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86年10月22日 - 叶剑英在京逝世

(2007-10-22 03:16:43) 下一个


1986年10月22日 - 叶剑英在京逝世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叶剑英早年就在革命阵营的领导机构中工作,充分发挥了一个革命活动家的重要作用。

1922年陈炯明政变,孙中山广州蒙难,他率部同叛军英勇作战,力保中山先生的安全。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汪精卫阴谋消灭贺龙、叶挺部队的密息,火速通知贺、叶等同志,使他们及时率部脱离九江,开往南昌,顺利地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随后,他又参加领导了广州起义。

1935年长征途中,他把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电令及时报告毛泽东,使党中央能迅速脱离险境,继续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

1976年,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相继逝世,他又挺身而出,同中央政治局一起,采取断然措施,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端掉江青集团后,面对一片欢呼声,叶剑英异常冷静和谦虚。每当人们向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总是将胜利的功劳归于党和人民,从不夸耀个人的作用。特别令人敬佩的是,当党内外一些领导人要求叶剑英主持党中央工作时,他总是婉言谢绝说:“我是军事干部,搞军事的,如果那样做,不就让人说是‘宫廷政变’吗?”
  
1976年,华国锋5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在粉碎江青集团的斗争中有功,也试图结束“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但他始终未能跳出“文化大革命”“左”的框框。在粉碎江青集团以后的言行中,在邓小平问题、天安门事件问题、真理标准问题、两个凡是问题、个人崇拜问题上,都是这样,总是以坚持错误的立场观点开始,以无可奈何接受批评告终。华国锋这个被动转变的过程,也是华国锋被不断否定的过程。1980年8月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决定华国锋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
  
同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和批准了向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事更动方案,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这次会议连续开了9次会。叶剑英对会议的圆满成功起了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21人,政治局候补委员1人,中央书记处7人列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29人都作了发言,28人(即除华国锋以外的所有与会者)对华国锋既肯定他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立了功和随后做了有益的工作;又分析和指出他的错误的表现与严重性,看法一致。华国锋作了许多解释和辩护,使会议时间延长。
  
在会议中,叶剑英作了不少插话。针对华国锋过多的辩解,不肯承认错误,不敢承担责任,叶剑英说:这次政治局会议确实开得很热烈。华国锋同志犯错误,我也是有责任的。当初刚刚粉碎“四人帮”,我的头脑里也有愚忠愚义思想,有时明知华国锋同志的意见不对,但给他提出来后,他一拒绝,我也没有坚持,就这样酿成现在的局面。所以,这种情况,我也有份。他还说:“如果国锋同志不愿意承担责任,那就由我承担好了。所有中央这4年来的错误都是我造成的,你们怨我,批评我都可以。我早就提出要辞职,今天在这个会上我再提一遍,我请求党中央让我离休。这是我雷打不动的意见。”经过叶剑英这样一说,华国锋表示不再辩解,愿意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接受批评。
  
叶剑英在发言中还做了自我批评,检讨自己在宣传华国锋中说过过头话,作了过高的赞誉,有“周公辅成王”的封建思想作怪。他说:“据《三国志》第35卷《诸葛亮传》里记载,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照刘备的话去办,而是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毛主席临终的时候说,我不行,快完了。政治局的全体同志到毛主席那个房子,排队一个一个见主席。那时,他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看完后,退回休息室。过了一会,护士又把我叫到主席面前。当时主席看了我一眼,说不出话来,我又退了出来,不久,主席心脏就停止跳动了。当时我就想,主席为什么要第二次叫我呢?还有什么嘱托(叶剑英讲到此处,心情很激动,流下了眼泪)?我剖析毛主席在世时自己的心情,我确实把华国锋同志当做‘后主’看待,尽管我自己精力不足,水平不高,还是想尽力扶助他。我对他还讲过一些过誉的话。这是一种旧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借此机会,我应作自我批评。”
  
叶剑英的发言感动了每一个与会者,也感化了华国锋。华国锋提出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华国锋提议由叶剑英担任这两个职务。叶剑英坚决推辞,再次提出批准他离休。叶剑英和其他同志一致提议由邓小平担任这两个职务。邓小平提议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他自己愿意担任中央军委主席。
  

毛泽东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来赞誉叶剑英,确实十分恰当。

叶剑英在《八十书怀》中曾写下“老夫喜作黄昏颂,满日青山夕照明”这样的诗句。

81岁时,又在题诗中写道:“百年赢得十之八,老骥仍将万里行。”


晚年的华国锋深居简出,勤练书法。从他晚年言谈中可见,华国锋对叶剑英仍然十分尊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