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从没当上中科院院士的袁隆平谈起

(2007-10-23 13:15:22) 下一个

注:实际上,袁隆平早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是不能被中国科学院所接纳,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文质疑袁隆平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转贴者


作者:王华

【XXX7月7日讯】前不久大陆报纸、电视、网站、广播频繁报导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事迹。一个至少帮助养活了4000万人口,获得数十项国际科技奖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却至今没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到底袁隆平哪点不够格呢?


多养活数千万人口

1994年美国一位科学家按照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的快速缩减,担忧未来的中国人可能会把全世界的粮食吃光,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呢?然而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改变了历史。据统计,中国水稻平均亩产约420公斤,但袁隆平等研制成功的一期杂交水稻亩产510公斤,二期杂交水稻亩产560公斤。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约6000亿公斤。随着二期杂交水稻的推广,预计能因此多养活4000万中国人。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但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在国际上也获得举世赞叹,从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后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的“让克奖”、美国的“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的“日经亚洲大奖”等十多项知名国际大奖,在国内也获得中国科技界最高金奖。

比如, 2004年5月总部设在以色列的沃尔夫奖称袁隆平是“现代农业研究史上的科学巨人之一,对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震撼性的冲击(dramatic impact)。在他的领导下,与众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数百位水稻科学家一起,致力于长达十年的合作研究,水稻产量一般都提高了20%,而中国的水稻生产则提高了50%。为了帮助增加世界粮食的供应,他已经与世界范围的科学家分享了他的知识,技术和培植材料。”

2006年4月,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审委员会称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据了解,现在全世界的水稻种植面积22亿万亩,但平均单产每亩只有250公斤。按照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如果有2亿万亩推广杂交水稻的话,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10亿人口。

目前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在两亩试验田里已达到亩产900公斤,他希望继续探索有望突破1000公斤。有网友表示,不管是四千万人口,七千万人口,还是十亿人口,总归都是天文数字。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在全球饥饿问题日益严重的今日为七千万人提供维持生命的口粮,这该是多大的善举,积多大的功德啊!

据今年5月刚出版的新书《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介绍,袁隆平这个中国科技界获得国际科技奖项最高、获得世界科技奖项最多的世界著名科学家, 1995年在经历了湖南省第四次推荐后,才艰难的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至今这位76岁的老人仍然不能被中国科学院所接纳,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样在2007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李爱珍女士,在国内更是没有一项院士头衔。71岁的李爱珍曾表示:“1863年美国国内战争处于高峰之际,林肯总统签署成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在31个学科6个学部共拥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其中200多位是诺贝尔奖得主。成为这个顶尖群体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荣誉,以及与我共同奋斗的群体的荣誉……”
尽管当事人本人对自我荣誉和名分早已看淡,但作为体现国家科技实力和发展方向,汇集国家一流专家的中国科学院,为什么会拒绝袁隆平、李爱珍等人的申请呢?有民众质问说,中科院到底是谁的俱乐部?在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1411多名院士名单中,袁隆平为什么会落选呢?推荐选举评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斗士”学部委员

互联网上有不少知情人透露的信息。有人称,原主管中科院生物学部院士评定工作的邹承鲁院士,是阻止袁隆平当选中科院院士的主要责任人。也有人表示,是农学组的人反对袁,从而对袁的讨论从未进入生物学部层面,也有人质疑说,问题的根源还是邹承鲁认为湖南农科院的袁隆平不够资格当选,否则这个埋没人才的评审机制说明了什么?

邹承鲁1948年与李四光的女儿李林结婚,1951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生化博士学位后回中国,曾参与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1980年担任中科院生物领域的学部委员,2006年11月去世。中科院在其讣告里称罕见地评价他是“刚直不阿的斗士”。

然而大陆科技界民间流传很多邹承鲁借“反伪科学、反学术腐败”制造的冤假错案。在题为“邹承鲁留下的教训”一文中,作者例举了被邹承鲁以“学术腐败”为名封杀光经典中药“生脉散”的DNA研究,而在2003年萨斯病泛滥时,生脉散救了很多人的命;邹封杀了中国科学家试图从DNA水平向RNA水平转变的研究;并与无业人员一起称其为“伪科学”,直到2006年10月诺贝尔奖颁给了该领域;邹借贬低和诋毁袁隆平的科研成果;还有“核酸风波”等等。

民间呼声最高的邹承鲁打假冤案可能就是山东大学的张颖清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论。张颖清认为,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份都包含有整体的全部信息。比如自然界中存在一片树叶的形状和整棵树的形状一样的情况,中医针灸中在耳朵处扎针却能对身体的其他部份产生作用等。外界称张颖清1985年创立的全息胚学说,为12年后克隆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邹承鲁、何祚庥、却以“伪科学”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批判张颖清,并取消其科研经费,张最后在2004年病逝。

近来网络上也有很多知情人透露中国科学院评审院士中的腐败行为,由于院士能给所在单位带来巨大的名誉和实际的好处,很多单位专门拨出巨额公关费去为本单位候选人拉关系拉选票,各类不正之风越演越烈,而各类学霸学痞也相继粉墨登场。相反,像袁隆平、李爱珍那样埋头苦干的人,却被遗忘在角落里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lipingan2008 回复 悄悄话 I suggest you to have some basic knowledge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science. Zhang Yinqing's "science" is no difference from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t most a fancy idea with no exploration of mechanism and scientific data. Some good scientists in America did not get elected to US NAS either. Tonegawa did not get into US NAS 10 years after he won Nobel prize. Finally, science speaks for itself, the right approach is to get your science published in a decent journal, and you will be remembered even after you di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