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颜知己

生命是一种体验, 爱情是一个过程
个人资料
正文

闹宴

(2007-02-10 09:03:21) 下一个


首先对你因看“三人行”而起的郁闷表示抱歉,你可能没注意到这个博克是针对特定读者的,那就是被艾米称为“知傻”的人。这个博克的标题是“码字为知傻”,就挂在博克顶上,所谓“知傻”大致相当于你所说的“铁杆 FANS ”。虽然博克不能把非知傻关在外面,但已有告示在先,你撞进来受罪,可能是受了你那朋友的影响。在此也替你那朋友对你抱个歉。

网络时代,写手的日子变得容易了,读者的日子变得困难了,因为写手不必仰仗编辑出版商,自己拿到博克或者论坛就能“发表” --- 如果“发表”就是“让公众能够读到”的意思的话。但读者没了编辑出版商“把关” ( 或曰“限制”? ) ,就得自己决定看什么,不看什么。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之中,要想选几个自己看了之后不“遗憾”的东西,除了朋友推荐,可能最重要的是读者自己把关了。

如果你是一集一集看全了“三人行”的 76 集的,那我只能说“服了你了”。大多数人看一个故事,看上几集就知道自己喜欢不喜欢了。对我来说,该看该停,不出五集就能决定。如果我能把 76 集全部看完,那一定是因为我非常喜欢那个故事。

坦率的说,现在除了艾米写的东西,我很少看全几十集的故事。看艾米写的东西,也有原因,一是帮她发贴的时候要认真看一遍,主要是检查有没有错别字。二是她躺在身边码字的时候,我会不时地看看她码了多少了,以便确定离干正事的时间还有多久。

按你的说法,“能让我这个非 FANS 在盛夏天儿,一口气读完她的 76 回书,艾米的文笔功底还是可见一斑的”,说明你坚持读下来,是因为艾米的“文笔功底”。赞艾米文笔功底的,不只一个了,虽然她只是白描的写法,仍有这么多人赞,那她的文笔功底大概真的是不错了。

不过,按她的说法,你得看看是谁在赞文笔,如果是研究文笔的人,那个赞就有点份量了,如果不是搞这行的,那就只是一个说法,一种客套,当不得真的。

既然你为她的文笔读完了长长的 76 集,我可以说你基本上算是文学评论家或者文学鉴赏家的读法了,再不济也得算个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读法,因为你的注意力已经从故事转移到文笔功底上去了。

我个人的感觉,文学评论家、鉴赏家、或者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这也是我从文学专业转走的原因,因为不论你爱看不爱看的东西,你都得看,看了还得写评论,最后的结果就是弄得你什么也不想看了。激烈如艾米的,就看出“暴力倾向”来了 --- 恨不把那些写书的、写评的、以及规定她写书评的人全都暴打一顿。

文学这种东西,有点象果子,越是禁果越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小时候不能看的“色情书籍”,我们男生饭不吃觉不睡也会去看;带到学校去的课外书籍,越是上课不能看越想看。真正摆到你桌子上,让你看完后写评论的书,哪怕是文学名著,也是打死都不想看了。

如果你看 << 三人行 >> 是为了写评论,我对你深表同情,个中滋味,只有受过此类痛苦的人方能明白。好在你是自由读者,没人逼着你写评论,你写了,只能说是你自己爱写,那就是一种享受了。如果艾米的“大名鼎鼎”能帮你的评论也鼎鼎大名一下,应该算是一种补偿了吧?

你说“老规矩,文人“叫骂”之前,还是要赞上一两句的”。就这一句,就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代文人最怕的可能是入错了博克,评错了文章,把精力花在了不值得花的地方。

不知道“文人”是个什么定义,但至少包括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从你的“叫骂”来看,你更多的是个文学评论家,而不是作家,因为作家的精力多半是用在“作”上而不是用在“叫骂”上的。

如果这个界定不错,那我就还得说声“服了你了”。你说你一个文人,何必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花在看 ( 而且评 ) 一个连艾米本人都一再声明不是文学作品的东西上呢?更何况你的朋友已经再三告诫过你,艾米的大忌就是别人把她码的字当文学作品来读。你明知道 << 三人行 >> 不是文学作品,你还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完还要做文学式评论,我除了说“服了你了”,真想不出别的惊叹词。

对你的评论,我就不想说什么了,因为你所作的都是所谓文学评论,重点都在写作手法上。这种文章我一般是避之不及的,通常的感觉是:“难道这人没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干了吗?怎么不转个专业,也好多活几年?”如果这人是业余评论家,我的感慨是:“有这功夫,还不如抱孩子到外面转一圈。”

即便对我的导师兼岳父,我看到他不得不写文学评论的时候,我也是极为悲天悯人地想:“可怜我的岳父,年轻时入错了行,现在改也来不及了。不如提前退休,早点到美国来抱孙子。”

所以你的这个帖子,我基本是没兴趣看的,更不用说回了。只是因为跟艾米有关,我才硬着头皮看一下,且挥动我的秃笔回几句,只希望艾米同学能从中看到我的一片爱心。

<< 三人行 >> 中安洁说,如果 DR.CANG 是因为听了我的一句话就开始吸毒的,那可能算得上对我有兴趣了。

我说:吸毒算什么?吸毒至少还能从中体验片刻的极乐飞升。我这才算对艾米有兴趣,因为我逼着自己看的,是我最不爱看的文学评论,而且我不能从中体会片刻的极乐或者飞升。各位有目共睹,千万在艾米面前为我说些好话。

扯远了,大力扯回。

你的评论给我的总的印象就是: << 三人行 >> 详略不当,罗嗦冗长,中心不突出,人物众多,煽情不到位,读后不会有太多收获,感觉上当。 ( 如果我的总结有错漏,请补充指正 )

经常有人批评艾米只爱听表扬话,不能听反面意见,不知道这个“不能听”是个什么定义,大概是说她不接受这类意见,没有“有则改之”,有时甚至回敬一句“不爱看就别看了吧”。

但她已经说了,她不是作家,写的东西不是文学作品,她只是写她经历过的或者听到的生活故事。她也没有发表的欲望,她把她写的故事放在网上,只是因为有人爱看。如果你觉得故事不好看,你就不看;如果你觉得太罗嗦,你就跳过。

我觉得这很公平合理,她写了,贴在那里,没问你要稿费,也没有强拉你来看,你自己要看,那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你看完了,说几句感谢或者表扬的话,说明你是个知傻,是一路人,也说明你很礼貌,很热心,值得交往,欢迎再来。如果你不喜欢,屁股一拍,走人,打死不再来了。多么干脆,多么豪爽,自己开心,别人也开心。

艾米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如果你以为她听人说了她文笔功底不错,赞了她几个“好文”,就沾沾自喜,把人家的表扬拿回家去煲汤喝,大补一番,或者裱糊了挂在墙上,日看夜看,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你就太高估自己了。

艾米的个性决定了她基本上是不受制于读者的评论的,更不受制于评论家的评论。对评论家或者编辑的评论,她是厌而远之,所以她坚决不把她写的东西拿去出版。对读者的评论 ,她更看重说话人的动机和为人。也就是说,她不会因为你说了她“文笔功底不错”就觉得自己文笔功底不错,也不会因为你说了“罗嗦冗长”就觉得她写的故事罗嗦冗长。她不会因为大家都说她写的故事值得出版就拿去出版,也不会因为有人说她写的东西令人失望就不再写了。

读者到艾园来,不光是来看贴看跟贴的,也是来寻找同类,结交朋友的。贴子说的是谁,说的是什么,只是一方面,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读贴子和跟贴的时候,也在慢慢对这个发贴人构成一个印象,不可避免地会揣摩发贴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人处事是怎样的,写某个贴子的用意是什么,值不值得交个朋友,如果是我,我会不会这样说,等等。

所以我就想,你写这个贴子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为了使艾米提高写作能力,那她已经说过了,她就是这个写法,她没想当作家,所以她没时间也没动力去提高。你的贴子除了“文笔功底”,对 << 三人行 >> 基本是全盘否定,但又没举什么实例,所以对提高她也没什么用处。

如果你是因为读了 << 三人行 >> 这么糟糕的东西在抱怨,那我很抱歉,能吐你就把读进去的东西吐了吧。

如果你是要在一片问好关心声中泼瓢冷水,点醒艾米,让她别太得意,那就算是白费了,因为现在让她得意的只有她的儿子。

如果你是要唤醒那些铁杆粉丝,让她们认清艾米写的东西有多么不堪一读,那就有点把自己当“救世主”了,好像别人都没头脑,眼睛都是瞎的,唯有你高人一筹,看得出问题。

如果你读读跟贴,就会知道艾园的读者当中,藏着的龙,卧着的虎遍地都是。谁写上几段不是让人佩服之极?人家没写,只是因为没时间,或者没找到合适的故事,什么时候时机成熟,动起笔来,绝对不逊色于谁。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大智若愚”,看看艾园的读者就知道了。大家都知道艾米写东西,只是为了她的知傻。大家看东西,也是为了消磨时光再加上交友。一个故事写完了,大家都出来恭贺一番,问候一番,这就像朋友生了孩子,大家都去吃满月宴一样,看到孩子,谁个不赞一句:“好漂亮 ! ”“好 CUTE! ”。那不是因为人人都看不出那孩子鼻子有点榻,眼睛有点小,而是表达深切的关心和良好的愿望。

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跑出来说些“作为电影明星,这孩子的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高”之类的话,可说是大煞风景。但是如果主人家表示了不高兴,这人肯定大喊冤枉:“我这是为你好啊 ! ”

人家父母有说自己的孩子是电影明星,或者将来要做电影明星了么?

估计在现实生活中,这位 LYDIADAI 同学是不会这么不识时务的,所以大概只是尽情享受一下网络自由吧。

最后一种可能:你是想警告后来的读者,免得他们糊里糊涂撞进来看了 << 三人行 >> ,上当受骗,大失所望。所以我把你的大作移到“水面”上去了,以便让更多读者在走进 << 三人行 >> 之前就看到你的文章。

我随便加了个题目,如果你觉得题不对文,请提供一个新题目。


附: LydiaDai原贴

再多FANS打也要说的话--评艾米的《三人行》

首先声明,我和艾米不熟,只拜读过她的一部作品《三人行》;不过,我却和她的一个铁杆FANS很熟,这也是为什么我能有幸来到文学城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艾米。

既然对人不熟,对文也只读了一篇,关于这篇评说,真的只能是以文论文,偏颇狭隘之处,再所难免了。

老规矩,文人“叫骂”之前,还是要赞上一两句的。能让我这个非FANS在盛夏天儿,一口气读完她的76回书,艾米的文笔功底还是可见一斑的。文字相当流畅,每一回都很适当地留下悬念或伏笔,让人读得顺畅,仿佛坐在顺流而下的小舟上,虽然江边风景寥寥,抵岸后又大失所望,但回首这一路行程,还不至于让人痛心疾首地要跳江寻死。再加上之后又被铁杆FANS强行灌输了一堆艾米的种种之好,以及她的“笔录”式,“真人真事”的作品特色,虽然有点“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说”的郁闷,但扪心自问,也真是怪不得艾米什么。

书归正转,再好的笔手也有败笔之作,不管挨多少“板儿砖”,我还是不得不说,《三人行》真的不算是什么上乘作品,除去铁杆FANS不说,如果你属于以下类型读者,此作必让你大失所望:


1) 把《三人行》当文学作品来读。这可是犯了读艾米作品的大忌!(--据某铁杆FANS所说)。

这篇《三人行》实际是艾米转述一个朋友的故事,又是一贴一贴间断着完成的,所以从整体角度讲,76回书中冗长而偏离中心之处不乏少数,我想要是好好斟酌,真当个文学作品处理,估计1/3篇幅可以节省下来。艾米的笔法流畅细腻,初涉未深的读者会不知不觉就自以为在读小说(我就是其中一个),可是读到后来,发现被不重要而大肆渲染的细节连累以至于到了最中心最煽情之处也毫无感觉之时,才惊觉上当,可惜为时以晚。

2) 把《三人行》当爱情故事读。按艾米后记里说的,她这个《三人行》里的人物都基本是三人三人一起的,而且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究竟哪三人行,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爱情故事里,很多都脱不了“三角”的构思格局,而且似乎有吃醋,有猜测,有误会,有彷徨的爱情才更精彩。也许在这一点上,艾米的这个动态《三人行》可以满足一些“爱情”读者的口味(我自己也算一份),但是,一个故事三角多了,而且似乎需要渲染的人物多了,而作者又不注意对笔墨轻重的斟酌,最后只能导致一些人物变化的很突兀,或者让人感觉很不饱满,又或者让人感觉有很浓重的“操纵感”,好象是“导演让你死,你就要死,导演让你活你就要活”,这些负面感觉很破坏“爱情”读者的味觉,就好象夏天买了个大西瓜,一咬发现是个“沙瓤儿”的,很不解渴。

3) 把 〈〈三人行〉〉当真人真事读。这个故事的真实与否,不得考证,也许有真,有虚构吧。但是如果你是属于那种想在博客文学里读读身边真人真事,寻找共鸣和感动的那类读者,我劝你也是要三思而后读。因为这里的故事,和人物,虽然他们的痛苦与徘徊,很具有真实性,再加上艾米的细腻心理活动描写,使人有“感同身受”之错觉,但是,由于太过“先入为主”的思想作祟,“好人就是好,怎么做都是好,都是合理”,使得故事很没有跌宕起伏感,唯一几个小波澜,也是“人工制造”似的,所以读后,不会给人带来太多收获。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辛辛苦苦写了这些,只为了自娱自乐,艾米莫怪,FANS莫打,天下太平矣。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