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大国之略外一篇 

(2007-07-02 23:23:13) 下一个
  本文写就于10月14日,也就是朝鲜核试验后的第五天,近来笔者又获悉“朝鲜外务省发言人11月1日在平壤宣布,朝鲜将重返六方会谈,但前提条件是朝鲜和美国在六方会谈框架内讨论解除金融制裁问题”。从中国的角度,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也可以算作是对这里我们所讨论的结论的一种验证。综合之前中、美等国在各种场合外交词令后所透露出的信息,现在可以肯定的,东北亚几方之间已经在利益、实力与智慧上形成或者是即将形成某种新的平衡。对朝鲜而言,这一结果确确实实为改善其生存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相应的,对中国来说,一个稳定的半岛同样是一个理想的结局。
  在朝核危机之后的另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是中国—东盟纪念锋会以及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拉开帏幕,东盟国家领导人史无前例的齐聚在一个非东盟国家,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 》。这一举动的意义原要高于在南海部属一艘航空母舰,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的“南进战略”向前大大的迈出了一步,一个中国具有足够影响力的中国-东盟经济圈正在形成之中,这必将与中国西南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实现良性的互动,而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一系列人民币占强势地位的“经济圈”,则是未来成就大国的根基之一。
  而从地缘角度继续观察,笔者似乎可以感觉到下一轮“战役”即将到来,朝鲜半岛的趋于稳定,也暗示了美国将西亚-南亚-中亚一线作为战略重心进行经营的基本策略没有丝毫改变——虽然这里表现的很低调,而这是对其来说非常明智的:以地缘影响能源,以能源控制国际金融,这正是美国现在维系国际霸权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而相应的,中国同样不应将注意力从西线移走,相反必须进一步强化“上合组织”的凝聚力,并且加快西部经济开发的速度,以期建立起中国西北部-中亚的自由贸易区和更进一步的中国-中亚-西欧的“新丝绸之路”,而作为保障措施,为了应对中、美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博奕中的不确定因素,我们还需要加强西部区域的预制战场建设,强化陆军的兵力投送能力——青藏铁路从这个角度说无疑是意义重大的,但从满足需求上说,我们仅仅是开了个头。
  再回到东部地区,本节开头所提及的两件事情,很可能还会有一系列的衍生产物出现,甚至,其中的一些问题已经开始浮出水面。从中日博奕看,显而易见,中国与日本是在对抗,但如前所说这不是谁要消灭谁的问题,这种事情不会在现在重演,斗争的目标是平衡,只是双方都需要使这种平衡更有利于自己。换句话说,两国不会永远对抗,就如同不能永远合作一个道理。小泉首相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动反复得在激怒国人,使得两国关系跌落到建交后的最低点,在愤怒之余,我们也不难看出这又成了其留给继任者的一笔非常另类的财富——大乱之后的大治是最易实现的,继任者只要有一些动作,就会使中日关系升温——或者也可以叫做回暖,这就意味这政治资本,意味着选票,正所谓“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朝核危机,恰恰给了新上任的安培首相一个利用这笔财富的机会,促成了安培首相的访华,而其所带来的一个“礼物”,则是日本要求从中国进口大米,我们知道:日本自民党的主要支持者是农民,因此日本对粮食的进口向来十分敏感,从中国进口大米,就必须要给国内农民予以高额补贴来加以平衡。由此来看,这一次日方的举动并非逢场作戏,而是暗示我们中日关系确实将走向结冻。而从美国利益而言,在中、美、日之间,美国所需要的是以日本来迟滞中国,并将中国的力量牵制在东部无穷无尽的“问题魔方”里,使之无暇西顾,再深入一些,是想要人民币和日元最终可以同归于尽,以强化美国的货币霸权。因此,美国很难接受中日关系的回暖,很可能要有所举动,而目前最佳的着力点有两个——台湾、钓鱼岛,这两个问题都有美国的影响在其中,又都是中日目前无法解开只能搁置的死结。因而,作为应对手段,美国可能会以某种方式激化上面两个矛盾而对中国——也是对日本加以牵制。而把眼光在放得长远一些,有朝一日台湾实现事实上的回归(这是无法阻挡的),那必将意味者东亚地缘布局的重新设置,到那时,美国同样可能将钓鱼岛甚至琉球群岛问题激化,迫使中日相争,而目的依然如前所述。这,必将是一个考量中国政治智慧同时也是考量我们对手智慧的大题目。
  而同样的潜在问题同样存在于东南亚——不要忘记,上世纪中叶在万隆会议之后,美国曾支持苏哈托兵变推翻了不符合其利益的印尼苏加诺政权,之后发生在印尼的两次大规模排华事件,同样在客观上满足了美国恶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利益诉求。在中国-东盟关系日益稳定的光芒下,同样存在一个隐患,这就是南海领土主权问题——东南亚不少国家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由于历史原因,政府对本国的军队并不能如臂使指那样的控制,甚至军队内会为了自身利益和政府唱反调……。这,同样是一个需要中国和东盟所需要共同预防的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