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太子

天南太子,太子传说
正文

太子传说-广州岭南文化童蒙回忆-百年触感 (图)

(2005-03-22 21:32:04) 下一个


数千年广州,无处不接触历史的沧桑。 小时候广州孩童互相斗嘴,处于下风之时常常以人家的缺陷为攻击点,最常用的就是:你那个头呀大过“五层楼”,你那只手呀细过“荷兰豆”。反正在老广州的印象中,气势恢弘、大物造化者莫过于那世镇天南过百年的“镇海楼”了,也是广州人从小到大俗称的“五层楼”。 某生有一朋友自幼热中于风水堪舆之说,当年于小学时学校组织外游,每次到得越秀山上的“五层楼”上时,他总是赞叹不已,说“镇海楼”是倚山面海,得风水之大局。当时引以为然,后来年纪渐长,觉得这“五层楼”所倚的山不过就是越秀山,小小的城中丘陵,至于面海就更谈不上了,离大南海还有段距离呢。不过广州人喜欢夸张,常常珠江边就喜欢说成是“海皮”,“镇海楼”也确实是寓意威震海内,况且广州古又有名:南海,镇海镇海,威震广州总可以办到的。最初的楼名本叫“望海”,“望”者虽不似面海之近,但其风水气势也不言而喻了。 细细想来,这“五层楼”虽数度毁于战火又数度重建,若追本溯源,当是在洪武皇帝年间就建立,怎么也有五六百年沧桑了。于我这小广州的心目中,其地位已不异于广州的“祖庭”了。怎么说来,广州城中能有此了望镇守、威慑警戒的楼庭也非它莫属了,在岭南小小丘陵地形上,它可谓是地高百尺,形胜天南。小时候在外婆的西关老家,常听长辈老人们传说鸦片战争广州抗英的历史,我总是会有一个幻觉或错觉:两广总督邓大人或许曾经就在“五层楼”上了望珠江上的铁甲英舰。有了这份情感寄托,那时我们一班小学同学每次去越秀山上,必定要登五层楼,每层之内有许多鸦片战争反抗外敌的历史陈迹,等领略完毕,再到最高层,遍览越秀山下“五羊城”各处要冲,能不有登台拜将、指点千军的遐想吗?烟云霞气之间遥想百多年前羊城老前辈抗英神威,无论乡间田农纯厚,抑或是城中小商走贩,莫不持铁成枪,民风勇悍,古之亦然。 在老家广州能令我等小广州肃然起敬,不敢大声言语的去处不少,越秀山正是其中一所。这本是座小小岭南丘陵,却不可小看,地镇老羊城中轴,山上矗立这“镇海神楼”,山下巍然端坐那中山纪念堂,单是国父先生的那“天下为公”四字牌匾,大气森然,我等小儿敢不悄然禁语?加上正正山顶还有“五羊石像”,天南古城之名全在这“五羊”而来,神羊衔穗方才有这数千年的水土情风、风调雨顺。这五羊相传分为周朝五位神人坐驾下凡,这五位仙人于是就有了羊城后人的香火供奉之“五仙观”。这“五仙观”被后人起于越秀山附近的惠福西路,可惜少年时每次经过都觉残破不已,想这堂堂祖庭处所,初成于当年十国南汉偏安、羊城后人祭祀五仙的谷神祠。闭目冥想数百年前穗城官民虔诚祭拜,心中自然认为就是得神羊惠济的千代儿孙。观内还有广州仅存的古泉与当年那五位祖仙的拇指、脚印遗迹。 等到从传说中梦回返转,信步而下越秀山,见到山门前那条东西通衢大道中山路,就知道到了国父堂所—中山纪念堂。小时候这里对我来说不过就是个大公园而已,无数次梦到自己当年在纪念堂大草坪上放风筝的情景。那时记得年纪小,也已经知道老广州们对中山先生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虽在草坪上放风筝得意忘形,在纪念堂那“天下为公”的牌匾下也不敢造次喧哗,若敢无礼,我外公或我父亲的巴掌免不了就招呼过来的了。可能是这条广州东西大道“中山路”以国父为名,而且一路上也有不少革命遗迹,长大后的我在这路上骑车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在其他东西走向的大路像环市路之流,我大学时就没少飚过电单车。 羊城是“花城”,有两朵花却是大名鼎鼎:红花与黄花。红花烈血、黄花浩气。顺着中山纪念堂再向东走,就到了中山三路的红花岗。我一直认为那红花就是烈血,而红花岗上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应该也是烈血忠魂。革命的星火引燃总在广州,80年前的红花是然,近百年前的黄花亦然,先烈路黄花岗横卧的反清前辈,神威七十二烈士是代表那上百不知姓名的浩气英魂。不论何党何派,有此死生了然的豪情气概,当全浓缩在那远可望之的黄花岗“浩气长存”的四字牌坊。“黄花浩气”当之无愧为羊城八景。 黄花岗附近还有一处忠魂怀安之处:沙河顶十九路军凇沪抗战墓园。大名鼎鼎的十九路军,其阵亡将士多是广东前辈,那些热血抗日、精忠魂魄,就算不能回到真正的故乡,大概也可以在省城广州歇歇脚,起码可以给我一个抒发豪情、缅怀致敬、咒骂小日本的去处。 愿所有中华烈士英魂于天国安眠。 中山路还有处名震百年的地方:康南海的“万木草堂”,很多年前由家中长辈带我去过其中一址,当时年幼无知,不识厉害,觉得破破烂烂、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及到后来知道大名鼎鼎的梁任公就曾在此处师从康南海,经学求道,变法维新,心中羞愧不已,“有眼不识泰山者”,是我此等小儿也。 红花岗的烈士陵园沿着中山路往回走没多远,就是那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称呼作“农讲所”,那位农民运动宗师级人马彭湃就是其倡议者。最令我感兴趣的却是那门前的古风牌坊,此处于明朝时曾是孔庙,到清朝时变为番禺的学宫,难怪乎有如此漂亮的建筑。 红花岗的烈士陵园旁,同在中山路上,也有另外一处百年去所,年轻的小广州却也熟悉,因为那里现在是手机集散地。“东较场”三字,一听就是扑面而来的铁马金戈。当年大明总督的演武厅,百年风云之下却是云聚慷慨豪情。那位至今仍被羊城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尊为偶像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公,就是在东较场内与两广总督邓大人,面对气势汹汹、不怀好意的英军挑衅,一起检阅枪兵火炮,,英军番鬼终不敢妄动半分。 小队出效垌,愿七萃功成,净洗银河长不用 偏师成壁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情 看“百蛮气慑”,方有林则徐公于较场内题下的这首豪言。 当年的“五卅惨案”,10万广东工农学商人士与那威震天南的省港大罢工勇士就在 东较场内集合,浩浩荡荡杀奔英租界沙面示威抗议,声援五卅同胞,这一天是6月23日。我外婆家就在西关的六二三路,隔着沙基涌与沙面相望,小时候的我无数次听外公外婆说过震惊中外的“沙基惨案”就在这六二三路发生,这条曾布满我童年美好回忆的“艇仔粥”艇家的沙基涌就是这10万广东前辈热血抛洒的地方。“东较场”的英勇云集,然有沙基涌这些广东大好儿女的忠魂显荡。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时节,总有西关人家到沙基涌祭奠这些广东儿女。当年懵懂不为所动,恐怕若是今天再见到,也要洒下男儿热泪的。 然后就有26年的北伐誓师于“东较场”内,国民革命的第一枪就始于当年较场内那斗大四字“我武维扬”。数万英雄儿女,热血起自天南。 不过我在“东较场”却有愧对先烈之无耻行径,曾在这广东队主场内,同其他广州球迷一起用广东三华李子扔向无辜的外省作客球队,还把北京队里的高峰连着他女朋友那英的名字一起叫出省骂,到今天仍十分汗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刘富贵 回复 悄悄话 太子的领南系列都拜读了,谢谢你的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