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顾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白俄罗斯与乌克兰游记 (5/5)克里米亚

(2014-04-01 18:51:30) 下一个

白俄罗斯与乌克兰游记

顾剑

6。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大汗宫和山间修道院

我从敖德萨坐一夜火车,清晨到达克里米亚半岛靠近北面半岛根部的辛菲罗波尔Simfiropol,它是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中心城市,到各地都有很方便频繁的直达中巴。本身有机场,我游览完克里米亚半岛之后,就是回到辛菲罗波尔,坐飞机直飞莫斯科,转机回国。

克 里米亚半岛是前苏联,今天的乌克兰,最著名的黑海度假地,天气比前苏联绝大多数地方都暖和。半岛上好玩的地方不少,1850年代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 围攻俄国黑海舰队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那场克里米亚战争,其中有个著名的”巴拉克拉瓦轻骑兵旅冲锋“,英军轻骑兵旅直对着俄军的排枪就冲上去了,结果死 伤惨重,此后在英语里留下这个谚语,形容英勇但鲁莽的自杀行为。今天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和巴拉克拉瓦,都可以去旅行。还有二次大战将近结束时,英美苏三巨 头雅尔塔会议,划定了战后世界政治秩序,今天在雅尔塔还能看见当年开会的地点。再有克里米亚鞑靼当年的蒙古大汗宫。

我呢,这次旅行的时间 有限,塞瓦斯托波尔非去不可。雅尔塔只能看见当年开会的地点,但海边沙滩和城市没什么可看的,我又不为海滩度假而去,就从行程中舍弃了。巴拉克拉瓦的交通 不太方便,而且古战场是荒郊野外,又不在城里,我不自己开车,也不去了。大汗宫正好在辛菲罗波尔到塞瓦斯托波尔之间中点,从辛菲到塞瓦斯托波尔每小时都有 车,两段车程都是1小时,所以我最终选定的路线,是从辛菲罗波尔清晨南下,路上游览大汗宫,和附近的山中Uspensky修道院。下午继续南下,到塞瓦斯 托波尔住宿。

我们知道,蒙古帝国成吉思汗西征,征服了俄罗斯一直打到波兰匈牙利,建立起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成吉思汗把中亚以西的土 地,包括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封给他的大儿子术赤。(《射雕英雄传》里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个王子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过华筝公主和郭靖就没有 了)。术赤汗国,就是金帐汗国,到1393年,金帐汗国在中亚的瘸子帖木儿的攻击下崩溃,俄罗斯仍然由几个强大的蒙古汗国统治,它们都是金帐汗国的继承 者,主要是喀山汗,阿斯特拉罕汗,和克里米亚汗。16-17世纪莫斯科公国崛起,发展到沙皇俄国,就是跟这几个蒙古鞑靼汗国不断斗争的结果。克里米亚鞑靼 人,就是居住在这里的蒙古征服者的后代,克里米亚汗国在三个蒙古汗国之中,第二个被灭。

所以直到今天,在克里米亚,你能看到和斯拉夫-东正教文化截然不同的鞑靼文化。大汗宫是那时候留下来的,克里米亚鞑靼汗真实的皇宫。

从大汗宫附近的巴克萨瑞汽车站,有直达大汗宫门口的公共汽车,每半小时一辆,1路或者2路,当地人都知道。这部车从大汗宫接着开往终点站,山间修道院Uspensky。 所以把两个景点串在一起,再接着前往塞瓦斯托波尔,行程特别方便,也特别合理。

大汗宫建在一个镇子上,门前有护城河,这是大汗宫的门口



跟波斯和中亚撒马尔罕的建筑相比,这里并不能算特别宏伟,但是在乌克兰或者俄罗斯境内,看到如此不同的建筑样式,还是令人耳目一新。宫里能够参观到的办公场所,后宫,花园等等,加起来也不算大,大约1个小时足够看完了。大汗宫里最美,也最著名的地方,是这两座喷泉





金 的喷泉比较美,白色大理石镶嵌金箔花纹。但是素的那座更著名,普希金为它写过长诗,《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前苏联国家的人们,对普希金作品都耳熟能详, 所以人人皆知这座象征爱情的喷泉。传说是末代克里米亚汗,全身心投入地爱上了他的波兰女奴。但是这位波兰女郎很快就逝去了,大汗终日哭泣,为了缓解他的哀 伤,工匠制做了这眼喷泉,纪念美丽的波兰女奴。普希金不仅据此传说创作了长诗,还开创了一个传统:在喷泉的大理石壁上,敬献一支红玫瑰象征爱情,敬献一支 黄玫瑰代表哀伤。爱和忧伤总是相伴而生,形影不离的。你看,照片上喷泉上面,也有一红一黄两支玫瑰,是这儿的传统了。

从大汗宫继续坐公共汽车,到终点进入一条山谷,你下车之后,跟随很多很多当地朝圣的人,从山谷开始沿山壁走上坡的石子路,上到一定高度,就看见这座建造在半山崖边的Uspensky修道院教堂,它半是凿壁而建,半是人工建筑。



Uspensky修道院是当地人朝圣的地方,外来游客倒是很少,建在半山腰山崖上的金顶教堂,地势有点象恒山悬空寺,只不过它底部不是用木柱支撑的罢了。


7。英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

俄 国黑海舰队,以塞瓦斯托波尔为其最主要基地已逾两百年,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实风貌,亦深深打上了军港的烙印。但它同时也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港口小城。 1854到1855年,英法联军围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349天,历时将近一年,最终攻克的时候,全城几乎被夷平。二战期间的1941-42年,德军围攻这 座要塞城市250天而克。两次攻城战,塞瓦斯托波尔的守军都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抵抗。这是一座有着英雄历史的城市。前苏联时代,政府下大力量对城市建设投 资,整座城市封闭,完全不对旅游者开放,包括苏联国内的游客。城市的老百姓多多少少都和舰队,港口有关系,生活非常富足,城市面貌也建造得特别漂亮。直到 苏联解体后的1996年,乌克兰才对国内外游客开放了塞瓦斯托波尔,一时间游客蜂拥而至,多数是来度假的俄罗斯富人,来这里的外国游客,则绝大多数都对战 争有或多或少的兴趣。

塞瓦斯托波尔的火车站和汽车站在一起,每半小时就有一班火车或者汽车去辛菲罗波尔,中间经过大汗宫。从首都基辅,也 可以坐火车直接来这里。城市中心,坐落在拥抱南港湾的长条形山岬上,南北向,高出海面甚多,而火车站就在南湾的底部,所以下了火车汽车,还有3-5公里的 路,要打车才能到市中心。整个塞瓦斯托波尔城背后的陆地都是高山,地势险要,所以很难从陆地攻占,可是一旦攻占,从山上架起火炮,港湾里的舰队就完全成了 瓮中之鳖。所以历来进攻者会不遗余力,不惜代价从陆地攻占这座港口城市。

我订的旅馆叫Hotel Olympus,离开城市顶点的水边有一定距离,不过从火车站或者从市中心,还都能步行过去。(只是从火车站要登山上来,所以我到达的时候打车,离开的时候,自己拖着行李步行下山就行了)。这儿挺干净,77美元一晚,性价比不错,值得推荐。

我住的旅馆离开纪念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圆形全景画纪念馆很近,全景画在小山顶上,一座圆形建筑的内壁上,内侧周围放置大炮,工事掩体等实物,跟画面连接,人在圆形中心位置360度看画,有立体感。这是以前时代的球幕全景立体电影。

这是360度全景画的一部分



这里在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本身也是港口要塞防御体系的一个制高点炮台,今天在建筑物顶上有纪念碑,在周围有青铜古炮。

从全景画下山,向北走向市中心的水边,一路都可以在右手边居高临下俯瞰脚下的军港。走到一半距离的时候,马路右面有这样一座古典建筑



这是黑海舰队博物馆,当年的黑海舰队司令部。博物馆外陈列古代到现代的各种大炮,导弹,内部是两次围城战的遗物,纪念品,黑海舰队历史上著名军舰的模型等等,馆不大,比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家海军博物馆小多了,但是挺有看头。

走到城市最北端海边,广场中心,矗立着海军中将纳希莫夫纪念碑



他 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黑海舰队司令,俄国海军名将,之前指挥舰队在锡诺普海战中大胜土耳其舰队,但也引起英法联军介入战争,站在土耳其一边向俄国宣战,登 陆克里米亚半岛。所以英法联军围攻塞瓦斯托波尔的时候,纳西莫夫自知,他的黑海舰队无论如何不是日不落帝国天下第一海军的对手,在港湾入口处主动自沉战 舰,堵塞港口,不让英法联合舰队闯进来。然后,纳西莫夫担任整个围攻战期间的陆地和海上行动总指挥,1855年6月,纳西莫夫在视察前线阵地时,被联军狙 击手击中阵亡。他死后两个月塞瓦斯托波尔陷落。

今天,在城市尽头面临港湾的地方,有一座大公园,水边的半圆形瞭望台非常漂亮,而在水中近岸的位置,当年黑海舰队自沉的地方,水中岩石上,有一座纪念碑,碑顶是一只黑色的铜鹰。



从这里看海边的景色非常漂亮



从 北海岸,坐22路公共汽车往西,有座叫做科尔松Kherson的古希腊时代城市遗址,也值得一去。它建于公元前400多年,是古希腊黄金时代,希腊人在黑 海商路上建立的殖民城市。对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来说,这里还有一层特殊意义:989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在这里受洗,皈依基督教,从此才开始有了俄罗斯 教会。

这里海边的希腊废墟挺上相的




那 年夏天我在学校要讲半个暑假的课,所以去黑海沿岸的时间太紧,一放假就取道前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这一路回国,赶 得连滚带爬的,不但没有来得及去看雅尔塔和巴拉科拉瓦,也没有时间北上基辅。这才有第二年再进乌克兰,从从容容地游历基辅附近和白俄罗斯的旅程。也许有人 对我前面说乌克兰比俄罗斯好玩持有异议。其实,莫斯科和彼得堡是举世无双的,基辅差得还远,乌克兰也没有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那样的壮阔。但是乌克兰的景点, 可去的地方绝对比俄罗斯要多,而且比俄罗斯容易安排旅程,所以我说乌克兰的旅游资源比俄罗斯丰富,也算是平心之论。

我个人对各国旅游的性 价比,曾经在新浪微博上写过一段私人评估:不单说景点,而是说性价比,法德英等西欧和北欧国家就算了,俄国也贵。其实和西欧比较,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都不 太贵,景点就绝对超一流。性价比方面,个人最推崇的是:希腊大陆的古迹,乌克兰基辅和克里米亚半岛,克罗地亚的亚德里亚海岸,马耳他岛,西西里岛,爱沙尼 亚,波兰,和奥地利。如果不限于欧洲,就我去过的国家和地区,个人最推崇的旅游目的地国家,首推土耳其和伊朗,然后是乌兹别克(就是签证难点),乌克兰, 缅甸。这三个都不贵,而且可看的东西特别多。我不评论中国,是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国内景点玩得多,对景色,门票,基础设施,服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 法,身在其中,争论起来很难做到客观,尤其要和国际比较,更是吵架的热点,我就不作评论。有一点是事实:我最近两年,在全世界走过百来个国家之后,反而开 始在国内旅行得越来越多了。

(全文结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南海峰 回复 悄悄话 克里米亚的历史宿命


新华网 ( 2014-03-14 16:27:54 ) 来源: 《环球》杂志

  在相当程度上,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历史命运。可以说,它的发展史就是不同文明、宗教、治理模式相继主导和塑造这一地理枢纽的复杂过程。


杨成

  克里米亚半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亚努科维奇政府事实上被推翻,仅仅宣告了持续多月的乌克兰政局动荡第一阶段的终结。克里米亚的最终归属以及由此引发的乌国内外力量的复杂博弈,标志着危机第二阶段的高潮即将到来,这甚至有可能成为欧亚地区大国权力配置格局再度分化重组的另一个引爆点。

  问题在于,为什么克里米亚问题会在乌克兰当下的重重危机中成为焦点?俄罗斯和西方为何都将克里米亚作为压制对方的一张战略牌?克里米亚的政治力量和普通民众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敏感时刻选择对统独问题作出抉择?严格来说,克里米亚局势之所以出现前所未有的动荡,除了乌克兰危机的后续影响外,其自身的历史问题也是重要因素。


成吉思汗后裔奠定文化基调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东北部,毗邻近东地区两大洲的咽喉,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历来处于各种文明、宗教以及大国利益汇聚与冲突的关键场域,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构成,见证了多次重大的种族及政治归属的兴衰递嬗。

  在相当程度上,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历史命运。正如研究克里米亚问题的著名学者萨斯(Gwendolyn Sasse)指出,这实际上构成了克里米亚自治或独立的最关键因素。可以说,它的发展史就是不同文明、宗教、治理模式相继主导和塑造这一地理枢纽的复杂过程。

  古希腊诗人荷马在长篇史诗《奥德赛》中,曾提起过黑海北部居住着西米里人,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对克里米亚地区人类活动最早的文献记载,尽管当代学者对于西米里人到底是外来移民还是本土居民尚有争议。

  公元前七世纪,斯基泰人将西米里人赶出了半岛,开始在此长期活动。约200年后,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将这些人描述为说印欧语的游牧者。

  随后的近两千年时间里,克里米亚半岛先后经历了希腊人、哥特人、匈奴人、可萨人及拜占庭帝国的征服和占领,而1237年,主要混合了蒙古和突厥血统的金帐汗国的征服,真正奠定了克里米亚今天的文化基调。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克里米亚获得了今日的地名。至1783年并入沙俄前,克里米亚主要处于自称为金帐汗国即成吉思汗后裔的鞑靼人的统治之下。

  最早管理克里米亚的是秃花帖木儿。1430年,成吉思汗的十一世孙哈吉·格来正式建立克里米亚汗国,定都巴赫切萨拉伊。哈吉·格来统治期间,致力于推动与当时不断向东扩张的波兰-立陶宛公国发展友好关系。1460年,哈吉·格来突然病逝,使得克里米亚汗国内部围绕王权展开了激烈争夺,直至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取得政治霸业,才终结了汗国的内斗——土耳其人占据了半岛的部分领土并成立了行省。

  1475年,克里米亚汗国大汗、哈吉·格来六子明里·格来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俘虏,两年后获释。1478年,奥斯曼当局与克里米亚汗国签署了一项重要条约。根据该条约,克里米亚的统治者成为奥斯曼苏丹的封臣,苏丹统管汗国的对外事务,后者则参与前者的军事行动。

  此后,克里米亚甚至一度成为莫斯科公国的噩梦之一,这个强悍的穆斯林鞑靼人国家曾攻占莫斯科,屠杀了那里的15万居民,以至于莫斯科公国在几十年时间里不得不在其南部驻扎数万大军,准备与克里米亚汗国进行生死决战。

  有学者认为,即便是这一时期,克里米亚也绝不是像后来苏联史学家宣称的“鞑靼人成为奥斯曼的提线木偶”,相反,克里米亚汗国总是试图在波兰-立陶宛公国和莫斯科公国之间寻求平衡,以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克里米亚与波兰-立陶宛公国共同对付莫斯科公国,另一方面,它又与莫斯科公国结盟对付喀山鞑靼人。而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关系,克里米亚汗国并没有超出1478年条约的框架,始终参与土耳其帝国的对外军事行动。

  克里米亚汗国当时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捕捉斯拉夫人与罗马尼亚人为奴隶,并贩卖给南部的土耳其人,鞑靼人将这一奴隶贸易称为“草原民族的收成”。这种情形持续了很长时间。


克里米亚战争决定沙俄命运

  奥斯曼帝国式微后,沙皇俄国的影响在克里米亚急剧上升,并利用汗国内部的不稳定竭力插手。

  1774年,俄罗斯迫使奥斯曼帝国承认克里米亚独立,从1777年起,克里米亚汗国成为俄罗斯的附庸。1783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干脆直接兼并了克里米亚半岛。她回顾自己的成就时曾说:“我两手空空来到俄国,现在终于给俄国带来了我的‘嫁妆’——克里米亚和波兰。”从此,克里米亚半岛就成了崛起中的沙俄帝国与占据了半岛南部、庞大而孱弱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角逐舞台。

  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沙皇陆续发动了多次俄土战争,抢到了西起巴尔干、东至高加索,包括多瑙河出海口在内的大片领土。沙俄频频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主要目的是借黑海打通进入地中海的通道。

  沙俄在近东的鲸吞蚕食,引来西方列强尤其是英法的强烈不满。它们担心沙俄彻底控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此将势力深入地中海,并威胁英国通往印度的航路以及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于是,英法暗中支持土耳其对抗沙俄,克里米亚战争因此于1853年爆发。

  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沙皇俄国宣战,双方在克里米亚进行了惨烈战争,以长达一年的塞瓦斯托波尔围攻战最为著名。沙皇俄国最终大败,其海军的光辉时代也因此宣告落幕。正因为战事不利,当时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855年郁闷而死,而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则不得不接受登基不满半年就遭遇一场大败的结果。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沙俄、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签署了《巴黎条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被迫把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主要对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者对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的宗主权获得了列强的共同保证。作为对战败者的一项惩罚,黑海被规定中立化,俄国则被禁止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也不得部署黑海舰队。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它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一方面从军事上和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限制了之后数十年沙俄势力向南部的拓展,迫使俄国不得不实行战略退缩;另一方面,由于战败在沙俄内部激起的农奴制变革与军事、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罗斯的未来走向。


“雅尔塔体系”影响世界格局

  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同样给克里米亚半岛带来了巨大影响,当地的鞑靼人公开提出了“克里米亚人的克里米亚”的口号。布尔什维克最初在此地影响并不大,但在1918年至1921年的内战中,克里米亚再次成为红军和白军争夺的一个焦点地区。1920年10月,布尔什维克最终取得了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权,直至1941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

  苏联时期,克里米亚获得了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地位,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权管辖范围。克里米亚实际上在教育、卫生等领域拥有自主权,塞瓦斯托波尔等军事要塞因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莫斯科直接管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里米亚半岛除塞瓦斯托波尔坚持到1942年7月才失陷外,其余领土从1941年至1944年一直被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占领。在此期间,部分鞑靼人或主动或被动与法西斯占领当局合作。1944年,苏军重新解放塞瓦斯托波尔后,斯大林以此为由,把全部鞑靼人强行流放到中亚,约46%的被流放者死于饥饿或疾病。1945年,克里米亚改自治共和国为州,行政上仍归属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令克里米亚载入史册的当代国际史重要事件,莫过于二战结束时在此举行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此会晤,并达成了著名的《雅尔塔协定》。这一国际文件对缓和反法西斯盟国间的矛盾、加强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此次会议上制定的列强利益分配方针,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了“雅尔塔体系”。


赫鲁晓夫“送礼”留下隐患

  1954年,为“庆祝”乌克兰的哥萨克人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称“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将克里米亚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划归乌克兰。

  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也许就是个“肥水不流外人田”或“左口袋进右口袋出”的游戏,毕竟俄罗斯与乌克兰同属苏联。但赫鲁晓夫绝对想不到,30多年后苏联这个牢不可破的联盟会分裂成15个国家,他的一时兴起事实上奠定了克里米亚成为当前乌克兰政治冲突重心的历史根源。

  1976年,鞑靼人获得平反,但并未获准重返故土。苏联当局在驱逐鞑靼人的同时,动员和组织大批俄罗斯人移居至此,俄罗斯人开始超过乌克兰人,成为克里米亚半岛最主要的居民。从这时起,鞑靼人在克里米亚总人口中的比例大概在1/4左右。


分离运动的兴衰起落

  在苏联当局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指导下的历史书写、记忆书写及象征符号工程,不仅没有消解各民族间的矛盾和分歧、完成“苏联人”的认同构建,相反催生了三种不同的克里米亚认同:对于直至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才得以返回“历史故乡”的克里米亚鞑靼人而言,十五至十八世纪的历史事实足以证明克里米亚才是他们唯一的家园;对于俄罗斯人而言,克里米亚先天就是俄罗斯世界的一部分,是叶卡捷琳娜大帝和沙俄帝国的荣耀,鞑靼人则是金帐汗国统治者的同族,是外来侵略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乌克兰人而言,克里米亚无论从地理还是从文化等角度看,都是乌克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上溯至中世纪的基辅罗斯时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激化了苏联内部被掩盖的种种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骤然解体。在15个加盟共和国中,乌克兰被较为激进的独立主义思潮左右。1990年7月16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发表国家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苏联。

  而克里米亚在此前的1991年1月20日就举行过全民公投,结果在81.4%的合格选票中,有93.3%支持恢复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样一来,克里米亚就成了苏联最后一个成立的自治共和国,也是唯一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采用这种政体的地方主体。

  此时,其他原苏联框架内的自治共和国体制正在受苏联解体的牵连,几乎分崩离析,而1944年被斯大林强制迁移至哈萨克斯坦等地的20余万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回归,以及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分离运动的逐渐壮大,都给这个半岛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苏联解体初期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政界、商界、媒体和学术界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克里米亚势必成为冲突之岛。1993年7月,《经济学人》杂志甚至警告,一场围绕克里米亚的持久、剧烈、血腥及可以想见的核纷争或会出现。悲观主义者预测,克里米亚在最坏的情境下将重复南斯拉夫的内战模式。

  不同的分析人士列举了诸多正在将克里米亚引入万劫不复前景的因素,其中包括诸民族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不同诉求、急剧恶化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在乌克兰政治版图中的边缘地位、寻求获得高度自治乃至分离的普遍要求及支撑能力、外部大国尤其是俄罗斯的深刻影响等等。可以说,苏联的解体为克里米亚的认同重塑创造了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也使其自治或分离运动获得了与其他独联体国家不同的特征。

  很多俄罗斯人至今仍把克里米亚半岛看作“自家地盘”,对赫鲁晓夫昔日的决定耿耿于怀。一些俄罗斯政治家也不时提起将克里米亚重新纳入俄版图的倡议,这进一步刺激了克里米亚内部的分离运动。

  1993年7月,俄罗斯议会曾就是否赋予克里米亚的军事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联邦地位的提案进行表决,结果166票赞成,仅1票反对。此后,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俄政治家在多种场合都表示克里米亚半岛无论如何也不该成为乌克兰领土。

  克里米亚的分离运动在1994~1995年逐渐陷入低潮。主要原因在于分离运动内部——克里米亚最高苏维埃和总统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俄罗斯受制于国内转型的多重困境而无法对克里米亚分离分子予以实质支持。乌克兰当局一以贯之的强大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外生变量。


俄罗斯的战略牌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的大国意识重新崛起,并首先将目标投向了整合后苏联空间。为此,俄罗斯试图以俄乌特殊关系为核心,通过统一经济空间等方式重组欧亚战略格局。

  根据俄罗斯国防与外交委员会主席卢基扬诺夫等学者的研究,2011年以来,普京当局积极倡导的欧亚联盟一体化方案的首要目标,并非哈萨克斯坦与白俄罗斯,而恰恰是乌克兰。这一时期,克里米亚的分离运动同样受到俄罗斯的深刻影响,亲克里姆林宫的青年组织纳什等参与了当地的反北约或反美游行等活动,名为“突破”的青年亲俄组织在后苏联空间其他几个“未被承认的国家”,如德涅斯特河左岸、南奥塞梯等地甚至还设有分支机构。

  其实,对俄罗斯而言,克里米亚的分离运动始终是一张压制乌克兰“西倾”的战略牌。到底克里米亚是独立、维持现状还是并入俄罗斯,更多会取决于其时俄的战略需求,取决于乌克兰能否保证俄的战略底线不被突破。无论是叶利钦时代还是普京时代,俄罗斯的立场首先是要在保障乌克兰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将乌克兰纳入自己的利益体系。一旦基辅在疏俄亲欧的方向上渐行渐远,俄罗斯就可以利用克里米亚问题向其施压,促使其作出符合俄罗斯利益的理性选择。

  对包括欧盟和北约在内的西方阵营而言,为防止将俄罗斯逼入墙角,避免欧亚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板块因乌克兰危机急剧重组,让乌克兰保持乱而不倒、在现阶段不完全“去俄罗斯化”,是一个最符合其利益的选择。而一旦与俄正面相撞,美国和西方也难以承担其庞大成本和潜在损失。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研究》副主编)


配文:乌克兰独立始末

《环球》杂志记者/赵嫣(发自克里米亚)

  以“罗斯城市之母”基辅为首都的乌克兰,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周边大国争夺的对象,以第聂伯河为界国家中西部为农业区,经济落后,居民多数说乌克兰语,对相距不远的欧洲发达国家心生倾慕,一直追求脱俄入欧;而乌克兰东南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高,经济较发达,是传统俄语地区,与俄罗斯渊源深厚,在此次乌克兰危机中扮演了脱欧入俄的急先锋角色。

  在苏联风雨飘摇的1991年8月,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主权国家,其国土版图始得形成,包括了曾被波兰、立陶宛等国占领、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西部地区和早已成为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东部地区。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包括武装力量和重工业设施在内的大量遗产,同时也遗留了一系列棘手难题,经济危机首当其冲。此前依附于苏联一体化经济的乌克兰工业体系濒临瘫痪,国家经济政治转型缓慢,国民经济持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问题一直是乌克兰困扰各届政府的老大难问题,国家经济不振,政府便寄希望于外界金援,历届乌克兰政府都在利用手中筹码寻求在欧洲和俄罗斯间达到平衡,使本国利益最大化,而导致他们下台的根本原因也往往是经济不济、俄欧失衡。

  苏联解体后,重工业集中的东南部地区受冲击最大,而中西部原本就是农业区,影响不大,加之久已存在民族差异、宗教差异,本已对立的东西部地区对立加剧。

  另外,与昔日老大哥——俄罗斯的关系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克里米亚归属问题。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南部边陲,临黑海,扼咽喉,俄罗斯的海军基地就位于半岛最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此地历史上与俄罗斯多有渊源,分分合合,现在说俄语的居民也占当地居民的大多数,对俄罗斯“向心力”很强,这一地区是俄乌关系演变的晴雨表,而黑海舰队的部署也是双方讨价还价的一个重要筹码。


来源:2014年3月1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顾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海峰' 的评论 : 噢,12年7月份去敖德萨和克里米亚,13年3月份去基辅
独上南岛 回复 悄悄话 你的游记发表得正是时候,这些城市的名字,天天在耳边响,在这里有了感性认识。
沉重的历史,戏剧性的现实。
谢谢分享,真是很享受图文之美。
独上南岛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数字证' 的评论 : 这个芭蕾舞剧拍成电影,由当时全球最著名的舞蹈家乌兰诺娃主演······确实令人难忘。
南海峰 回复 悄悄话 Your article about Belarus and Ukraine are very interesting and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in Ukraine especially today Ukraine becomes the center stage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disaster in Ukraine probably largely due to Western and Russian politicians lack adequate knowledge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about Ukraine. I wonder whether you can put the dates of your trips to these countries.
数字证 回复 悄悄话 记得小时候看过电影芭蕾舞剧《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杯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