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谈谈时下的流行语

(2009-12-05 16:32:59) 下一个

十余年间,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流行语不管在社会上多疯魔,学界似乎“百毒不侵”,以“异形”、“病态”、“语言污染”为由将它们一一挡回,固守着一方净土。在网络上“蓬勃生长”的流行语,遭受指责的首要“罪责”便是破坏规矩,对汉语的纯洁性形成冲击。

  十余年间,以网络语言为代表的流行语不管在社会上多疯魔,学界似乎“百毒不侵”,以“异形”、“病态”、“语言污染”为由将它们一一挡回,固守着一方净土。不过如今,那堵无形而高耸的墙已经松动,流行语被带进学术论坛,成为探讨热点。

  “第二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上海市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最近在复旦大学举办,从全国各地来了三四十位学者,其中近半数提交的论文涉及流行语;“论坛”甚至专门设置“流行语研究”单元,展开圆桌讨论。而语言学核心刊物《修辞学习》更名为《当代修辞学》后,增辟了“流行语观察”栏目,每期刊出3-4篇学术性文章。

  虽然对如何研究流行语,学界尚未形成成熟的方法,却已达成共识:流行语是与当今社会紧密互动、对文化传播有着特殊意义的语言现象,无疑是语言学,特别是修辞学、社会语言学不可回避的课题;关注、追踪和研究它们,不仅是学科的学术责任,更体现学科的社会责任。

  高频词不都是流行语

  究竟该怎么界定流行语,学者们认为颇有难度,却又无法回避。以新近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来说,“山寨”、“人肉搜索”自是当仁不让的流行语,但“三聚氰胺”、“手口足病”却未必,只能算是“高频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大为告诉记者:“流行语一定高频,高频词却未必流行。”他进而解释:“词义是否负载流行观念,是判定流行语的标准。而像‘三聚氰胺’一词,原本就存在,不过是在‘三鹿奶粉事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时被人们‘拿来’频繁使用。又如‘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美国那年,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公布的常用语汇盘点中,‘难民’一词位列榜首,可怎么能说‘难民’是流行语呢?真正的流行语应当是由老百姓自发而有意识地挑选出来的,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语言学上叫做内涵意义。”

  从破坏规矩到渐成范式

  在网络上“蓬勃生长”的流行语,遭受指责的首要“罪责”便是破坏规矩,对汉语的纯洁性形成冲击。2006年,有的地方还立法明令禁止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但人们渐渐看到,经过时间的淘洗,不少流行语在冲击规矩之后渐成范式,“捣蛋鬼”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宽容乃至接受,早些年语文测试中明确判错的一些词句在慢慢“合理化”。

  比如,现在已不是“动词+一下”才能成立。暨南大学中文系的邵敬敏教授指出,新近流行的“百度一下”、“QQ一下”、“会议一下”、“肯德基一下”等等,突破了传统组合规则,构成“名词+一下”的新组合,在语言运用中有泛化趋势。去年张涵予夺得电影百花奖影帝后,在获奖感言中说“演员是个动词,甭管什么,总之你要拍(戏),不能闲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教授由此指出,类似“演员是个动词”、“爱情它是个动词”这样的“名词动用”也正成为一种范式。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汪如东副教授则从“范跑跑”、“郭跳跳”到“楼脆脆”、“管破破”等,总结出“ABB式重叠流行词”现象。此外,“裸×”族新词、“热×”结构等也都进入学者视野而被细加审视。

  从游戏心态到承载意义

  因游戏停服、众人无所事事而闹出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不期创造了一个流行语框填式结构“____,____喊你____”,于是“偷菜的孩子,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亲爱的,秋天喊你快装修”等语句接踵而来。一张恶搞十足的吃面图,上书“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像病毒一样滋生出“____不是____,是寂寞”的框架,派生出“韦伯收获的不是冠军是寂寞”等意想不到的变化。学者认为,受使用者“从众”与“求新”两种心理间的张力驱使,框架中的每个空位都极具开放性,能被填充进不同的变项,促使年轻人的某种感触集体爆发。

  尽管对于稳固的词汇系统而言,流行语的影响并不大,然而不少学者认为,流行语明显地影响着一段时间内的焦点话题和言说样式,流行语的变迁连缀,构成了一个个时段特定的集体记忆,展示着一幅动态变化的历史画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