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05年12月8日 - 陈天华蹈海自绝

(2007-12-07 14:18:53) 下一个


1905年12月8日 - 陈天华蹈海自绝


2995_120813.jpg (13683 bytes)



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发动了抵制这个规则的强大运动。为了激励人心,陈天华在12月7日留下《绝命书》万余字,次日投海自杀,时年31岁。

陈天华的死,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06年的春天,当陈天华的灵柩运回上海后,中国公学为他和另一位投黄浦江自尽的同盟会员姚宏业举行了一次公葬的会议,到会千余人,会上宣读了姚宏业的遗书和陈天华的绝命辞,大家痛哭流涕,会议决定将陈姚灵柩一起送回家乡湖南,举行公葬。

对陈天华自杀的原因,长期以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
1、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
2、当时的《朝日新闻》攻击中国人缺乏团结力,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天华以死相争。
??
3、以死报国,反对空谈救国。天华曾谈及自己能为国做的无非两件事,“其一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只要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就愿意以身相殉。
??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些理由,并不足以使天华之死成为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成为这个国家至今还在流血的很难愈合的伤口。那么,促使陈天华以命相殉的最大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
一语蔽之,是中国人——他的同胞,促使了天华之死。
??
先说说陈天华死前所处的历史背景。
??
背景一: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被列强瓜分、凌辱、被排除在世界主流话语权之外的三流国家,国家将亡是一个悬在无数觉醒的中国青年心中的首要命题。这些热血青年的背后,是三亿多留着辫子的人群——这是怎样的人群呢?余世存先生曾在他的《破碎》一文中这样描述这群人:
??
“中国人民,像抛洒在东方大陆上的无数种子,生根、发芽,他们在关中大地治河,在北方边陲的群山之巅筑建万里长城,在五岭蛮荒之地开辟草莱。他们跟传统文明的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以自我牺牲的劳作和牛马一样的苦役为上流社会效劳……他们像蚂蚁、像芽虫、像蜜蜂,机械地活着,悲惨地死去。他们就像生物学上毫无质量可言的生物群,他们只能以数量保种取胜,以供文明不断地盘剥、杀戮。
??
这是我们东土大陆的奇观,自古及今,它都算人类世界最庞大的基因种群,但这个种群却以最卑微的姿态生活。它的个体成员要么加入上流的吃人宴席,要么被吃,要么离群索居,或者成为化外之民,一经化外,它的个体成员就为夷为狄。就是说,它的个体成员从未成为自己,成为文明的人格。这个种群,中国人民,似乎是为了一种奇特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
??
请记住这个大背景,它对我们理解天华之死的意义有着重要启示:国家,是三流的弱国;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卑微的劳力、埋头的牛马和只能以在同类被杀中寻点乐趣的看客,数千年的专制使人们在做奴隶和做奴隶而不得的交替中渐渐忘记了做人,忘记了爱恨情仇,忘记了身体里到底流淌的是什么东西。
??
背景二:直接促使天华之死的,是以下一系列事件。
??
1、当时清朝政府为了挽回国衰民穷的颓势,派出了大量青年留学美国、欧洲和日本学习先进技术,其中以留学日本最多。对清朝政府的未来,美国当时驻上海领事馆领事曾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改革,美国可以为之培养出一大批审时度势的改革家;另一条是革命,日本正在为颠覆清朝培养暴力革命家。
??
2、正是为了扑灭在日本留学生中越来越高涨的暴力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火焰,1905年11月2日,清朝政府勾结日本政府文部省发表了一个严格管束中国留学生的规则,就是《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这个规则有很多内容,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中国留学生一定要在清朝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得要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给朋友写信都必须登记;第三不准住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的宿舍。
??
3、这个规则一出台,就引起了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但是在该如何具体应对这场斗争的方式上,留学生们出现了严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一派以汪兆铭和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了。
??
4、这种情况让日本报纸很是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甚至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国人缺乏团结力,而陈天华就是在看了这张报纸后的当夜,连夜手书了一封被后世人称为“绝命辞”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
??
毫无疑问,陈天华是在羞愤中死去的。这种羞愤不是针对挖苦轻视中国人的日本人,也不是针对丧权辱国的清朝政府,而是针对“求利禄不居责任”的中国留学生和甘当奴隶麻木的祖国同胞。天华之死不是为了抗议任何势力,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轻视生命的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试图换来两个目的的实现:一是告诉人们,特别是几千来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国民众一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二是用自己的死让每一个中国人在羞愤中意识到我们族人的缺陷与陋习,督促、劝戒、警醒国人务必正视这些缺陷与陋习并加以改变。一句话,陈天华因国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给我们自己人看的。



————————————————————————————————————

附录:关于陈天华的《警世钟》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我们要想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这是陈天华在《警世钟》一书中提出的名言。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陈天华写下了大量的宣传革命的作品,其中尤以《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最为著名。陈天华的反帝爱国思想,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毛泽东在1936年与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回忆少年时代读了一本讲革命的书对自己的影响时说:"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见《西行漫记》)毛泽东说的这本书,就是盛行一时的《警世钟》。

陈天华(1875-1905年),字星台,号思黄,又号过庭,湖南新化县人。他父亲陈善,是个贫穷的村塾教师。1901年,当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时,天华悲痛万分,决心东渡日本,寻找救国图存的道路。1903年3月,29岁的陈天华,由新化实业中学资助,作为官费留学生前往日本。到日本后,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1903年秋,天华看到祖国"主权失矣,利权去矣",便撰写了《警世钟》。是年年底,天华回到湖南长沙,与黄兴组织华兴会革命团体。

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事败后,天华再度去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1905年,天华参加孙中山发起的同盟会,并参与制定《军政府宣言》、《革命方略》等文件。

1903年秋,陈天华蘸着革命激情挥笔写下《警世钟》时,鉴于当时的形势,他未签署真名,在题目之上标有"最新新闻白话演说"八个字,署"神州痛哭人著"。《警世钟》,全书约23000字,分为30个自然段。它是用这样的七言诗句开头的: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万丈风潮大逼人,腥羶满地血如糜;

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

在文言文风行的时代,天华大胆使用白话文,《警世钟》以说唱文艺形式出现,也是一种可贵的移风易俗的举动。文章辟头,作者就惊呼国破家亡的惨景即将来临:"嗳呀!嗳呀!

来了!来了!甚么来了!洋人来了!不好了!不好了!大家都不好了!……从今以后,都是那洋人畜圈里的牛羊,锅子里的鱼肉,由他要杀就杀,要煮就煮,不能走动半分。唉!这是我们大家的死日到了!""苦呀!苦呀!苦呀!我们同胞辛苦所积的银钱产业,一齐要被洋人夺去;我们同胞恩爱的妻儿老小,活活要被洋人拆散,……枪林炮雨,是我们同胞的送终场;黑牢暗狱,是我们同胞的安身所。大好江山,变做了犬羊的世界;……唉!好不伤心呀!"这些令人心惊肉跳的文字,真是发人深省!那么,中国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民族危亡呢?作者明确指出,根子就在于清王朝的腐败。

作者又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指出中国这块肥肉,正被一群豺狼围住撕扯着、吞咽着,中国被豆剖瓜分了;满洲政府已是"洋人朝廷"了。清政府已成为"洋人朝廷"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这是陈天华最先公开指出的。真是"石破天惊",这一观点的出现,在爱国人士中立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一种新的觉悟——反封建必须反帝。

面对列强的侵略,该怎么办呢?作者以炽热的爱国感情,斩钉截铁地指出,必须万众一心,齐心杀敌:"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功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满人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满人杀尽;那些贼官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杀!杀!杀!杀我累世的国仇,杀我新来的大敌,杀我媚外的汉奸。"天华还引用了古今中外一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事例,来鼓舞全国人民的士气。他还疾呼,要去掉"东亚病夫"的称号,全体国民必须注意锻炼身体。因为抗敌必须有强壮的身体、高超的技能和勇于报国的精神。

为了救中国,天华恳切地告诫大家十个须知:

第一,"须知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种。"

第二,"须知各国就是瓜分了中国之后,必定仍旧留着满洲政府压制汉人。"

第三,"须知事到今日,断不能再讲预备救国了,只有死死苦战,才能救得中国。"

第四,"须知这时多死几人,以后方能多救几人。"

第五,"须知种族二字,最要认得明白,分得清楚。"

第六,"须知国家是人人有份的,万不可丝毫不管,随他怎样的。"

第七,"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

第八,"须知要想自强,当先去掉自己的短处。"

第九,"须知必定用文明排外,不可用野蛮排外。"

第十,"须知这排外事业,无有了时。"

作者又提出十条奉劝:

第一,奉劝做官的人,要尽忠报国。

第二,奉劝当兵的人,要舍生取义。

第三,奉劝世家贵族,毁家纾难。

第四,奉劝读书士子,明是会说,必要会行。

第五,奉劝富裕的人,舍得出钱。

第六,奉劝穷人,舍得出力,不怕丢失生命。

第七,奉劝新、旧两党,各除意见,共抵外侮。

第八,奉劝江湖朋友,互相联络。

第九,奉劝教民当以爱国为主。

第十,奉劝妇女必定也要想救国。

书的末尾,陈天华慷慨激昂地说:"醒来!醒来!快快醒来!快快醒来!不要睡的像死人一般。同胞!同胞!虽然我知道我所最亲最爱的同胞,不过从前深处黑暗,没有闻过这等道理。一经闻过,这爱国的心,一定就要发达了,这救国的事,一定就要担任了。前死后继,百折不回,我汉种一定能够建立个极完全的国家,横绝五大洲。我敢为同胞祝曰:汉种万岁!中国万岁!"

陈天华是中国人昏睡未醒之际,奋起撞击警世洪钟的敲钟人。在他的著作中,他注意吸收并发扬了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这些近代进步思想家的爱国思想,所以,在帝国主义面前,他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陈天华在对待帝国主义问题上,比当时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高明之处在于:他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比较具体、深刻,因此他大声疾呼,要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中国同盟会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而陈天华却高举反帝的旗帜,冲锋在前。这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在如何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上,是采取改良的手段还是用革命的手段呢?陈天华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因为清王朝已经成为"洋人朝廷",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