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平诗稿

一鹤排云上,诗情到碧霄
个人资料
正文

读《罗中美选评曲未平诗词》

(2009-08-07 04:55:26) 下一个

罗中美先生曾点评过我一首七绝,一首七律,和一首词。我以前不认识罗先生,现在也不认识。读了他的点评后,才上网查了下,知道他在国内网站上有不少作品,很多都写得很有功底。 

罗先生点评的全文如下: 


《罗中美选评曲未平诗词》 

【七绝】 送父母探亲后归国
滂沱秋雨送高堂,欲慰愁怀语半僵。
难耐将离悲不得,慈亲已是泪千行!

这是一首离别诗,二十一世纪的离别诗。与古代历史环境不一样了,但千古不变的离情是共通的。
读此绝句当从诗题入手。诗题有三点作用:一是题补诗,与正文四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题离不得诗,诗离不得题。绝句诗题的讲究是学诗者首先应该注意的。二是交代了特殊的背景,海外学子与前来探望的双亲在短暂的相聚后不得不离别,自可引起旅外华人的共鸣。三是客观的交代中含蓄了主观的愁绪,为全诗定下了基本的情感基调。读者的情绪自然被引入绝句的语境之中。 

“滂沱秋雨送高堂”自然环境与人事相融,情景进一步设定。“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词客多有悲秋伤怀之作。楚辞有句“洞庭波兮木叶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有句“玉露雕伤枫树林”秋瑾有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滂沱秋雨直接渲染了离愁。

“欲慰愁怀语半僵”语半僵者,谓愁怀太浓太深,无语可以表达,无语可以稍稍慰藉离愁别绪。欲以语言相慰,顿感语言之无力、之贫乏。欲说无语,说而不知所云,语无伦次,情无所依,语僵而人亦僵,惟有默默相对而已,愁怀之深可见。谁“欲慰愁怀”?这是一笔两写。儿女欲慰高堂之愁怀,高堂欲慰儿女之愁怀。双方均无语,寂然泪眼相对。愁怀在其中,情亦在其中。

“难耐将离悲不得,慈亲已是泪千行!”此二句作一解。深浓的愁怀使人难耐,不禁悲从中来。“悲不得”细思之当有三曾意思:内心悲不自胜;脸上悲情流露;内心欲忍其悲。有悲而必欲忍者,“慈亲已是泪千行”。若不稍抑其悲,分别更是何等难耐难堪啦!儿女忍其悲,慈亲也是忍其悲。“慈亲已是泪千行”,则孝儿亦必泪千行了!
绝句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穷想象余地,愁怀延续着,离悲延续着……


【七律】 游枫林有感
独步枫林向晚时,深红点点起深思。
人因壮志辞乡里;叶赖丹心抱旧枝。
肃杀几番颜益醉;颠连经载鬓添丝。
风高欲绾秋云朵,拭却骚牢好赋诗。

此七律,是一首人与物交融、情与景交融的好诗。

“独步枫林向晚时,深红点点起深思。”首联平缓中有波澜有深意,初步塑造一个思考者的形象。“枫林向晚”寂静清幽,“独步”正引人无限思绪也。枫之“深红点点”非偶然,足让人“深思”——统领全篇,于此见结构精巧。

“人因壮志辞乡里;叶赖丹心抱旧枝。”颔联人与枫叶对出。出句顶“深红点点起深思”,回首当年离家出国事。对句顶“枫林向晚时”,照应“深红”。叶抱旧枝,因为旧枝是其附着点、支撑点,有依依不舍意。叶有丹心,人更有丹心。丹心,赤子之心。人念乡里,因为那是人的根,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的。

“肃杀几番颜益醉;颠连经载鬓添丝。”颈联应该与颔联一起理解,既是对颔联的深化,又与颔联互补。出句补充和深化颔联对句,对句补充和深化颔联出句。这两联出句和对句本身也是互相照应和交融的。枫叶因有抱旧枝的丹心,屡经肃杀,而更见鲜艳如火。人虽经过多年的人世颠连鬓发渐渐银白,而思乡之意更浓、坚韧顽强的人生意志不改。

以上三联,关联紧密,可做一整体看。

“风高欲绾秋云朵,拭却骚牢好赋诗。”尾联当又做一解。视野转换,由枫林而至于万里长天。“风高”顿生劲疾之感,可以由此想见诗人当时之精神风骨。结句振起,使诗的格调上升到新的层次。毛泽东诗曰:牢骚太盛防肠短,风物常宜放眼量。此之谓欤?

【浪淘沙】水乡的思念
小巷自横斜,
依水人家。
清江几曲绕堤沙。
莫讶桥头人不见,
人在天涯。

乡梦总堪嗟,
又送年华。
相思轻叩绿窗纱。
何日江南重执手,
共赏烟霞。

这是一首语言流利、意境优美、情致婉转缠绵的好词。
上片可分两解。“小巷自横斜,依水人家。清江几曲绕堤沙。”这是多么优美的江南水乡啊!此情此景,深印脑海,梦里幻里,多少次重现,多少次叠加,又引多少乡思乡愁啊!

“莫讶桥头人不见,人在天涯。”当年情景自在心中,而今人事变换,各自天涯。不知故乡景色可还是当年景色?不知故乡人可还是当年的人?不知当年倩影可还是红颜未改、绰约迷人?多少感慨、多少情怀在其中。

下片可分三解。
“乡梦总堪嗟,又送年华。”人生不可待也,乡梦不断,而年华去如逝水,家山总在千里万里之外。只有在梦里或可暂慰乡思或相思了。
“相思轻叩绿窗纱。”相思终难派遣,飞越千山万水,回到故乡,扣击“绿窗纱”。“绿窗纱”内谁耶?抑或当年动“我”心者?抑或亲人朋友?抑或泛指美丽的故乡?同时“绿窗纱”内人也该同样相思难以排遣,飞过来扣击“我”的窗纱了?

“何日江南重执手,共赏烟霞。”多么美好的憧憬、多么美丽的愿望!不知可能实现否?梦中已是多少回,更令人心切啊!但愿海外游子们都有圆乡梦的一天!” 

罗先生对第一首七绝的理解和分析,相当贴切。他从诗题说起,使我有知音之感。因为这首诗的题目确实重要,我之所以把题写得较长,就是要交代背景:父母,探亲,异国。这些无法都在短短的七绝里体现出来。 罗先生对三四两句的分析,也很是精到。要说有什么可讨论的,就是“欲慰愁怀语半僵”这一句,我主要写的还是自己,主语还是首句“送高堂”那人。这一主语贯穿全诗,一竿到底都没有变更。罗先生将“欲慰愁怀语半僵”看作一句双写,意思是扩展了,情景确也是真实的,就是视角稍许有点散了。 

罗先生对第二首七律的分析十分细致。他剖析了这一诗的结构,内在联系,以及人与枫两者交叉的写法。当时确实是这样构思的,也是一种尝试。这诗第二句“深红点点起深思”,其中用了两个“深”字,是一缺陷。罗先生客气,没有指出来。后来我将它改成了“霜红点点起深思”。“霜”应后面的“肃杀”也更好一些。 

关于对那首词的点评,“莫讶桥头人不见,人在天涯”一句,仅就字面看,可有两解,一是作者思念的那常在桥头的人,不见了,也去了天涯。另一解是设想故乡人问起我哪去了,我告诉他们,我到天涯了。也就是故乡景物依旧,我却远离了那么一种惆怅。这第二解是我的本意,罗先生似乎是取的第一解。再就是下阕“又送年华”那一句,因为这首词写的时候正是12月底,年终了,才勾起一层又送年华的感慨,是实写。罗先生不了解这一背景,所以有了另一层的理解。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读者和作者有时不一致,是十分正常的。读者常常从作品中读出作者都始料不到的意味。这种意味有时确实存在,只是作者没有体会到。有时虽不存在,但读者根据他个人的阅历,会产生出这种联想。这也许就是作为形象思维的文学作品的魅力之所在了。 

最后,向罗先生问声好!并谢谢他费心点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曲未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yimei1926的评论:谢谢留言,很叫人感动,因为心情是一样的。第一首七绝,就是送别父母后在回家的路上,满腹凄清,一涌而成的。
yimei1926 回复 悄悄话 你的诗和词写得都很好,加上罗先生的点评和你的再点明原意,显得更有意思。

说老实话,我们都是天涯游子,都有一样的心情,想照顾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千山万水又隔着父母和我们,每次分离的心情真是你所描述的,泪如雨下,非常难受。我都写不下去了。

谢谢你的诗和词,也谢谢罗先生的点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