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笑比哭好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诗意重阳节

(2007-01-31 03:17:33) 下一个

大公报
缪士毅

诗意重阳节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自古撩拨诗人的情愫,不惜花费笔墨或感怀,或抒情,写下了不少描写重阳的诗篇,构成了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重阳时节,秋高气爽,登高环顾,心旷神怡,诗人们於是藉景抒情,吟不绝,唐代李白五十八岁那年的重阳节,还登上了巫山,并写下了「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诗句。杜甫晚年疾病缠身,但重阳登高的兴致依旧,正如他在《九月》诗中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唐代刘长卿的「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将重阳登高,饱览美好山川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刘禹锡的《九日登高》

诗∶「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露深。年年山高处,未有不伤心。」诗人以登高为题,寄情於节俗活动。边塞诗人岑参在戎马倥中,仍不忘重阳登高,他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人共菊花醉重阳」。重阳节又称赏菊节,此时菊蕊吐艳,雅趣横生。《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时重阳赏菊之盛况∶「重九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晋代陶渊明在重阳赏菊时,不禁脱口而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别有一番情趣。唐代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於重阳节与诗人张祜同登齐山赏菊,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都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而古诗∶「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分明是一幅清新的重阳赏菊风俗画。重阳节还有饮菊花酒的习俗,《齐人月令》云∶「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杜甫的《九日登城诗》∶「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都生动地描写了诗人重阳畅饮菊花酒的情形,情趣盎然。

「糕」与「高」谐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徵步步登高,正合古人「百事皆高」之说。在唐代,重阳食糕渐趋盛行,《唐六典》中有「九

日麻葛糕」的记载。据《邵氏见闻录》是说∶「刘梦得(注∶唐代诗人刘禹锡)尝作重九诗,欲用糕字,思六经中无此字,辍而不为。」後来,宋代诗人宋祁为此作诗取笑之∶「刘郎不敢题糕字,虚无诗中一代豪。」清代的《都门杂咏·花糕》诗∶「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则将当时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岁月沧桑,但重阳食糕至今仍盛传不衰,正如民间歌谣所唱道∶「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因女想娘。」

重阳佩茱萸,起源於晋代,周处的《风土记》

云∶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有驱虫、除湿、益寿之功效,古人视之为辟邪之物,每逢重阳,人人佩带。唐代诗人沈?期的《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说明当时重阳节已风行佩茱萸。唐代孟浩然的「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杜甫的《九月兰田崔氏庄》

∶「明年会此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朱放的《九月与杨凝崔叔登江山有故不往》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少年插茱萸」等,这些佳句皆栩栩如生描述了当时插茱萸的情景。

同是重阳节,由於人们心境、视角的不同,所流露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唐代白居易的《九日寄行简》诗∶「摘到黄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表达了诗人的重阳思乡之情。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鸣雁天。」

写尽了作者客居异乡度重阳的惆怅和失落感。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早已成为吟咏重阳诗之绝唱,千百年来不知激起多少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近年来,台湾同胞纷纷在重阳节抒发思乡之情,其中的《秋季离情》诗∶「中秋虽好情难道,重九登高恨别离。」字里行间洋溢游子重阳登高远眺、怀念故园、盼望祖国统一的殷切之情。

提到重阳诗,文坛上有一段佳话∶北宋时,江西文人谢逸重阳节前去信给友人潘大临,询问有无佳作。潘在回信中答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昨日清清卧,闻扰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兴,止此一句奉寄。」谢逸接信後,即用潘大临的诗句作为首句,一气续成《九日赤壁怀故人》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诗人先写景衬托意境,再倾吐重阳节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别具情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