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兵器欣赏

(2007-03-28 19:40:20) 下一个


古兵器欣赏(图文解说)


  古兵器因功能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设计试用于战争、自动、自卫、狩猎、比武等需求,而且不段改进与创新,其中以战争所使用的兵器最为先进。受威胁的一方为求自我保护,必须研发更先进的兵器,因此造就了科技的进步。人类很多发明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来,技术与科学于是有了演进的轨迹。 手握古兵器犹如历史在掌上,有关兵器发展史书宛如读世界历史。历史告诉我们改良或发明新兵器是尖端科技,要征服别人或保护自己,唯有兵器,所以没有任何东西比兵器更贴近人类的命。除了历史与社教的角度,我们更可以从兵器的制作技术装饰艺术,看到人类文明的演进与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麦斯米伦风全身盔甲】16世纪初

  


  此件全身盔甲造型原专属于罗马帝国皇帝麦斯米伦一世。麦斯米伦一世(Maximilian I, 1459~1519,在位期间1493~1519)善于更新武器,16世纪初,他在现今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城创设兵器制作工坊,尤其在盔甲制作上领导流行,图示盔甲之造型为其首创,后来在 1500~1540 年间,广被模仿且流行于欧洲长达数十年,全套约重30公斤。


  【德国黑白相间半身盔甲】1550年

  


  古代战士为求取自身的安全,常用硬骨头、木头、兽皮、厚棉布等为材料制作成简陋的战时防御物;西元前 600 年起,人类开始懂得以小铁圈串连编织成‘铁炼衣’(MAIL SHIRT)保护身体;至西元2 世纪,由于炼铁技术进步,铁片盔甲逐渐盛行,至14 世纪达到最高峰,高阶战士的盔甲均须特别量裁制作,造型及样式甚具艺术性,能保留至今者均被视为艺术极品广受珍藏。本件黑白相间之半身盔甲,是16世纪流行于德国的典型样式。


  【德国连指护手甲】16世纪

  


  护手甲属于金属盔甲的一部分,可保护手腕、手背及手指,有两种不同的型式,一种是五只手指头独立分离型;另一种则是只有大拇指单独分离的连指护手甲。连手护手甲兴于15世纪,并广为流行,特别是受德国统治的欧洲地区。通常铁手甲内会先戴上皮手套,除了可避免皮肤与金属直接摩擦,更有方便固定的效果。翻


  【德国十字弓】1580年

  


  欧洲十字弓系由传统弓箭发展而来,于中世纪时期出现,它具有发射无声、无烟火,易于携带,不受天候、地形限制,利于偷袭等优点,起初用于狩猎,后来才运用于战场上。十字弓身采用弹性佳之木材、合成木或钢片制成,无法徒手操作,必须用特殊的辅助工具,例如绞弦器、拉杆等,方能将弓上弦。


  【德国双手刀】1580年

  

  双手刀,顾名思义是需要用二只手来操作的兵器,极可能是 13 世纪时源自于欧洲的‘条顿民族’(Teutonic),是中古时代步兵战斗用兵器中最笨重者,西元1450~1580年期间流行于欧洲,它的外型极少有改变。一般双手刀长 1.8 公尺,重16 公斤。专用之于比武、防城战或对付持长矛的集团步兵。

  双手刀的刀刃有时呈波浪状,容易砍断敌方之长矛,接近大型十字形护手下方,有两支突出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打斗时敌军的刀剑滑落割到手。


  【西班牙左手短剑】1650年

  

  左手短剑又称匕首,15~16 世纪曾流行于欧洲,尤其是德国地区。左手短剑经常与长剑搭配使用。细尖的刀刃不必锋利但需强而有力,足以抵挡敌人的剑击,其功能形同盾牌。有时刀刃成锯齿状,可折断敌人长剑尖端,故又名断刀器(Sword Breaker)。


  【意大利长剑】1650年

  

  1530年起,长剑风行于欧洲,成为武士必备兵器,但它只适用于刺击,无割砍功能。影响所及,学习剑术蔚为风尚,剑术的研究与发展也十分蓬勃。长剑的手柄造型极多,制剑大师可随个人喜好设计出各式造型,其中不乏精工细琢者,日后均成为兵器收藏家的最爱。


  【欧洲长柄武器】16~17世纪

  


  远古时代最普遍的武器,起初用于战争和狩猎,之后有专为骑士设计的,有步兵使用的,到了文艺复兴,各种样式、风格、尺寸、雕镂华美的长柄武器更是丰富精釆,机能性也提高,例如:钩爪形长矛,其内外侧的突出物可将骑兵从马背上钩下来,再用尖刺伤害对方;斧形长戟,虽然不能达到锋利地步,却能藉其重量劈砍,给予穿着全身金属铠甲的骑士重大的伤害。长柄武器通常约 2~3公尺长,重量不轻,使用者需要相当的体力。


  【荷兰火绳枪】1640年

  

  火绳枪是由小火炮改良而来,15世纪初已经出现,由前膛装填火药粉与弹丸,射击时,扣动扳机,使火绳接触‘点火药纷池’,产生的火焰穿过火门传入枪膛内,引燃火药粉发射弹丸。其优点是制造成本低,维修保养容易。直到1650年,转轮式、火石式、雷管式...等新式点火系统出现后,才逐渐被淘汰,但亚洲地区国家如日本,大约在1860年以前都还是使用火绳枪。


  【欧洲转轮枪】(前膛装填)

  

  在欧洲,枪的演进约于1520年进入转轮式,1530年便相当普及,尤其是在德国。它的射击原理是在‘引火药粉盒’下方装有隐藏的锯齿状转轮,并以‘火石钳’夹着火石紧靠在转轮上,扣板机时,转轮会快速旋转,与火石接触摩擦生火而引燃火药。这种型式的枪大大地改进了火绳枪的缺点。


  【德国火石枪】 1750年

  


  火石枪的构想始于约1547年,1620年进入成熟期。原理是利用‘火石’撞击‘打火镰’产生火花以引燃火药粉。火石枪的性能较火绳枪优越,制作成本又比转轮枪低,在1850年‘弹夹后膛装填’式的射击系统出现之前,一直都是普遍使用的火药兵器。图示为特殊的火石枪,可预先由枪托装填火药粉及弹丸。上膛时,将枪口朝下、扳动‘上弹把’,即可自动装填火药粉及弹丸,完成射击预备动作,精简了许多步骤。左下角为其上膛分解图。


  【弹丸及模具钳】Lead Bullets and Mold

  

  
  制作弹丸时,先用火将铅熔化,倒入模具中,冷却后打开取出,再利用钳柄上的‘修剪器’,将多余的部分除去,一颗颗的弹丸就产生了。


  【波斯头盔与盾】1820年

  

  钵状钢制的头盔,护颈甲由小铁圈编制而成,有可上下移动的护鼻梁、帽顶有尖刺,左右的两个细管是插缨饰用;盾的内面有衬垫,除了可避免摩擦皮肤外,还可减少被攻击时的力道,另有四个扣环可连接成二条皮索,方便握持,所以盾面上有四个突出的半圆形,目的是修饰扣环孔。表面若是有金银镶嵌的人物肖像,或是严谨的几何图案,都是相当贵重的兵器。


  【波斯护臂甲】1760年

  

  护臂甲(Vambrace)又称为Dastana 或 Arm-guard,有时只有右手配带,前端有布片和铁链片,用以保护手背。为表示华丽通常会装饰金或银的花纹。


  【印度锁子甲】1650年

  

  相传西欧「克尔特族」(Celt,居住于现在的爱尔兰、韦尔斯和苏格兰)于公元前 500 年就已知道用小铁圈来编织铁链衣,作为战争或比武时护身之用。公元2~17世纪之间虽然铁片甲冑盛行,但身体的某些部分仍需铁链衣来保护,甚至较落后地区如东欧、中东和高加索、伊朗、印度等地区,由于制作技术落后和气候炎热的关系,不流行盔甲,直到16世纪火药兵器逐渐普及之前,仍视铁链衣为重要作战装备。

  

  铁链衣制作耗工费时,每个小铁圈都必须在接合处捶平并使之重迭,然后钻洞(一般为一个洞,亦有二洞者,三洞者极罕见),并扣以铆钉避免脱落。铁圈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型,适合人体穿着及活动。作战时,链锤、弓箭、尖剑和矛钩都是对付铁链衣的利器。本件重约18公斤,小铁圈约17,000个。
  

  【印度尼西亚蛇形刀】

  


  蛇形刀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民族特有的兵器,刀刃大部分都呈蛇形,约有5~15不等的弯波。当地人相信蛇刀具超自然、不可思议的特性,并代代相传。通常男人一生会拥有数支蛇刀,分别是来自父亲、岳父的相传与馈赠,以及他们为自己所订做的
  

  【菲律宾半身盔甲】18世纪

  

  这种形式的盔甲并非菲律宾当地所原有,而是受到西班牙影响所产生的样式。头盔用动物角制成。保护身体的部分,则是利用动物的壳或角磨成薄片,与锁子甲缝制而成,再以黄铜制图案装饰表面。
  

  【菲律宾青铜回旋炮蓝达卡】1830年

  


  青铜回旋炮蓝达卡可用于陆上或海上,长度由20吋~7呎不等,小型较为普遍,主要用于重要典礼上,发射表示敬意。在婆罗洲,蓝达卡象征着崇高的地位与财富,它们甚至可被当作货币使用。由炮身的纹饰可看出当时受到欧洲及中国的影响之大。
  

  【土耳其匕首火石枪】19世纪

  

  结合匕首与火石枪设计成的特殊武器,整体造型及金银纹饰可看出土耳其镶嵌艺术之登峰造极。


  【阿拉伯匕首】19世纪

  

  阿拉伯匕首,曾盛行于奥图曼帝国、波斯和印度,双刃开锋且弯曲,刀柄和鞘的外形多变在装饰上更因地区起源而异。在阿拉伯半岛,这种型式的匕首被尊为自由的象征,它不但是打仗的武器,也常出现婚礼以及割礼庆典上(一种宗教仪式)。刀鞘长又弯,鞘末是茎球状,镶嵌精致,19世纪曾出现U形的鞘。


  【苏丹马姆路克盔甲】19世纪

  

  这套罕见苏丹戎服,「胄」是圆锥形,16世纪时的作品,后人加上护面梁及护颈铁网,一直为回教救世主麦迪 Mahdi 的追随者所沿用,1898年在恩图曼 Omdurman 战役中被人寻获。「绵甲」则是19世纪当地的战袍。本件作品曾在1991年的「伊斯兰军事遗宝」的展览会中展出。


  斧(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戈

  

  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弩

  

  中国古代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待机发射的远射兵器。由弩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 另外,汉驽在用于瞄准的“望山”上增设刻度,相当于现代步枪的标尺,提高了命中率。
  

  【元军头盔】1760年

  

  元军甲冑制作极其精良,有皮、铜、铁等质料。图示为皮制头盔,原涂有黑漆,帽顶铜管为插装缨饰之用,帽右为铜护片,帽下护耳及护颈是内铺棉絮外钉甲泡的『棉甲』,与当时吐番用冑颇相似。
  

  【清代连发强弩】 18世纪

  

  中国弩(十字弓)发源得很早,而直接用在军事上,应是在春秋晚期。战国时代,列国已广泛?#092;用于各类争战活动中;到了三国,诸葛亮设计出连弩,可一次发射十支铁箭,时称『元戎』。图示为清代连发强弩,可一次装填二十余支弩箭,并能同时发射二支,大大提升发射速度。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1689年

  

  清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奉命为清廷铸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便是其中最优秀的炮式之一。此炮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铸造完成,是一尊铜炮,重3公吨、炮长310 公分、口径12.5 公分、用药5 觔(斤)、生铁炮子10 觔;炮身全部铜绿,凸纹镌楔精美,花文、蕉叶文、回文、乳钉文、莲花文俱全,底左右也有满汉铭文。光绪26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Von Waldersee)把许多战利品从中国带回柏林,其中包括了数尊《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这些炮后来变成德国「威廉梭收藏馆」的重要展品。1930年,德军扩张军备,熔毁部分火炮,逃过此劫的炮被转到英国成为私人收藏,1994年奇美购得两尊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并展示于博物馆外草坪上,是研究古代火炮的最佳素材。


  【日本武士刀】17世纪

  

  日本武士刀以其固有方法制作,独立于世界兵器系统之外。刀身经过千锤百炼,淬火后呈现的刃纹,随流派不同而异,放出神秘的光芒。其配件如「「锷」(Tsuba)、「鞘」(Saya)、「柄」(Tsuka)等配件之制作也非常讲究,发展出极为精美的工艺技术,其中不乏被列为国宝级的作品。出自名家刀匠的好作品在刀柄上都有铭,经刀剑鉴定者极具收藏价值。
  

  【日本铁炮】19世纪

  

  初期火药兵器在日本通称铁炮(Teppo)。公元 1543 年由漂流到九州岛种子岛(Tanegashima)的葡萄牙人传入。当时传来的铁炮是南欧系统前膛式火绳枪,口径约18 公厘,最大射程200 公尺,有效射程40~50 公尺。种子岛领主「时尧」(Tokitaka)为铁炮威力所震惊,遂自力研制 ,取名「Tanegashima」,铁炮遂逐渐普及。在战国武将当中,最先把铁炮战确立为军事技术本系的是织田信长,以后在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统一天下的事业当中,铁炮扮演重要角色。日本自铁炮传入以来,点火系统一直沿袭「火绳式」(Matchlook)长达300年,直到19世纪中叶后 ,才改为「击发式」(Percussion)和「撞针式」(Pin-Fier),而走向现代化。日本枪的制造技术水准很高,品质好,又讲究美术工艺性,很受世界各国的重视。


  【Claymore双手大剑】电影《勇敢的心》中, 苏格兰英雄威廉·华莱士所爱用的一种剑,长护柄是Claymore的特色。
  
  

  由於威廉华勒斯的关系....他的剑象徵他守护苏格兰的精神故也诞生了和Claymore双手大剑相似的苏格兰之剑(scottish sword)又名塞尔特人之怒


  钝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棍棒(Bat,Club)

  

  见过棒球棍吗?在它的大头上绑上什么硬东西,或者固定一块石头或者大型动物的头骨就可以了。首推人的头骨哦,结实又可以吓唬敌人,要不就在有弹性的长木棍的头部包上带钝刺的铁皮。这个全长不过30厘米,重不到一公斤的小玩意倒是流行了很长的时间,毕竟在不允许平民在和平时期带刀剑的国家里,一般的旅行者只能用这个了。但是一旦挥舞起来,一两个强盗的脑袋是很不够看地……作为一种从普通的棍子发展起来的武器来说,确实是很有效。
  

  棍子的进步:钉头锤(Morning star)

  

  这个,和中国的流星锤大不一样哦。Morning star有一种很烂的译法叫晨星,是在铠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士兵和旅行者们喜爱的武器。在一米左右的金属杆顶端装上强力短弹簧,再连接一个一斤左右的刺球,一旦居高临下地砸下来,其势如流星,一般的头盔肯定完蛋。是很好用的武器,只要会砸东西就会用了。
  

  单手钝器之王:硬头锤(Mace)

  

  硬头锤的钝端由许多不开锋的斧刃组成,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刀刃,还是算作钝器。面对金属铠甲,用剑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剑刃根本砍不动厚重的甲板。除非是穿甲剑;所以,步战中最称手的兵器,一种是斧子,另一种就是这个硬头锤:不但不怕卷刃而且还能砸瘪铠甲。顺便提一句,中世纪的俄国军官佩带硬头锤,当作象征身份的权杖。
  

  农民的发明:链枷(Flail)

  


  很多时候,链枷和链锤都被混淆了。其实链枷本是农民打麦的东西,很象中国的双节棍,但是要大得多。一旦被打到一下,哪怕穿链子甲都有骨折的危险。?链枷的兄弟:链锤(Spiked Flail)  战场上链枷的杀伤力就小了点了……不过没关系,把前面的木棍换成一到数个小刺球吧。被打到可是很痛的哦~~~,而且可以缠绕拖拉对方的武器,对步兵来说是很强悍的武器。在苏联入侵波兰时,守卫首都的民兵中还有人装备着祖传的链锤。



  战锤(War Hammer)

  真正的战锤在欧洲开始应用,是十三世纪的事。一般的战锤其实就一大榔头;但是德国式的有少许不同,它锐利的镰刀状锤头是最强的重武器了。长短不等,从半米直到两米的都有;尖的那头能够贯穿盔甲,而平头则可以震击,看过《剑风传奇》的人应该不会陌生。  

  

  战锤是很强劲的兵器,但缺点是实在重得可以,能用的人较少。但是战锤的另一种形式——锤杖(Hammer staff)则完全相反,相当优雅,简直令人倾倒。
  

  斧

  

  在人类所使用过的武器中,斧与剑一样,是最基础和常用的短冷兵器。但是和剑繁复多样的形制比较起来,斧要朴实简单得多。短斧(Hand axe,手斧)最初出现在石器时代的人类手中,原始的石斧既是工具,也是武器;当金属斧子出现时,它也同时出现在战场上的战士与劳作的人们手中。在希腊时代,步兵经常选择斧代替剑来当作肉搏时候的近身武器,而在中世纪,使用短斧肉搏的战士也是只多不少。短斧也逐渐与劳作的工具分道扬镳,变成和剑差不多长度的主力武器,这之后就被称为战斧(Battle axe)。甚至直到拿破仑时代,工兵们的招牌,也还是威武的战斧:斧除了杀敌外,也往往是建设工事,甚至推开飞到将领脚下的炮弹的好工短斧
  

  战斧(早期)
  
  
  战斧(中期)

  

  战斧(晚期)
  
  

  投掷斧(Toma hawk)

  

  投掷斧从短斧衍生,也可以当作短斧使用。它们往往短而轻,而且在重心的设计上精心计算,以保证投掷后以柄的中点旋转,精确地砍进目标。北欧的蛮族和印第安人都喜欢这种武器。往往携带好几把。甚至有以投掷斧子来竞赛的传统。在黑暗时代的蛮族还没有发展出骑士制度之前,穿上重装甲的蛮族士兵的作战方式其实很象罗马人。和罗马方阵先投出重投枪一样,蛮族的第一波攻击也是投掷斧;斧刃砍到盾牌上,也差不多能把盾牌给废掉了,但是和重投枪不同的是,敌人若想把投掷斧“送还”回来,也是很轻松的……(图为1/1原大)]
  

  搏斗斧(Combat axe)

  
  
  搏斗斧是短斧家族中的另类。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尖锐突出的前端,可以用来刺杀敌人。在16世纪之后,搏斗斧和大剑一直是肉搏战武器中的主流。后期的搏斗斧逐渐向矛斧转变,如同截短柄的戟。这一时期的搏斗斧也叫做短戟(Ugoshe)
  

  矛斧(Speared axe),卫士斧(Guardian axe)

  

  


  如同一把短戟般,矛斧是单双手都可以握持的沉重武器。除了凶猛的劈砍外,尖锐的前沿和矛头也可以用来推、刺、扎,在室内战斗中往往是占据优势的主要武器,特别是守城的一方。和它同族的卫士斧(往往将矛斧也归入卫士斧)也是沉重的双刃斧。特别适合在高处向下劈杀(特别是在城堡的旋梯上——这种旋梯最早就是在城堡中,防止敌人万一冲进堡来的时候最大限度地拖延时间而设计的),因而得名。


  巨斧(Great axe)  简单地说,就是放大了的战斧。比较流行的是哥特式和蛮族式,前者适合马战,后者适合步兵,巨斧的刃身往往特别厚重,以增加对铠甲的破坏力;巨斧每下砍下都需要用力才能再度提起,所以是威力大破绽也大的武器。在古代战场上主要是由重步兵使用为多。

  哥特式
  
  


  蛮族式

  


  文章来源:http://www.mhhf.net/mw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7&ID=21881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