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说●无闻

卍卍卍卍《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卍卍卍卍
正文

云栖莲池大师:念佛必须声声唤醒自心,无间无断。念佛人唯一心不乱。

(2007-02-16 21:23:45) 下一个

  云栖莲池大师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上来所说观想念佛三昧已竟。今当更说持名念佛三昧。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圣贤。于是以念佛一门,而分四种:曰持名念佛、曰观像念佛、曰观想念佛、曰实相念佛。虽有四种之殊,究竟归乎实相而已。又以前三约之为二:一为观想,一为持名。观想,则《十六观经》言之详矣。此论持名,则《阿弥陀经》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古德云:“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上上品生,当不疑矣。

  现前诸佛子,如前“忏悔门”中,二乘圣人,圆心大士,乃至等觉,尚须忏悔。既彼均当忏悔,岂不感应往生,而况位在凡夫,生居学地者乎。我今奉为六道现前诸佛子等,皆同一心,称佛名号,求生净土。愿佛慈悲,特垂摄济。(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


  警众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你们睹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间也。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亦即出心入心,亦即心念心闻,念即是闻,非二事也。--无闻注),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云栖大师遗稿)


  示吴大峻

  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间无断,纯一不杂做去。(云栖净土汇语


  与太仓王子颙孝廉智第书

  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靡间。云栖净土汇语


  示在家二众

  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捱到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华化生,永离诸苦。(云栖净土汇语


  念佛与止观

  问:猿方着锁,旋即昏沉。惺惺策发,随复散乱。云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而止观备矣。(云栖净土汇语


  念佛与戒定慧

  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
  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
  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
  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云栖净土汇语


  云栖莲池大师答问

  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

  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弥陀),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夫,西方无分,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径中径又径)


  念佛不专一

  予昔在炼磨场中。时方丈谓众云:“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

  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竹窗随笔 云栖莲池大师)


  答吴广颖居士

  问:念佛贵乎念念相续,固矣。然有时不整威仪,反似渎慢。假如脱巾亵服时,裸卧澡浴时,乃至大小便利时,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问: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简之分。经文只云“执持名号”,似止四字。今丛林尽从六字。毕竟何者为是?大师自用何法?
  答:四字(“阿弥陀佛”)自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随众。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吾师明诲也。夫作福时,心在福事,即不在佛号矣。拈一放一,可谓“一心不乱”乎?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但事未至而将迎,事已过而留滞,乃为病耳。(云栖净土汇语


  答问

  问:一心称名时又着求生,不几二念乎?
  答:求生须于早晚发愿时。若称名时,一心一念,不可夹杂。譬如举业家,读书、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读书、作文者为何?要中举、中进士,其愿也。(云栖净土汇语


  示福建林荣
  (荣具陈所见异境)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见耳闻,悉尽扫除,一心念佛。(云栖净土汇语


  与吴江秦任南居士广俍书

  所云开幽暗,解业缚。若会,则幽暗即是光明,业缚无非解脱。如不会,但时时摄心念佛。久久静,自能发。(云栖净土汇语


  答江西谢青莲孝廉广鉁书

  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但心粗气浮,则未能相应。须是沉潜反照,至于力极势穷,乃有咄地一声消息。(云栖净土汇语


  答金居士广聚书

  诚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觑得破,管取大事了毕。又不可见如是说,便作思维卜度,穿凿求通,则反失之矣。但念念体究,真积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证悟。(云栖净土汇语


  与苏州刘罗阳居士书

  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二时中(即每天十二时辰,二十四小时。--无闻注),念念提撕。是所至望!(云栖净土汇语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书

  来问出世真谛。夫世即出世,则不须求出。真非妄外,则何用觅真?此意未会,则莫若一心念佛,念而悟。悟则无论,纵不大悟,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即是出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真谛。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云栖净土汇语


  答苏州袁心远居士广绶书

  畏死者,以未悟本来无生故也。本自无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无生未易卒悟。今唯当专诚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乱”,必得开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临终自知死去必生净土,则如流落他乡,得归故里。(云栖净土汇语


  念佛人唯一心不乱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

  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有念,是犹饥人欲饭,先忧饱胀而不食者矣。

  又问:“六祖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也。且恶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

  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子未舍秽,先忧取净,与前之忧有念同矣。

  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

  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由内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盖以独守空静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疑哉!(竹窗三笔 云栖莲池大师)


  虚云老和尚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

    胜进法师命署烨居士录

  当民国廿二年春季,闽省福建功德林居士发起佛七时,至第三日,虚云老和尚由鼓山涌泉寺下省公干,顺途到功德林慰问大众。刚好佛七止静默念,大众一闻虚云老和尚驾到,大半离座迎接,叩头礼足。

  当时云老和尚大喝一声说:“你们学佛好多年,今天对这样严肃佛七道场,给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门中,无论是禅是净,贵在六根门头用事。掉举与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你们记得吗?《弥陀经》中说过,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于七天,都一心不乱,那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诸圣众,现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现在你们诸位能不能一心不乱?如果一心不乱,怎样会听到老僧到来。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弥陀佛现身到来,你也不认识,他是佛是魔,你还不认识,是定是乱,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险。真是可怜。可怜。”

  大众给他教训一番,都不知道怎样是好。到佛七场中开静了,虚云老和尚就同大家入殿礼佛,向大家开示说:

  “你们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样才有成功的日子。为什么呢?佛者是觉也,既然能觉悟,自然知道用力专心念去;魔者是恼也,恼害众生慧命,知道他恼害慧命,当然更加用力专心去降伏他。所以当能够觉时,就是见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

  现在佛七场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动,继续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见着佛了。你们叩头接我的有几位,你们说接到什么。既说不出好处,岂不是虚耗时光,空无所得,岂不是我来恼害你们“一心”大事,扰乱你们“一心”净业。这样就是你们置我于魔罗边处了。可叹。

  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宝。实在可怜。他们有的用什么烧猪、鸡鱼供养观音菩萨,即犯了杀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时,正遇梅兰芳在上海演戏,有某居士包一个厢位,花数百元请我看戏。我告诉他说,八关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戏,何况我出家的僧人,你请我看戏,无异烧猪供菩萨。那个人叩头悔过说,我今天花了几百元得到开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无上,贵在用心。”

  一句“珍重”,揖别而去。此时各人不敢起身送别,而虚云老和尚也不回头看看。

  这个佛七,经过虚云老和尚开示之后,所剩下的四天佛七功夫,的确是样样照做。其中有一位陈大莲居士,建瓯人,归依太虚法师,曾任福建省议会议员,在此期佛七的第六天念佛中,看见地上显出黄金色,很是高兴,结七后特地上鼓山,再请虚云老和尚开示,蒙虚老和尚开示说:“这是心到达清境的表现,切戒生贪念,务须一心念佛,努力精进,自然到家,不能够有其他希求。”要知道圆人说法,没有一法不圆,任他横说直说,都是契理契机。(虚云和尚法汇—开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