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个人资料
正文

慢性盆腔炎

(2008-06-25 11:04:04) 下一个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常由急性炎症未能彻底治愈或身体虚弱、病程迁延所致。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常在劳累后加重,带下色白或黄晕多,经晕增多,精神抑郁,月经小调,甚至不孕。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症状特点,属于中医学腹痛、带下病、症瘕、不孕、痛经等病证范畴。近几年来,笔者用中药内服及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来源于2006年3月~2007年1月河南省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的患者,年龄24~55岁,病程3个月~10年。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①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②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井有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摸到包块;③盆腔B超检查:附件增厚、炎性包块、盆腔积液等。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内服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随症加减:当归10 g、桃仁12 g、赤芍10 g、白花蛇舌草30 g、桂枝6 g、茯苓10 g、香附10 g、元胡10 g、丹参15 g、双花30 g、地丁30 g、鳖甲15 g、三棱10 g、甘草6 g 、莪术10 g。兼少腹胀痛,乳房胀痛,胸闷肋胀者酌加乌药、佛手、川楝子、郁金、枳壳等;兼少腹痛或冷痛,全身畏冷,舌质有瘀点者酌加蒲黄、细辛、鸡血藤、艾叶、吴茱萸等;兼少腹刺痛、灼热,白带多、色黄者,原方去桂枝,酌加红藤、虎杖、败酱草、土茯苓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用。
  1.2.2 中药外敷将内服热药渣用醋拌匀后装入布袋内,每晚趁热敷于少腹部,每次30 min,10 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食物,慎房事,讲究卫生,安静休养。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服药1个疗程后检查:白带明显减少,无异味,化验正常,腰骶酸痛、下腹坠痛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附件正常,无压痛;B超检查:子宫、附件正常,停药后1年无复发。显效:症状消失,体征显著减轻,B超检查显示炎症大部分吸收,包块明显缩小。有效:症状、体征减轻,B超检查显示炎症有所吸收,包块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均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本组30例,痊愈8例,占26.7%;显效12例,占40.0%;有效9例,占30.0%;无效1例,占3.3%。总显效率66.7%,总有效率96.7%。
  
  3 讨论
  
  急性盆腔炎是由于生殖道不洁或放置宫内节育器、人流后感染或长期出血引起细菌感染而致。急性盆腔炎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常发展为慢性。因该病病程长,急性的细菌感染期己经过去,而炎症导致的渗出粘连则可引起下腹慢性疼痛[2]。
  慢性盆腔炎病位在盆腔,属下焦部位,是肝经上行所循之处,是冲任督脉起源所经之处,通过经络、气血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尤与肝、脾二脏甚为密切。因此,其临床表现虽以少腹、腰腹疼痛,带下异常,月经失调为主证,也不乏伴随情绪忧郁或易怒、头昏乏力、心烦少寐、心悸气短、胸闷咽塞、脘腹痞满、呃逆纳减、腰痛肢软、便结尿黄等诸多全身症状。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诊治观察,认为该病的病位在肝、脾、盆腔(冲任、胞宫、下焦);病因为频繁的人流、药流、虫毒直接损伤,侵淫胞宫、冲任,伤及肝脾;病机是盆腔诸脉瘀阻,气血失和,肝脾失调,内生湿热、痰瘀、虫毒反复搏结,凝聚盆腔;病机的关键是病程日久,病邪久伏,反复发作,脉结凝聚,瘀积下焦,壅阻中焦,遏制上焦,使正气受损,虚实夹杂,病证多端,百病由生。因此,盆腔炎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妇科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对慢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即对体内炎性介质释放而导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水肿以及肉芽增生等环节起直接对抗作用[4]。桂枝茯苓丸在妇产科临床应用,己远远超出了原方的治疗范围。笔者把丸剂改为汤剂,其功能不减。方用桂枝温经通脉,茯苓渗利下行而益心脾之气,有助于行瘀血,该病本身又有症瘕,故配伍赤芍、桃仁活血化瘀;香附、元胡舒肝理气。其热药渣以醋拌,趁热敷痛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炎症消散。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散湿,清热解毒,通经止痛之效。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