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正文

田望生:枯肠搜尽数杯茶

(2009-05-20 18:03:21) 下一个

田望生:枯肠搜尽数杯茶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为七事之末,但对嗜茶者来说,生活中须臾也不能离开。我就是耐吃苦茶的人,一日三餐,饭前饭后都要喝茶,梦里醒来,不呷一口茶偏偏睡不着。这个习惯,年轻时就有。二十多年前,我在铁道兵第五师摇鹅毛扇子,经常写材料,一写一通宵。发了困,头悬梁锥刺股不敢领教,只好靠苦茶清醒清醒。“枯肠搜尽数杯茶,千卷胸中倒几车”。元朝大臣耶律楚材的这句诗对我虽不灵验,可喝了茶,灵感也确能接踵而来。

茶,是中国的国饮。有朋自远方来,主人提壶烹水,高冲低斟,相对衔杯,细啜细品,边品茶边聊天,其乐无穷。可见,茶不仅能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还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饮茶需要知识,需要文化,不晓得喝的么子茶,哪个地方产的,什么类型的香味,什么样的色泽,喝了会起什么作用,又有啥意思?

茶,不是舶来品,据我所知,“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tú)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茶也。”《野客丛话》:“世谓之荼,即今之茶。”茶字最早见之于汉代,如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中国是产茶的母国。比方“茶叶”这个词,不少国家就是从中国“引进”的。俄语——Uao,英语——Tea,德语——Tee,日语——Cha,法语——The,全是汉语“茶叶”的音译。

中国人通茶,历史悠久。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就是中国茶圣陆羽写的,第一篇颂茶的散文是司马懿的女婿杜武库作的。茶在华夏多子多孙,从古到今,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人们熟知的名茶有安徽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浙江的西湖龙井、顾渚紫笋、鸠坑毛尖,江苏的碧螺春,江西的庐山云雾、婺源茗眉,湖南的君山银针,四川的蒙顶茶,福建的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广东的凤凰水仙,云南的滇红、普洱茶等。名茶出自名山,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天时者,即产茶区域的气温、湿度、降水量、日照以及云雾等。茶树喜温暖多雾天气,经常有云雾滋润,茶叶品质才高。地利者,即种茶之地的地形、地势、土壤排水保土性能等。生长在排水快、且具微酸性的坡地或台地上的茶叶,品质最优。人和者,即茶在人种,采用先进的科技和传统工艺培植、加工的茶,发育最好,品质最高。

茶叶的名气和功能,使它跻身于民族文化之林,香飘四海。茶文化发达的国家首推中国。民间流传的饮茶趣事举不胜举,这里略举两例,以飨读者:

发明茶令的宋代词人李清照,一日向其夫提出玩耍茶令,方法是一人出题考另一人,答对的饮茶,说错的只能闻一下茶香。两人商定后,几乎天天行一次茶令,而博学多才的赵明诚总是输给了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所以常是一人闻茶,一人饮茶,而后哈哈大笑。

明太祖朱元璋一次晚宴后,来到国子监视察,厨人献上香茶一盏,朱元璋可能是宴后口渴,愈喝愈觉香甜,乘兴赏这位厨人一套冠带。院子里有位贡生见了不服气,故意高声吟道:“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众人大惊失色,朱元璋却笑而和之:“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贡生只好认命。

茶,中国人珍爱,外国人也喜欢。16世纪葡萄牙贵族小姐凯塞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在盛大的婚礼上,王妃举起盛满红汁液的高脚杯回敬向她恭贺的达官贵人。上来祝酒的法国皇后想尝一尝红汁液,但王妃没等她开口,便举杯一饮而尽,拉着英王跳起双人舞。法国皇后十分恼怒,回到伦敦旅馆下令卫官一定要把红汁液查个水落石出。卫官摸黑潜进王妃寝宫:当王妃进宫,从皮箱中取出一撮卷曲的小碎叶,用开水冲出一杯红汁液,英王查理问这是何物,她说是中国红茶,商人们把红茶贩卖到印度,印度人看着像血,不敢喝,她出于好奇,大胆地尝了尝,谁知吃了红茶后,肥胖的身体变得苗条了。此后,她每天都喝。潜伏的卫官听了又惊又喜,正当他逃离时,暗铃响了,卫官被逮。

在法庭上,卫官交代了潜入寝宫的动机和听到的秘密,中国红茶的魅力一下子轰动英法。从此,英国佬喝“Tea”,法国佬喝“The”,欧洲掀起了中国红茶热。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得到一点中国红茶,视若珍宝,只有最好的朋友才能和他共享此种清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一般人喝?他说,这种茶是由美丽的处女一面唱着山歌,一面采摘于多露之晨,然后加工贡之于中国的皇帝,中国的朝廷转赠给俄国沙皇,而这点茶则是一位著名的俄国公使送给他的。茶入俄时,商队在途中有土著部落谋杀而夺之。此茶曾受人血之洗礼,怪不得巴氏为因喝到它而感到十分骄傲。

茶有浪漫史,也有辛酸泪。茶的奇妙功能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官迷心窍者耳中,立即成了得玉之砖。为了沽名钓誉,他们将茶作为贡品,巴结上头。从此,采茶的“陵烟触露,朝饥暮匐”;运茶的“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贡茶的“鸡犬升天,飞黄腾达”。倘有为民请命、冒死诤谏者,十之###丢了乌纱帽。

当然,这不是茶之过,而是人之罪。

1984年元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