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陈毅粟裕的分歧之一

(2005-04-21 21:31:05) 下一个

【原创】陈毅粟裕的分歧之一

 

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中,粟裕中箭落马, 而且在事后, 粟裕的战功竟然被当作错误被大批特批。粟裕转中写到1958年原华东军区和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在苏中有的县提及粟裕七战七捷的信件上正式批示:这并不好,也无必要。从此粟裕指挥的毛泽东高度评价过的七战七捷在苏中大地也不敢提了。 谁是原华东军区和野战军的主要负责人呢? 华东军区主要领导人是陈、饶、张,华东野战军主要领导人是陈、粟、谭。那么华东军区和野战军主要领导人只能是指陈。

 

实际上, 七战七捷是第一次打败美式装备的敌军。 不仅受到中央军委的大力表扬, 而且是作为榜样推广, 被林彪称之为“神仙仗”的。

 

当七战七捷传到延安时,朱德、彭德怀在刘少奇的住所一起庆祝这一胜利。 朱德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上说: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延安总部发言人829日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我粟裕将军所部在广大民兵配合之下保卫苏中,自713日至827日七战七捷,这一事件对于今后的战局的发展,是有重大影响的, 我中原大军之突围胜利,及苏中保卫战胜利,已奠定解放区军民之胜利信心”。

 

毛泽东无比兴奋地向全军推荐粟裕和他的战法,称"苏中战役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但是就在七战七捷的时候,陈毅粟裕在一系列的问题上有了分歧。 首先在中央(1946611日的电报)决定要外线作战,敌进我进,攻其敌后时, 粟裕表示要采取内线作战的方式。并且早在1946531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联名发电给陈毅和中央军委,提出内线作战,而且粟裕首次提出向陈毅要兵, 让陈毅配合粟裕。

 

陈毅在接到中央的电报后,于612日发出致华中分局并告中共中央的电报,表示“中央巳真(611)电悉。请分局根据此方针执行”。而且陈毅明显的不赞同粟裕的看法,认为有优先淮南,保卫(津浦)路东, 执行中央的指示, 而且拒绝给以兵援。 粟裕却坚持认为在苏中作战比在淮南作战更为有利。 在兵力使用上,应当集中于主要作战方向。为此建议将五旅调至高邮附近,首先集中兵力于苏中方向。待苏中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适时将主力西移,以挽回淮南一时之损失。

 

陈毅于618日和19日先后发出给华中野战军的复电,表示“一般同意粟所提主力集结使用原则”,但是坚持将五旅调往淮南。对于敌情的判断,认为我们对“顽之进攻情况素不明了”,敌人“目前先进攻天长可能性大”。在作战部署上,主张“让敌先动,放开两手,让敌深入,然后择一路歼灭之,再逐次横扫。作战方案不可预先肯定”。

 

626日陈毅在接到中央的电报后即电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淮南,执行津浦路蚌浦段作战任务,首先“集中陶()、王(必成)两纵、五旅及谢(祥军)纵在六台、天长之间整训”。

 

对此,粟裕有不同的看法。粟裕说:“仗是非打不可的,南边走得脱,北边也走不脱。苏中是我们的老根据地,地形复杂,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有苏皖、鲁南、豫皖、中原各方策应,条件是很好的。要打就在这里打。”627日,粟裕发电报给中央军委、陈毅军长和华中军区,提出了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的建议。但是630日,陈毅给军委并告华中野战军的电报说:“我们认为七月间非打不可,则王陶纵队应立即西开,保证于七月十五日到七月二十日前后能按时发起战斗”。陈毅对于粟裕的意见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还是坚持中央的战略方针。

 

后来中央再考虑了粟裕的意见后,逐渐倾向于内线作战方针。74日,中央军委毅然决定先在内线作战,指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这个决定,实际上批准了华中军区的建议。   

 

随后粟裕取得了宣(家堡)秦(兴)之战的胜利,这是苏中战役的第一仗

 

随着形势的发展, 粟裕感觉到兵力不够,要大量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需要增兵。 因此于725日向华中军区、陈毅军长、中共中央报告:“我们经十天或半个月之休整与兵源及干部补充,尚可再战。但以当面尚有顽十师()之众,而我们仅能集中三万五千人(官兵在内)之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于短时期中恐难使战局打开更大局面。现目前我淮南部队形势,很难保住天长与盱眙。果若如此,则淮南仅以少数坚持即可。故建议在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为有效。如何?盼考虑。”

 

但是这个时候的陈毅还在执行外线出击的作战计划,已率领山东野战军主力从鲁南到达淮北。接到粟裕的电报后,陈毅于727日复电,提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渐向西转移”。728日,再次强调,“五旅不宜东调,因津浦线是主战线已苦兵力不足”。

 

粟裕接到陈毅的复示,认为有必要向中共中央、陈毅军长、华中军区陈述自己的意见,再次提出五旅东调、集中兵力歼敌的建议,同时对“只有全面大打才能制服蒋分区蚕食的狡计”的论断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各战略区除在战略上应互相配合外,在战役上似不应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而在单独作战,以自己力量解决当面敌人,否则会影响到另一战略区之机动。依目前华中兵力,实无法组成两个野战军。现天长、盱眙既失,五旅等部留在淮南已无大作用。因此建议将淮南主力大部东移苏中参战。只要苏中局面打开,则淮南形势亦可能逐渐改善,而后我再以主力西移,则淮南局面亦可能打开。”

 

两个人的不同意见已经呈与中央军委面前。对此,8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并告和华中军区的电报,询问:“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 85日,粟裕答复中央军委82日电报的询问,第三次建议五旅到苏中参战,集中兵力在苏中大量歼敌。在战争年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下级向上级提建议,同样的内容,只允许提出3次。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了。因此,粟裕采取十分郑重的态度,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现有资料表明,解放战争期间的电报中,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措词。

 

86日和7日,毛泽东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一份电报给陈毅,说“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皆无话说”

 

此时,苏中出现有利战机;粟裕急电报告“歼敌良机已到”,“如以五旅加入苏中作战,则苏中战局很可能于最近有新的开展”。中央军委指示“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这个指示表明,中央军委已经确认苏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并接受了粟裕的建议。

 

最后陈毅终于在88日复电,“同意以一、六师、七纵及五旅集中东()()间待机歼敌”

 

事后的战事的发展却充分证明了粟裕的战略眼光是对的。陈毅既不同意粟裕的看法,也不给以兵力的增援。最后,在中央军委的干预下,五旅终于配给粟裕,得以尝到胜利的滋味。

 

随着粟裕的“七战七捷”的结束, 彻底证明了粟裕的正确的战略思想,但是粟裕和陈毅的关系是否因此而受到影响, 则是人见仁智了。 不过, 1958年后的批倒批臭“七战七捷”却还是说明了点什么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