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让野菜挑逗你的味觉-MV

(2012-12-17 18:45:36) 下一个
 


《石头城美食系列》之十二   

       ——让野菜挑逗你的味觉

作者:湄虹 朗诵:藤蝉

 

 家菜不如野菜香,南京人对野蔬一向趋之若鹜,有俗语云:“南京人不识宝,一口白米饭,一口草”;此处所谓的“草”,即野菜也。野蔬清淡怡香,令味蕾如沐春雨,苦涩中见甘美,回味之无穷。

 南京地区可食野菜资源上百种,食用较普遍的有芦蒿、荠菜、菊花脑、马齿苋、苜蓿、马兰头、枸杞头和野芹菜,南京地区居民统称“八野”;另外还有香椿头、蒲公英、野蒜、诸葛菜、观音菜等。野菜品种如此繁多,熟炒或凉拌、做汤,又融进各地的乡风民俗,其食法也就多有不同。

 幼年身居乡村,塘堤圩坡,田埂小径,甚至屋前屋后,都有野菜丛生,见得最多的就数马兰头和荠菜了。乡人有一个习惯,需要听到春雷响过后,方可采摘马兰头来食,荠菜就没这一禁忌了。它是常年保持绿色,经冬也不凋;只是寒冬时节,为了御寒,它匍伏在地面上,你也难觅其踪。待到立春时节,它萌发新芽,成了野地里的报春菜,此时挖来食之味道最为鲜美。以前家里常做的吃法就有:荠菜拌臭干、荠菜炒鸡蛋、荠菜烩豆腐、荠菜豆腐羹、荠菜粳米粥等等;味道鲜美,色泽诱人,既悦目又养身,实在是一种带着野趣的佳肴。

 初春时节,择一个休息日去郊外挖荠菜,已成了南京城里人时尚的踏青方式;风景看过了,乡间新鲜的空气虽然不能打包带回城里,但那翠绿的荠菜却可以带回家,做成清雅小菜、包荠菜鲜肉饺子、肉末荠菜包子,还可以做香脆的春卷等等。

 有一种叫菊花脑的野菜,在此我不得不提醒一下食客们,一定要记得尝一尝。菊花脑是一种多年生的野菊,春夏之交,它枝繁叶茂,丛丛翠色,常采常生;金秋时节,簇簇小黄花,清香远逸,菊花脑老枝上再冒新枝,又可采食。通常食法是做汤,既简便又可口。采摘其鲜嫩头部茎叶(以手掐极嫩为度),洗净待用,将作汤的水烧沸,放入汤料,先打只鸡蛋搅成花,待汤再沸后,将洗净待用的菊花脑放入沸水中,待水开即可起锅装碗,再淋上几滴麻油,即成一碗绿莹莹、香喷喷,风味独特、清凉解渴,降火明目的上好素汤。

 香椿头不是长在地里的野菜,而是乡间的香椿树上初发的嫩叶子;采其嫩芽叶,清洗干净在沸水里捞过,去其涩味,切碎加入鸡蛋中搅拌均匀,倒进烧热的油锅里煎得两面金黄色即可食之。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正是食芦蒿的好时节。芦蒿是一种野生植物,长在芦苇滩上,春至发芽,食期短,老南京人对什么时候吃芦蒿有这样一种说法:“正月芦,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芦蒿好吃,但收拾起来却比较麻烦,一根细细的芦蒿去头去尾去其叶,只留下中间一段来吃;先要用清水浸泡除去涩味,再用盐略腌,炒食时才会保持其脆嫩。芦蒿一般炒食时,可配之以臭干丝、肉丝、鸡丝等,味道具佳。最值得一提的是芦蒿炒臭干,这已是南京一绝;芦蒿的清香与臭干的臭味浑然一体,食之回味无穷,也是让我爱之心切的美味。

有一年,在宁波偶遇南京老乡,两个人在饭桌上提起南京的芦蒿,满口满腔都是想念之情;那清瘦的身姿、清香的滋味、淡绿的色彩,那满盘的春意盎然不由你不食欲大增,它简直就代表着整个春天的美妙滋味。

 东坡有诗云:“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的“蒌蒿”,可能就是指长于江南水边的芦蒿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南京人喜食野菜,融春色于生活之中,融清雅之风于饮食,可以看出南京人所具有的性格:古朴、忠厚、勤劳、随和、包容、雍容大度、平稳自信;而野菜皆乡菜也,它们滋养着南京人的胃,又抚慰了许多南京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在春风送暖的日子里,若是吃上一碟野菜,既感受了浓厚的乡野风味,又安慰和熨贴你挑剔的胃口,该是一件多么妙不可言的美事啊!(节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