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以少胜多之战】赤壁之战——结盟抗敌、扬长避短之巧战

(2008-07-11 12:15:15) 下一个




战争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二月
地点: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孙刘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曹操 ;孙权、刘备
指挥官:曹操 ;周瑜
兵力:曹军约240,000 ;孙刘盟军约50,000

赤壁之战: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 


二、后汉统一的契机和不充分条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消灭了袁绍的主力精锐,但他没有急于进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内讧。

分裂的河北终于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后的残余逃到了塞外的乌桓,曹操为了斩草除根,长驱数百公里,消灭三郡乌桓,杀二袁,彻底统一华北黄河流域。


在以黄河流域为经济、政治重心的后汉,绝对是
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达顶点,他认为是时候结束分裂了。他刚从塞外回到邺郡就做玄武池,训练水军,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扫平吴楚,一统天下。

从曹操的战略目的来看,初步目标是消灭刘表,进而迫使江东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训练了半年的水军就开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荆州。但刘表的死和刘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荆州,白白得到七、八万人和大量的战船,也正是这些原因,驱使曹操决定提前进攻东吴,只是他把孙权想得太简单了。


刘备没有被彻底消灭,与孙权取得了同盟,曹操面临瘟疫和长江的双重困难,终于他否定贾诩的建议,遭遇乌林之败。
 

何兹全的《中国通史》说:曹操不能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流域的经济尚且没有完全恢复,而长江流域的开发却一直在进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统一。直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的完全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的重心回到黄河流域,于是完成统一

这个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仔细想想,曹操从拥立汉帝到赤壁之战,十三个年头,实行屯田也有十个年头了,虽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黄河流域的经济是崩溃的,但曹操用十余年的时间恢复和发展,就是为了给自己打下政治和经济基础,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时间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
横征暴敛的形式来完成黄河流域的统一,所以说在赤壁战前,黄河流域仍然是全国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没有完成统一,还是因为水军和荆州问题。

曹操在玄武池仅仅训练了半年水军,这个层次的水军战斗力对付以汉水为依托的荆州军是可以的,但面对以长江为依托的吴军,就相形见拙了,所以曹操才会在赤壁吃个大亏。


总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就看他如何选择了。遗憾的是,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绍、横扫塞外、最有希望结束后汉乱世的强人,最终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与敌人展开了战斗,于是那些不充分条件逐次爆发,他最终没能越过长江。
 


三、曹操南征和长阪追击战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开始南征,他向荀彧问计,荀彧说:现在您一统华夏(黄河流域),南方已经震动,您应该趁势速出叶、宛,则荆襄恐惧,可以平定荆州。(注二)

八月,刘表病死,果然刘备听说曹操到宛城弃新野,走襄阳,刘琮投降曹操。此时一切太过顺利,曹操已经基本达成此次南下战略。
 

只剩下一个夙敌刘备而已,此刻他正带着十万百姓逃到当阳,即将前往军事重镇江陵。于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锐部队虎豹骑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在长阪追上刘备,并击溃刘军主力,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国志
·刘备传》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三国志
·张飞传》记载: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国志
·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总之其形式与《三国演义》描写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曹操没有八十三万大军而已。应该说这次追击战显示了曹军精锐骑兵强大的战斗力,也说明刘备此人戎马一生的经验,从实力对比来看,双方可以说不胜不败。


关羽率领的水军在汉津接应刘备,才使其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刘备逃到夏口。占据江陵对抗曹操的企图失败。
 

曹操率领部队占据江陵,取得大批战船的战略物资,使曹操决定进一步南下,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
早在曹操南征时,孙权就把部队调往柴桑,并派遣鲁肃前往荆州探勘虚实(注四),结果刘表死了,却见到了刘备,双方决定结成同盟,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东吴。 


四、曹操的继续南下和孙权决计破敌

曹操占据江陵后南下乌林,要渡江灭刘备,同时向江东送信,《江表传》记载曹操与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曹操在占据江陵后获得大批战船,坚定了他下江东的决心,此时谋士贾诩说:
主公新定河北,天下震动,现在应该修养生息,养精蓄锐,对南方施加压力,那么孙权可以不战而定接到这封信后,江东群臣分为了两派,首先是占大多数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

《三国志
·孙权传》记载: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

《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三国志
·鲁肃传》记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正在孙权内部意见不一时,从夏口来的诸葛亮用一番说词打动了孙权(注五),在《战争论》中,最后一招是:当你无路可走时,就投靠你的盟友。刘备就是这种情况,但诸葛亮把这种投靠通过巧妙演说,变成了双方平等的同盟关系,所以这次外交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孙权下决心的还是周瑜的态度(注六),孙权看到周瑜的态度等于看到了军界的坚持抗战,于是他心里有了点底。《江表传》记载:权拔刀斫前奏案曰: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当时孙权当时仅仅二十六岁,他接手江东虽然有了八个年头,但论影响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虽然他也自信的对周瑜说: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但从孙权日后表现出来军事能力我们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还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以周瑜为首的东吴军界抗击曹操的坚决态度,注定了曹操在长江上将有一场硬仗。


当周瑜和程普率领意志坚定、水战能力冠绝天下的东吴水军精锐三万人逆江而上时,曹操却十分不顺利。
而且,曹军将面临瘟疫的威胁。

《三国志
·曹操传》记载: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三国志
·刘备传》记载: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可见,赤壁战前虽然曹军没有大规模瘟疫发生,但军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对于军心的影响不能小看。


克劳塞维茨计算军队战力的公式是
:工具与意志的相乘。

曹军在意志上输给了东吴,其水战工具也未必比吴军精良,此次作战,曹军很难占到便宜。
 



五、决战赤壁

赤壁一说在今黄冈赤鼻矶,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杜佑《通典》说: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即曹公败处

其实在火烧乌林之前,曹军与孙刘联军是有一场正面接触的水战的,结果是曹军不利。

《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
·刘备传》记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

《三国志
·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

《三国志
·孙权传》记载: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资治通鉴》也采取了《周瑜传》的记载: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这场战斗的具体情况大致就是:周瑜率领吴军逆江与刘备军汇合,共同迎战曹军,恰巧曹操到达赤壁(这是赤壁个泛指,《三国志》中多人传记均见
赤壁,但这个赤壁应该是包括乌林在内的大片地区),于是,两军在大江上有过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我们无法得知,或许是试探,或许是曹操确实准备登陆,又或者仅仅是小规模接触。


其实关于赤壁之战有很多不同版本:


其中《汉末英雄记》记载:
曹操进军至江上,欲从赤壁渡江。无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轻舸百艘烧椑,操乃夜走。

又有:
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牌)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脾)。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如果这是关于赤壁之战的前半部分描写,那么就可以理解为这就是那场接触战的全景,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描写的是赤壁之战的全貌,那么这就显得有点荒谬了,曹操取得大批战船是可以确认的,怎么可能会
无船,作竹椑呢?会不会是王粲把赤壁之战和那场接触战混在一起说了? 

不管怎么说,在决战赤壁之前确实是与一场接触战的,结果是曹操败了,正是因为这场战斗使曹操看到了自己水军战斗力的严重不足,所以他把战船链起来了,这样能够保持船身的平稳,有利于不习水战的北军南渡。

《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曹操的这个破绽被看出后,周瑜立刻命人先向曹操献诈降书(注七),又派黄盖准备
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而且与《三国演义》中描写得一样,当时确实有东南风(注八),只不过不是诸葛亮借的,而是自然现象。


当黄盖的油船接触到曹船后,立刻点火,被连在一起的曹船无法躲避,纷纷着火,周瑜水军随后跟进,曹操大败而走,死着不计其数。


《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三国志
·刘备传》记载: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
·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江表传》记载: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
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吴书》记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
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元和郡县图志》称:
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

大致情况就是:大火一起孙刘联军跟进追击,曹操引军败走。

曹操败得很狼狈: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可见当时曹操仓促逃走,慌不择路(也是因为无法选择道路),从华容败走,华容当时是属于
云梦大泽的范围,就是沼泽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处,与对荆州地理的模糊有关系。
孙刘联军一直追到南郡才罢休。 


六、曹操北归和孙刘跟进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云: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国志
·曹操传》: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

《三国志
·孙权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可见,曹操的陆军从乌林经华容到云梦大泽与从水陆退到巴丘的水军残余汇合,烧毁残余船支,随后派遣张憙率领骑兵支援合肥。

同时《资治通鉴》记载: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又派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


周瑜则率领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甘宁、凌统等进攻南郡曹仁,刘备收取荆南。


至此,赤壁之战结束。
 

 

七、曹(A)、刘(B)、孙(C)各时期参战的兵力的探讨

1、曹操占据江陵并进一步南下之前:

A、曹操平定华北黄河流域,其总兵力足以威慑荆州投降,所以荀彧才会让曹操率领绝对优势兵力速出荆北,迫使刘琮投降,而且是成功了。可见曹操当时曹操的总兵力应该不比荆州军少,荆州刘表号称带甲十万(注九),那么曹操南征的大军应该是这个数量级的。再加上荆州降军近十万,其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

周瑜也说: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应该说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B、刘备在新野经营数年,还是有点实力的,长阪败后他仅关羽水军就有数千,那么刘备的兵力应该在一万多到两万之间,可惜他的主力部队被曹操的精锐骑兵在长阪彻底击溃。

C、此时东吴的总兵力应该有进十万的数量级。因为荆州与孙吴是世仇,双方军备不会相差很悬殊,建安十三年,孙权有能力击败黄祖军团,说明其总体实力应该不在带甲十万的荆州之下。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孙权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

又有,孙权以十万大军攻合肥。


可见,当时吴军当时全部兵力应该接近十万这个数量。
 

2、赤壁之战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A、曹操给孙权的信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

这个八十万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而周瑜所分析的二十三、四万的数量是比较接近事实的。


《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

这个
数十万,笔者的理解是二十万以上。

同时还有仆从国的部分兵力:《三国志
·曹操传》记载: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三国志·刘璋传》记载: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B、这个时期刘备的兵力可以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国志
·鲁肃传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

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江表传》记载:刘备
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那么刘备的兵力笼统来说就是最多一万人。


C、孙权给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确记载:《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江表传》记载孙权语: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
 

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是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对孙刘联军不足五万人。 

3、曹操赤壁败后的兵力

A、《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建安)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

曹操的这个动作很有再次下江东之意,如果单纯是孙权威胁合肥,则没有必要
作轻舟,治水军,只是因为自建安十三年以来损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军,没能继续南下。

那么可见,虽然在赤壁的损失不小,但曹军的总体实力仍然远大于孙刘,只是暂时不足以继续渡江作战而已。要知道在两年后曹操还大败了西凉人马。


所以,尽管周瑜的一把火烧垮了曹操的水军战舰,但曹操的陆军仍然保持了相当多的数量,其精锐部队基本没有损失,只是由于水军的失败导致曹操如法渡江登陆,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弃从赤壁一线登陆的企图。


这些损失的战舰绝大多数原荆州留下的,其水军也都是原荆州籍士兵,赤壁之战曹操的直接损失来自此处,而由于瘟疫间接损失的兵力虽然也不小(注十),但与荆州水军比还不算多,可见什么时候都是
嫡系好呀! 

B、这一时期刘备军的兵力开始增加,《江表传》记载: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在荆州的数年肯定没闲着。


紧接着刘备收取荆南诸郡,进一步扩充实力。仅仅在两年后,刘备就可以两线作战。《三国志
·刘备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刘备这个人的确不简单,只是得志晚了点。《三国志
·鲁肃传》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C、至于吴军起兵力变化不大,虽然收编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击曹仁时又获得不少战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伤亡。

应该还是保持原实力。
 


八、赤壁之战曹操的部署和失误小结

1。曹操的部署:

曹操从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拥众数十万。他一面命文聘为大将,
使典北兵,镇守江夏边境。一面亲率大军继续南下乌林,准备登陆赤壁。

那么曹操是不是将绝对主力安排在了乌林一线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

《三国志
·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
·乐进传》记载: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

《三国志
·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
·满宠传》记载:建安十三年,从太祖征荆州。大军还,留宠行奋威将军,屯当阳。

《三国志
·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的大将几乎到齐,是不是这些大将没有到达乌林,留在荆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
留屯,说明不是乌林之战前的部署,而是之后。

要知道《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赤壁之战乃是曹军的污点,自然不会多写,也就没有他们的具体事迹了,比如曹军外姓第一将于禁,他的本传连
从平荆州的字样都没有,如果不是《赵俨传》提到他,我们也就没有他到达荆州的证据了。

又比如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
张辽临于赤壁,王浚下于巴丘

可见,曹操的主力部队是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2、曹操的失误:

其实这个问题周瑜已经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分析的四点应该说正是曹操的致命伤。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
·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
·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江表传》记载:(曹操)后书与权曰: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战局的关键因素。 





九、曹操行军路线

1、进攻路线:

《三国志
·曹操传》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三国志
·徐晃传》记载:从征荆州,别屯樊。

《三国志
·曹纯传》记载: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

《三国志
·赵俨传》记载: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可见,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


而曹操的进攻路线基本如下:


新野(樊)襄阳(另派文聘防御江夏)当阳江陵巴丘赤壁。

2、败退路线: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


如果两个记载吻合,那么
华容道云梦大泽应该是一个地方。三国时的华容道是在江汉平原上潜江以南,监利以北的地方。而云梦大泽应该理解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泽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国志
·郭嘉传》中有: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

那么是不是《资治通鉴》和《英雄记》的记载根本就是错误?


我是这样看的,曹操从乌林途经华容,虽然中间路难行甚至迷路,但最终他们到达巴丘,并退到江陵。

《通典》记载: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败之处。《括地志》记载: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两处:一个是今天的岳阳,另一个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烧船的巴丘应该是岳阳巴丘;《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的那个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的巴丘应为江西崇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许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谯。 


十、孙刘联军行动路线: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这个记载已经很详细了:


新野
——襄阳——当阳(败)——汉津——夏口(汇合周瑜)——赤壁(胜)——南郡。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也比较明了:


柴桑
——夏口——赤壁——乌林——江陵。

两军的汇合应该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十一、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开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据江陵。那么赤壁之战发生在几月呢?

《三国志
·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

《后汉纪》记载:冬十月癸未,日有蚀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


这样看来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发生的赤壁之战。


但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记载的却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国演义》所说的十一月:


孔明曰
:“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风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后为期,可教子龙驾小舟于南岸边等候

其实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首先,如果按十月说,则赤壁之战其实可以说是场遭遇战,因为曹操十月才占据江陵,而同月战役结束;其次,按十一月说,则看似不早不晚,但遗憾的是,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小说所写,可信度自然无法与正史相比;而根据最俱权威的《三国志》,应该是建安十三年冬爆发的赤壁之战,只不过这种观点有点与其它记载矛盾。


《三国志
蒋济传》记载: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明年使于谯,可见合肥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就已经结束,那么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这个时间内曹操还能从荆州跑到合肥,实在太紧张了,时间上根本解释不通。

但是,《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有记载:
东汉建安十三年戊子。十二月壬午朔,十五丙申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闰十二月壬子朔,十五丙寅立春。

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是闰十二月的,这样一来,一切紧张的时间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十月一说,则与《三国志》其他记载颇矛盾。


《三国志
·曹操传》记载: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说明曹操在占据江陵后是有相当一段时间来稳定局势的。


而《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盛寒应解做隆冬,而十月很难被称为隆冬,而十二月三十辛亥大寒

另外,十月之说并非是《资治通鉴》和《后汉书》明确表示赤壁之战发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记载,是有回旋余地的,估计也是两部书的作者对于这个时间存疑,但没有下定论。


综上所述,十二月应为最俱权威,最为合理的解释。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个月份是:从公元
2081225号到公元209123号。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十二、关于赤壁之战的几点疑问探讨

1、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

首先,最俱权威的《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
·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

而周瑜所在的赤壁又具体在哪个位置呢?它与乌林的关系如何?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

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
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
《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至于其他的赤壁从地或记载上都有难以解释的地方,由于争论太大,此处不做过多讨论。 

2、张憙救合肥是在赤壁战前还是战后?

《三国志
·曹操传》记载: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

根据《曹操传》是孙权先攻合肥再发生的赤壁之战。


《三国志
·孙权传》则记载: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根据孙权传是成了赤壁战后孙权才攻的合肥。

是不是陈寿记错了?后人对此有很多猜测,《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三国志》的本纪是曹操,看《三国志》的人要想看时间,一定先看本纪,其他的传记一律向它看齐。本着这个原则,曹操本纪在时间上是绝对严格的,否则整部书的时间顺序就会很乱,《三国志》能被称作良史自然也具备这个条件。


也就是,孙权在赤壁战前攻合肥是肯定的,虽然《孙权传》是在赤壁战后才说
权自率众围合肥,但它的时间观念与曹操本纪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何况后面还有一句攻城逾月不能下,说明其战斗持续的时间还不短,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发生在赤壁战前,只是着重描写赤壁之战才放在后面来说。

只是这样理解还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张憙被派遣在《曹操传》和《孙权传》的记述又产生了矛盾。


按《曹操传》则张憙是在赤壁战前被派,按《孙权传》是在之后。


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本纪》为尊来理解,那么陈寿关于这段记载就是失败的,因为孙权传的存在完全成了误导。


可笔者并不这样认为。


根据《三国志
·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记载说:
遇疾疫......颇复疾疫,则很可能是在瘟疫大规模爆发之后才派的张喜。 

而且,曹操在赤壁战前拥兵二十多万,而合肥这么紧要的地方竟然只派区区
单将千骑来救,实在难以解释,除非是在赤壁败后曹操骑兵战马损失惨重,只有先派千骑支援。

综上所述,孙权攻合肥确实是在赤壁战前,张喜被派遣救援则是在赤壁战后。这样理解则既可以说通《曹操本纪》,又能兼顾《孙权传》。


而且没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首先,孙权攻合肥应该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很近的时间,甚至是同时,否则曹操不会在赤壁败后才派救兵。


其次,曹操进军途经巴丘,败回时同样经过巴丘,与记载相符。


另外,这就能解释《江表传》记载的那批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剩余的吴军部队的动向。
当然,如果您理解是陈寿老先生故意为自己的著作设下的一个谜团,或者是传抄过程中的误传,那也无不可。 


十三、结语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
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
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三国志
·贾诩传》: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注二)《三国志
·荀彧传》: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注三)《三国志
·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进降江陵,从还谯。

(注四)《三国志
·诸葛亮传》:先主至於夏口......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注五)《三国志
·诸葛亮传》: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讬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注六)《三国志·周瑜传》: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注七)《三国志
·周瑜传》: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注八)《江表传》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注九)《三国志
·刘表传》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注十)《三国志
·曹操传》: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注十一)《三国志
·吕蒙传》: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

(注十二)《后汉书
·献帝纪》: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资治通鉴》: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战争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二月 地点: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孙刘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曹操 ;孙权、刘备 指挥官:曹操 ;周瑜 兵力:曹军约240,000 ;孙刘盟军约50,000 赤壁之战: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 详细内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