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1年10月14日 - 张学良今天去世

(2007-10-13 20:02:35) 下一个


2001年10月14日 - 张学良今天去世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曾用名李毅,1901年6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张学良童年的生活环境是动荡不安的,学生时代也未进过正式学校。 6岁时其父张作霖特聘台安县举人崔骏声为其开蒙,13岁从师金梁学文。

1915年随父进入奉天(今沈阳),在家设专馆,聘请教师,学习国文和英文。十五六岁是张学良走出家庭步人社会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面对日俄的野蛮侵略,张学良参加了爱国储蓄、推销国货、救济灾民等反日爱国运动。同时,他接受了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中国的希望”的演讲教育,下决心从我做起,立誓救中国:这个阶段由于参加网球俱乐部、基督教青年会活动,接触了普赖德等欧美人士,受外国师友的影响更多。

张学良从19岁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开始了戎马生涯:20岁任少将旅长,22岁任梯队司令,24岁任军长,26岁任军团长。此间,张学良奉父命参加军阀混战和对抗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战争。在战争中,他看到无辜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极为反感,开始反对内战。他提出了“息内争,御外侮”,力主和平统一祖国,和平建设祖国,以增强抵御帝国主义的实力,反帝爱国的政治主张。

1928年6月4日,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遇害。28岁的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主政东北。1928年8月,他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明确教育宗旨:“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以促成国家的现代化”。为了办好东北大学,他礼贤下士,高薪聘请著名学者到校任教;创立校董会,从严治校。实行学院制,强化各项管理;增添新学科,开拓新领域;用世界最先进仪器,装配实验室和实习厂,创造教学和科研的优越条件;奖励优秀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发展体育运动,健身强国;出资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参加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使刘长春成为中国参加奥运的第一人;增加办学经费,由年经费72万元增至16U万;解囊捐巨资,建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教授住宅、罗马式体育场。

由于张学良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至1930年, 东北大学已成为国内办学经费、教学、体育场所、校园占地面积及环境,拥有六大学院24个专业,300名教授,3000名学生,一流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张学良不仅呕心沥血办大学,而且办同泽小学、同泽中学、 同泽女子中学等多所中小学校,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 毅然宣布东北“易帜”, 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东北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的阴谋。193U年4月,爆发了蒋、阎、冯各派军阀的中原大战。9月18日, 张学良发表了拥护“中央”、维护“统一”、倡导“和平”的“巧电”,进行武装调停,避免更大的内战,维护了国家的和平和统一。10月9日,30岁的张学良在沈阳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

此时,他提出“ 统一告成,建设开始 ”的号召,力主建设新东北,促成国家现代化,以消弭邻邦的野心。他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东北的夹缝中与之抗衡,进行工业、农业、林业、商业、文化教育、铁路交通、航空运输等方面的建设,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可观的成效,为东北地方民族工业奠定了基础。

1931年,日军发动 “九一八” 事变。张学良不抵抗,从此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仍主持“长城抗战”。1932年,张学良任北平军事委员会代理委员长。1933年,被迫下野,出国“考察”。 1934年1月8日张学良回国抵上海。 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武昌行营主任,4月2日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1935年12月,张学良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 会后,只身去上海,会见李杜等抗日名将,探讨新的出路。此间,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张学良派专员携款到北平慰问参加运动的东北大学学生,随后又派人营救出了因参加运动而被北平当局逮捕的东北大学40余名学生。

1936年2月,张学良同中共中央代表李克农会谈,达成停战、互相通商等口头协议。4月9日,张学良与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副主席在肤施(今延安)会谈。双方达成了 “ 停止一切内战,全国军队不分红白,一致抗日救国 ” 的协议。10月22日,蒋介石亲临西安,严令张学良进剿红军。 张学良多次向蒋介石进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坚持其“剿共”的立场,于是张学良进行“兵谏”。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 “ 西安事变 ” ,扣留了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军政要员,发表了八项抗日救国主张的通电。蒋介石许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六项诺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到软禁,失去人身自由长达54年之久。辗转流迁,先后在南京宋子文和孔祥熙公馆、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寺、安徽黄山居士林、江西萍乡绛园、湘西沅陵凤凰山、贵州修文阳明洞、重庆歌乐山松林坡、台湾新竹井上温泉、台湾基隆、台湾北投复兴岗等地幽禁。

进入晚年时期的张学良, 仍一直关心故乡的情况,关心他当年苦心兴办的东北大学,亲自为东北大学题写校名,并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校董会名誉主席。





张学良晚年的题词和诗:

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
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

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
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