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反修路中学,老师,素数和哥德巴赫猜想。。。。。。。。

(2011-11-06 09:26:24) 下一个
列位, 不瞒您说,我文革的时侯上了回“女校”。文革那会儿的入学规矩是就近入学,按片儿划分教育资源,您住哪,就在哪儿上学。当然,您住的那块儿要是没学校这规矩也不好使。原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离我住的地方最近,理所当然地我就应该到“女二中”那儿上学去。

说是女校,可在我还没进这学校之前文革就开始了,男女分校这一景儿也就随着文革的开始取消了。我进校的时候学校已改名为北京市反修路中学。这“反修路”仨字儿的来历是因为学校紧挨着那时的苏联大使馆(使馆和学校就隔着一堵墙)。大使馆正门前边儿有一条笔直的叫“东扬威路”的大马路,文革开始后被红卫兵把这名儿给改了,叫“反修路”,于是离反修路最近的这所中学便从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更名为反修路中学。记得那会儿学校的头儿在开学校大会时用手指着墙那边儿的苏联大使馆说,“别看这儿是北京,咱们这块儿可是反修前哨,跟珍宝岛差不多”,听着真是邪乎,呵呵。文革时北京被改名字的大街有不少,类似反修路的还有像东交民巷也给改了名,叫“反帝路”,张自忠路改名叫“张思德路”等等。



当年改名后的“反修路”,背景是苏联大使馆正门。



今天的这条马路。比原来窄了。

女二中在文革前是北京市10大名校之一,教学质量还是很不错的,这是后话。看学校的校志记载,还有不老少的名人也造访过这里。比如自1949年以后学校先后接待过被称为“中国式保尔”的军工专家吴运铎,《我要读书》的作者高玉宝,《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作者,苏联卫国战争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以及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夫人等贵客。前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也是以女二中为原型写出来的。小说后来还拍成了电影。因为这部小说,学校的主教学楼前边儿后来就有了一座题为“青春万岁”的大型雕塑。



学校门口的雕像“青春万岁”

我上学时侯的班主任姓邵,是个教数学的老师,江浙口音挺重,嗓门高且尖,一说话叽嘹叽嘹的。邵老师平日里腰都板打得倍儿直,走路时喜欢大步流星和一路小跑。因为好锻炼和体格健壮,还经常代理体育课。我自打初中毕业下乡插队,以后再也没见过邵老师本人,算起来如今怹老人家应该是奔80的人了。让我高兴的是,很多很多年后,我在网络上看见过一张有老师的照片。那是一张介绍小学妹王菲王歌星在东直门中学(反修路中学文革后改名为东直门中学)上学时的班级照,邵老师(那时已任东直门中学副校长)和其他几位校领导坐在前排。从照片上看,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老师的一双眼睛还是那样地炯炯有神。



被红圈圈住的是小学妹王歌星,非是本人的老师:)。

上初三的时候邵老师有一个学期家里有事不能来学校任课,给我们代课的便成了明知白老师。

明老师是湖南临澧人,6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力系,师从著名数学家段学复先生。您要想知道明老师有何等名气,只需在谷歌里输入“明知白”三个字一搜便知,我这里就不跟您嘚啵了。明老师瘦瘦的,中等个,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平时不讲课时少言寡语的,见人嘴角上总挂着一丝微笑,冲人点点头,哈哈腰。不知怎的,以后我回忆起明知白,老会把怹和陈景润往一块堆儿搅和,原因可能是他们的相貌,衣着和举止都有那么点儿相似。

记得明老师上课时经常不带教案,仅一支粉笔和一手漂亮的板书,加上他那绘声绘色的讲述,每每会把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的注意力也牢牢地吸引过去。

我也是从打明老师代课后才对数学有了兴趣。除了上课,课余还会从老师那里借点儿数学课外读物来看,您说这不是来了兴趣是什么?老师得当的引导会让学生对某个学科从没兴趣到有兴趣这话看来一点儿都不错。

早在作家徐迟在《人民文学》上登载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之前很久,明老师就在课堂上向怹的学生我等介绍过这个著名的猜想和在这个猜想的证明上做出世界领先成绩的数学家陈景润。由于老师的介绍,我和那时班上很多同学都竟然不知深浅地要试着碰碰这个猜想有多难,呵呵。现在先让我简略地叙述一下这个著名的猜想: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个发现是对的。但因为尚未经过证明,所以他的结论只能称之为猜想。这个猜想从那时起成了一道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它吸引过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很多数学家曾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本人当时年幼气盛啊,居然也想着伸手试试“猜想”到了儿有多难?

我想要证明这个猜想的话,首先要做的是找到素数的数学表达式,然后以表达式为基础来验证“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这个结论。我觉着这样做应该是一个可循的途径。任何人都知道,偶数和奇数都有很简单的表达式,前者等于2xN(N是除零以外的自然数),而后者等于2xN-1(或加上1)。您看看,是不是很简单?可要找到素数的表达式就绝没有 这么简单了。后来在我有机会接触到数学界在寻找素数表达式方面的研究发展时才知道,要找到素数的数学表达式也差不多是与“猜想”同样的艰难而且至今未有人获得成功的一件事。为纪念当年一个初中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愣劲儿,本人现凭着记忆把当初我演算的,结论非常粗糙的素数表达式写出来供您批判。尽管错误谬论在所难免,可您得这么想:那是一个无任何数学根基和修养的初中生干的活儿,这么想,您不就包容我了?

再来复习一下素数的概念:除了2以外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素数是只能被1和本身整除的特殊奇数。虽然数学界有龟腚,1不是素数。但因为1是奇数,而且1也具备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性质,所以我也把它归为素数。在10位数以内我们很容易知道1,3,5,7,是素数。10以外,20以内的素数是11,13,17,19。20以外,30以内的素数是23,29。再往下推,还有31,37。。。。。不知您看出来没有,在上面我列出的某些奇数后面加上10的倍数,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它可能就是素数的表达式。例如我们看:21+10N, 27+10N, 33+10N, 39+10N可以分解为3x7+10N, 3x9+10N, 3x11+10N和3x13+10N, 其中N是正整数。以21+10N为例,我的发现是:如果10N不能被3或7整除,而且 可以找到一个充分小的素数y,能让21加上10N除以y后的余数所得的和不能够被y整除,那么这个21+10N就是素数。例如21+10x10=121,按已述的判定方法可以推断这个数是素数。同理类推,符合以上类似条件的27+10N,33+10N,39+10N也是素数表达式。虽然验证用这些表达式写出来的数是否为素数在数字变大时也会变得很繁杂,但有了上面的判定方法,在使用计算机的今天,只要编程为“21加上10N除以足够小的素数所得到的余数不能被y整除这个21+10N就是一个素数,而且还可以用此法不断地找到新的素数。为什么选用21,27,33和39后面加10的倍数的方式来表达素数呢?这是因为所有足够大的素数的个位数都落在1,3,7,9这四个数中的一个上。这就是说,如果这些表达式是对的,哥德巴赫猜想的”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素数的和证明起来也许就不会那么太难了。

。我上面的素数表达式虽不够精简,但却不大可能有错误。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17世纪法国大数学家梅森(Mersenne)曾给出过一个简洁的素数表达式:2p−1。梅森说,当p是素数时,2p−1也是一个素数。梅森素数的缺点我看至少有两个:一是需要以素数作为幂来找到新的素数。这等于是说,您要想得到一把剪子的话得先拿一把剪子来(我要有剪子还找你干嘛呀?)。其二是经不住测验,例如梅森验算出当p=2、3、5、7、17、19时,所得的等式的值都是素数,但后来有人发现当p=11时所得2047=23×89却不是素数。所以梅森素数表达式有时不成立。类似的例子还有法国数学家费马(Fermat)的素数表达式。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暗示我上面给出的素数表达式不会有这样的类似缺陷。世界知名数学家给的表达式都有问题,我大概,恐怕和也许也会难逃此命运,只不过目前尚未发现罢了:)。

很遗憾,初三毕业后我没上高中,下乡插队去了,数学的学习也就至此搁下。后来回城考了大学读的也是文科,没再和数学有什么联系。这看起来多少算是个遗憾吧。现在我想,如果那时我上了高中,如果后来上大学读的是理科,我可能还会把上面的表达式再改写改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