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宋晓军:现在关注中国大飞机才是正事

(2008-10-24 12:15:50) 下一个


发表于 2008-10-15 16:53:27

前天在凤凰卫视做关于美国对台军售案的节目时,主持人问我怎么看中国用2000亿美元替美国救市换取美国取消对台军售的事情,我说这是典型的敲诈,如果哪天美国要以向台湾出售核潜艇要价,中国是不是把所有外汇存款都用来购买美国债券呢?中国人现在有谁会同意,用每年切断4万农民工根手指头的血汗钱去为美国救市呢?

第二天,又到CCTV4去做了关于中国大飞机的节目,荣幸的是与高梁老师在一起做这个节目。高粱早在十几年前,在没有多少话语平台的、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就呼吁中国不应该把“宝”全押在出口低端产品换取少量外汇上去(按照推算20年我们用血汗换回美元只是跨国公司从挣的不到20%),记得十年前,高梁老师在社科院工业经济所借了会议室,与当年运10的主要设计人员探讨中国应该发展自己的大飞机时,根本没有大媒体的记者到场,那时候媒体都在为出口导向唱赞歌呢。就像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又开始讨论美国金融危机有多大,中国应该怎么应对等等,人们可能不禁要问:你们早干什么呢?

作为经济学家,高梁在2001年出版的《挺起中国的脊梁——全球化的冲击与中国战略产业》一书中,很早就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说实在的,现在我们讨论要不要给美国救市,花多少钱救市,还不如认真研究研究怎么样让我们的大飞机早点儿翱翔呢。

下面是高梁老师在2001年出版的书中的一段话:

我国即将加入WTO,这意味着我们将在货物流动、资本流动和国内服务市场方面大幅度降低对本国产业的保护。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将进一步受世界范围的"比较优势"力量的影响和冲击。这将在21世纪内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大批建立三资企业,对我国产业产生的效果是双重的--"既扩大了产业市场空间又压缩了市场空间、既引进了资金和("适用")技术、又阻碍了自己的(先进)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不论在各产业内,还是从宏观经济结构的意义上,都是如此。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全球化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句话。

    从宏观上看,我国整体经济将可能被动"融入"国际经济。发达国家打着"经济自由化"的旗号,利用他们的经济技术实力强权,竭力要我国解除产业保护屏障,把我们的产业结构纳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锁定在产业低端环节。本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我们宁可把挑战和困难的严重性考虑得充分一些,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企业依附于政府、地方部门分割的体制至今没有实质的变动,造成我国产业大而弱的局面。在产业规模、技术开发能力、跨国营销能力方面,远非跨国公司的对手。分割细碎的产业面临被跨国公司分头合资并入他们的跨国分工体系的前景,我国50多年建设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面临被跨国公司分头整合的危险。通过产业整合、回应挑战成为当务之急。

    在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的形势下,全面防御坚持民族产业是不明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要求在关系到全局战略利益的产业领域,坚持国家控制和扶持。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来就不是单靠市场力量能够解决的。发达国家(包括最崇尚自由竞争的美国)尚且要依靠产业政策的力量,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追赶目标,更没有理由放弃产业政策和国家对战略产业的支持。片面信奉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信条,放弃有限产业保护和产业政策的武器,只能亦步亦趋跟着发达国家走,放弃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长远战略目标。

    加入WTO在即,客观地看,我国一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骨干产业,现有的技术基础、产业组织、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体制以及精神状态等等,还远远没有做好应付国际竞争的准备。这一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不可掉以轻心,要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奋起直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