,他两个人是小事,他害了整体。一个世界就好像我们这一个身体一样,家庭是我们身体上一个细胞,这个细胞坏了,就会影响整个身体健康。这个道理几个人懂?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专看他的好处,专记他的优点,他怎麽会破裂?不会!就在一念之差,把自己的前途整个毁掉了,这是真正愚痴到极处。

  为什麽会这个现象?没人教。《无量寿经》上,佛很慈悲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可怜!所以世界的安定、和平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头一个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是四大支柱。如果教育崩溃,众生决定要过很痛苦的生活,社会不安定,世界不和平。所以古时候男女结婚是一桩最大的事业,礼节非常隆重,那是告诉你:你两个人结合,不是你两个人的事情,是国家、天下的大事。就是希望这整个身体,你这个细胞健康健全,你不是坏细胞,这个大道理我们要懂。所以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晓得六道轮回是怎麽来的,社会的安危、世界和平是从什麽地方建立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