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留学之路 (三)

(2014-07-29 14:38:51) 下一个

(三)   校园初体验

住宿安排停当,我便开始外出活动,从密大工学院所在北校园可以乘学校的校车穿梭各处,安阿堡是以密大为主的大学城,没有校车还真不方便,何况校车是免费的。

学弟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答辩,显得十分忙碌,学弟媳妇也在东密西根大学边读书边工作,只有我是个闲人。有时我就给他们做做饭,炒炒菜。粗枝大叶地,我尽量做自己拿手的川菜,哪曾想身为江浙人的学弟媳妇居然不怕辣,一个劲地赞美我做的菜肴好吃。除了当厨子,我也跑去坐在学弟论文答辩的现场,偷听学术问答,体会美国院校生活,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许会经历类似的场面。再就是认识了不少新人,他们很多人日后都成了密大的教授或三大汽车公司的同仁,在底特律的制造业界也是很有名气的。总之,在密大短住收获颇丰,以至于后来本人多次来密大开会,也是熟门熟路,俨然半个密大人似的。

密大是美国公立院校数一数二的好大学,与加州柏克利齐名,很多研究生档次的专业都排名全国前五位,她的橄榄球队也很有名,密大橄榄球场可容纳的人数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整个安阿堡,蓝底黄字的密大校旗无处不在。主校园在安阿堡市区,学校行政当局、研究生院部、密大医学院系统均在这里。市中心也是密大的中心,很多为密大服务的书店、餐馆、咖啡店、小商店、专为学生租赁的小楼等等,不一而足。

密大研究生院图书馆门面古老而气派,我在里面随便查找些有趣的资料,有关中国近代的一些实物、信札、电报、绘画、书籍等等,其内容是从来没有也是国内不可能见过的,从根本上推翻了我在国内多年所受之正统教育,知道了天外有天,知道了有关史实的东西是可以众说纷纭的,也就是在国内口头上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不同渠道、甚至相互矛盾的海量信息,用自己的思想,思考、分析、判断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我,居然开始不盲从师道,享受独立思考的自由了,多年来,坚持这种看问题的态度,始于“哈琪尔”(Hatcher)图书馆。

当年准备出国的人都知道,英语水平考试,除了托福,还有伊丕体和“米勒布”(MELAB),伊丕体是国家公派人员需要通过的英文考试,而米勒布则与密西根大学有关,“雅思”(IELTS)之类的考试到是没有听说过,后来才有的吧。密大外语学院有个考试服务中心,与托福齐名的米勒布英语水平考试,就出自这里。除美国院校外,很多英语国家的大专院校也接受米勒布成绩代替托福,世界范围内也分布不少米勒布考点,在国内备考托福的时候我就知道,四川大学也有个米勒布考点。我专门来这里察看一番,了解情况,从报名费用,到考试时间等内容,以后转学需要英语成绩,说不定就有用。底特律大学的一位同学,后来果然用到我提供的信息,头天报名,第二天考试,第三天就拿成绩,效率之高,令人刮目。

密大漂亮的地方要数北校园,工学院的各系安身于此。与市区不同,绿色是基调,没有太多高楼大厦,得体的建筑物隐映于绿树花丛之中。电机系门口我看见了“恩利厄卡”(ENIAC),数字集成计算机,它是一九四六年滨州大学莫尔电机工程学院首次研制成功,人类第一台重复编程大数据处理通用目标电子计算机。恩利厄卡让我大开眼界,实物展示了电机工程历史性的突破,我首次将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与有趣的发明背景联系起来,发现因兴趣而驱使的发名创造,在中国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为什么恩利厄卡放在这里供人参观,原因不详。听说有位当年在宾大参与开发该机的教授后来到了密大任教,是否他想炫耀一番学术水平,利用人脉与关系给弄来的呢,只能是我的猜想。

北校园不光漂亮,安全也不是问题,底特律周边人们难免要担心这点。有次在图书馆看书,半夜才回家,抄近道,独自走在校园内的草坪上,突然一道闪电从天而降,把我套在雪亮的圈圈里,不由自主抬头望去,眼花缭乱,啥都看不见,听声音像是夜巡的直升飞机,光柱陪我走了很远,直到他们认为我到了安全地带才离去。也许他们是在抓贼,也许他们是在护送,谁知道哩,反正我尽往好处想就是了。

学弟媳妇在附近的东密西根大学念硕士,人长得很漂亮,也很能干,她学的是文科,在工科男女人众里她显出不凡气质。在她提醒下,我开始准备考驾驶执照的事情,因为这是迟早的事情,她替我找些笔试资料,后来又开车送我去“伊普斯兰蒂”(Ypsilanti)参加笔试。在还没有远离朋友能够照顾的当下,我便拿到了临时驾照,无疑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她的功劳大大。

在密大一晃就住了两周,世间总有要散的筵席,不知不觉舒服的日子就要结束。我的学校也快开学,学弟答辩完了,有了空闲时间,我们决定到底特律大学去一趟,一是报到注册,一是找找住处。

学弟驾车带我第一次进入底特律,这个注定将成为我在美国安身立命的新基地。沿途废弃的空房,林立的铁丝网,路边时不时地,有用雪白双眼瞪着你看而无所适事的非裔,与安阿堡相比,顿时有从天上掉到地下的感觉,心里还真是怕兮兮的。

底特律大学位于麦克尼古拉斯(McNichols)路与利维诺伊(Livernois)大道的交口处,不像美国绝大多数的开放式校园,整个学校都在钢铁围栏之内,校区内几栋古老教堂式结构的建筑道出这所天主教会学校的身份。这所密西根最大最老的天主教大学始建于一八七七年,底特律主教卡斯帕·亨利邀请有志于教育的耶稣会教士,在底特律市中心的杰弗逊大道旁成立了该大学的前身,底特律学院。一九二七年,学校扩建,搬到新的地址,底大牙学院和法学院至今仍然留在底特律市中心。因为是私立的教会学校,她一直致力于以教育的力量来改变人们、并通过他们改变这个世界。为此,特别注重培养个人的智力,社会,精神和道德的发展。

底大国际学生服务部,位于校园学生中心二楼,我们报到注册皆通过他们安排,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阿格尼丝·汉森女士,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太太,她是负责国际学生的副部长,我的爱团铁就是她签发的,她是给我发留美通行证的人,在这里我终于将文件上的名字与人对上了号。

注册完毕,学弟很有经验地带我在学生中心的留言板上寻找住房信息。这种留言板,校园内处处皆是,很多重要信息通过它传播,有租房、卖车、找工作、奖学金机会、助教空缺等信息,五花八门,到是非常方便,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从来没见过这等事。我初来乍到,没有经验,看也看不出个好歹,好在有学弟帮忙,从重多招租纸条中选出一张,电话一联系,正好有人在家,离校园就两个街区,对于没车的我至关重要。我们决定过去谈谈,要是能搞定住宿的事情,那就最好了,从安阿堡来一趟并不容易。其实学校里就有供学生租用的宿舍,很多台湾同学就住那里,学校的小册子有关它的信息,每月租金四百多美元,难怪台湾同学多,我兜里的钱交学费都成问题,哪里负担得起。

我们离开学校,在一条叫做瓦润顿(Warrington)的小街边上停了车,迎接我们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模样的青年,通过交谈才知道,他并不是房东,但能够替房东作主谈生意。房东原是一位在底大留学的上海女子,她父亲极有远见投资买下这栋小屋,专门租给来底大留学的学生。据说上海女子已经毕业去了威斯康辛,委托我们面前的这位青年代管租赁事宜,他就算是房管经理。经理带领我们楼上楼下看了一遍。这栋小楼一共两层,外加地下室,房东改建了八个斗室,可以分租给八个房客。二楼两间卧室,一间出租给了一位上海姑娘,一间留给房东女儿,说不定她什么时候会回来视察,留个歇脚的地方。一楼两间卧室,经理租用一间,只有一楼最大的一间空着,还是因为有人转学去其它州读书才轮到我租,租金是小楼里最高的,每月一百三十美元,由于开学时间渐进,找房会越来越困难,学弟说,一百三一个月应该不算太贵,可以先租下来,日后觉得不妥再换不迟,我不得已只好租了它。小楼的地下室有四间改建的卧室,只能容下小床的斗室昏暗潮湿,洗衣机、热水炉都安装于此,噪声很大,就是这样的条件,他们算是这里最受欢迎的寝室,总是最先租出,其原因只有一个,便宜,每月六十五到八十美元不等。

小楼的厨房、厨具,起坐间公用,水电分摊,电话费按各自通话计算话费。与经理谈条件的时候,我告诉他地下室的人如果搬出去,空出的房间,我必须首先被考虑,他同意了。我初来乍到,心里老是盘算,没有打工收入前,我的钱还能支持多久。其实我就找个晚上能睡觉的地方,越便宜越好,几个月以后,有人搬出,我就挪到了地下室六十五美元的房间,住着心里踏实多了。

交付定金后,我们算是办完一件大事,学弟和我踏上归程沿九十四号高速公路,我们驶回安阿堡。

一九九一年九月一号,我便正式搬到了在美国的新家,瓦润顿一万七千三百零一号,朋友们的帮助终于截止,我在美国独立打拼的日子由此开始。回想起来,多亏有了这些朋友,否则不堪设想,我的这番迁移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后来也听到许多自费留学生的故事,各种桥段都有,酸甜苦辣、啼笑皆非,悲欢离合,阴差阳错,有笔头功夫的作家,应该将他们的故事写出来,保证比那杜撰的《北京人在纽约》更精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元亨利 回复 悄悄话 确实,国外大学的氛围是第一流的,科学民主自由。材料都在那,自己去看,去判断,没人给你强加观点。美国各大学有很多关于中国的资料,很多是第一手的,国内都没有的。我曾在波士顿待过,可惜哈佛图书馆要证,没能进燕京图书馆等,哥伦比亚大学的远东图书馆就可以随便进,那时忙于生计,只进去转了几次。
華西車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anhe' 的评论 : 謝謝荷姐,這種經歷大概已經刻進腦子裏了,永遠忘不了,回想的時候,總是清清楚楚、歷歷在目。
canhe 回复 悄悄话 车城兄写下当年留学初到美国的宝贵经历很有意义。你的经历就是大多数留学生的经历,大同小异,很艰苦但一定是你人生旅途一笔宝贵的财富。俗话说穷则思变,它会给你日后奋斗的动力和意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