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只一枚火箭就打掉了奥巴马的希望

(2009-04-08 07:50:18) 下一个



只一枚火箭就打掉了奥巴马的希望




迈克尔·托马斯基(Michael Tomasky) 于华盛顿

《卫报》, 2009年3月6日 星期一


海瑞两千 译



总有一天,历史会把这当作天大的讽刺记录下来——但愿这不是悲剧,而只是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就在巴拉克·奥巴马向布拉格仰慕他的人群概述他的后核世界之梦的当天,北韩发射了一枚火箭,总有一天它会被赋予发射核弹头的能力,远及3700英里。这意味着须认真对待的基本事实:它可以打击阿拉斯加。

毗邻问题是值得殚精竭虑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是,这是一个严峻考验着治国能力的古老难题,古往今来,学者、笔夫对此一直都争辩不休。历史是由那些伟大的、突破现有模式的领导者创造的、或改变——或好或坏——的吗?抑或,更像是一次各种更大的社会势力聚会的结果?

我们不必讨论卡莱尔(英国作家,1795-1881——译者)和斯宾塞(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1820-1903——译者),关于他们俩,你们在学校里肯定比我学的多得多,我们还是忠贞于当代的问题吧。在卡莱尔之后,许多人都愿意相信:奥巴马可以在今后的四年内戏剧性地改变世界。自一个美国总统获得如此赞赏起,赞赏已经阅历了好长一段时间了。而且一个受到如此赞赏的总统直接接任了一个被如此痛斥的总统的情况,以前却从未发生过。因此,这样一种想法已深深植根于美国,甚至在别的一些地方也有相当程度的呈现,这一想法就是:世界其余地区应以感激之情善待奥巴马而不是布什,他们至少应该坐下来究一下原因。

然而,当北韩的这段插曲一曝光,就并非所有的人都是那么理性的了。对平壤的男人们来说,奥巴马不过是又一个帝国主义的下流胚。事实上,如果他们是称职的辩论高手,那么出于奥巴马赋予了帝国主义一副友善的面孔这一恰如其分的理由,他们就一定会认为奥巴马比之布什要危险得多。像任何一个国家一样,北韩也有国家利益,在几十年(畏惧统一)抑或几百年(畏惧中国)的历史中,励精图治才有了今天。然而,事实是,它是一个奉行有计划谋杀的秘密警察国家,这只会使问题更加恶化。说到底,北韩就是要做他们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显然他们从未读过什么卡莱尔,因此,他们根本不会在乎谁当美国总统。

伊朗人不会,也许叙利亚人也不会。奥巴马想要他们两边都做些事情——前者要放弃自己的核抱负,并且向更加开放的社会转变;后者要与以色列人签署某些条款,并在真主党和黎巴嫩人的问题上实现永久性和解。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醒悟,并对他们自己说:啊!天哪!奥巴马这厮是几乎全部历史中最受大众欢迎的总统,我们最好照他说的去做吗?不可能!

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不会。利库德集团和哈马市人也不会。就是在上周,我们发现:即使是在最亲密的朋友中间, 崇敬也是有其限度的。在阿富汗问题上,欧洲不再于军事上伸出太多的援手。这并非是因为奥巴马不善纵横捭阖。而是因为他们彼此相互理解,各国有各国的利益,他们要采取行动保护这些利益(因为各民主社会都有公共舆论,舆论强烈反对这些横越欧洲的援手)。历史绝不是由某一单个领袖,甚至不是由像奥巴马这样的受大众欢迎的、具有象征性说服力的领袖,所能轻易改变的。

在他滞留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期间,奥巴马即将完成显然不得不被称之为成功的首次世界之旅。在这儿——美国,这次远征,除了27%左右不满他把美国带向通往社会主义之路的人们之外,似乎已经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欢迎。他和俄罗斯的德米特利·梅德韦杰夫一起打开了一道也许在将来某一天是非常重要的大门,梅德韦杰夫称他为“我的新同志”(这会使那被边缘化的27%感到幸福!)。在国外,奥巴马和他的夫人所受到的款待,的确一直令我们这另外的73%感到满意。

看到又一次有了一位几乎为全世界所尊敬、赞赏、甚至爱戴的领袖,大多数美国人 都是欢欣鼓舞的。然而,抛开这些表面的图景,此次出行的真实启示在于:没有富于魔法的魔粉。所能有的,只是现实中脚踏实地的长期艰苦工作和外交努力。如果北韩肯从根本上放弃其核抱负,届时,美国和其他六方会谈成员国就会拿出一个令所有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只有在美国作为居间人安排出一个兼顾双方利益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印度和巴基斯坦也会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达成协议。等等、等等、等等。这需要时间,而且要在远离电视摄像机的情形下进行。

同时,奥巴马受大众欢迎这一点,至少可以使他比曾经的布什有更多的权力,启动这些进程。美国政界有句老话:只要你有能力把他们带进舞厅,你就有能力让他们跳舞。奥巴马可以用他的执着坚持,使巴基斯坦和印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朗、叙利亚,甚至可以是北韩,统统进入舞厅。然而,让他们跳舞将需要几年的努力。



8226; 迈克尔·托马斯基是《卫报》驻美国的编辑.在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michaeltomasky可浏览它的博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