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刘小东、喻红:目击成长

(2009-06-14 20:08:24) 下一个
刘小东、喻红:目击成长
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19:01:54
    在90年代初,王小帅有一部电影《冬春的日子》。黑白胶片上流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年轻的画家,毕业后留校任教。生活很拮据,也看不到未来。后来,女人选择了出国,而男人最终进了精神病院。这部影片在1999年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的一百部佳片之一,也是惟一入选的中国影片。电影的主角是王小帅原先在美院附中的同学:画家刘小东、喻红夫妇。时间过去十年,当初的这一茬被称为“新生代”的年轻人,已过而立之年,成为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以自己的画笔,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化——狂热、阵痛、平静,还有那些梦想。
  刘小东:我不是一个武断的人
  一间狭小的画室?刘小东持着一把油画刀冲着画面?喻红在后面挂着温和的笑容——这是肖全在1993年初给他们拍摄的照片?差不多10年过去?时间并没有在他们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这中间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社会认可后“忽然中产”。对于这样的变化?在创作的心态上会有什么反映呢?
  “我以前也这么犹豫过?问过自己是否艺术都产生于贫困?或者只有压抑和贫困才能产生艺术?后来我觉得不应该这么简单地考虑这个问题。不要太在意生活的改变。其实艺术不是那么严重的一件事情?还是一些很随机的看法?也许过几年就把自己推翻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刘小东这样说,“只是喜欢画画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激情可能转化了一些?年轻时比较外露?比较压抑?不满?需要一点爆发?很有怨气与愤怒。”
  今天?刘小东和喻红已经成为中国新写实主义最为成功的代表人物?他们作品的价位一直很好?那么?在创作中有没有刻意地迎合一些东西呢?
  “这就像谈恋爱?你特别喜欢特别在意一个女孩子时?你可能会很刻意地去迎合她?反而得不到。所以?一个画家?他想要刻意地大众化的时候?大众不见得喜欢。你还是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且坚持。你喜欢怎么去做?这才是最重要的。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真实?它有很多超越真实之上的东西?一个创作者太真实的东西可能只对你自己有效。你必须用一种策略?很重要。”
  这么多年过去?从一种前卫的姿态?到日益成为稳健的主流?在创作上还有哪些新的兴奋点呢?“我只要画?就会有兴奋点。不能停。我的创作状态一直维持得比较均匀。年轻时期的愤怒感消失了?这和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对艺术的看法。”
  “整个国家已经商业化了?艺术只有靠商业的手段来推广?只能去适应它。商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维持你的兴趣?它提供了一种保障。年龄大了?你会无法容忍继续那种状态?因为周围的人会给你影响?会严重到让你怀疑自己的兴趣?这种对自己兴趣的怀疑其实就是一种改变?比商业化更可怕。看着有些有才华的人妥协是挺可惜的。”在10年以前?那个拿着油画刀指向镜头目光锐利的年轻人会这样想吗?
  刘小东和喻红毕业后就留校?一边从事创作?一边从事教学。“我现在比起以前?在教学上更为谨慎。纯艺术的东西里面有太多的人云亦云?你不可能也没有一个方法给他们一个惟一的目标?我更在意的是给他们更多的思维方式。纯艺术不像商业艺术?比如建筑设计?哪个房子漂亮盖出来就会看到?它没有可比性?所以教学的时候就尽量广泛地渗透一些东西给他们?他们根据自己的取向、阅历来选择。”刘小东说“我不是一个武断的人。”
  喻红:目击成长
  喻红近期的作品是一组叫《目击成长》的系列油画。从自己的孩童时代起直至青春期?上学?恋爱?结婚?怀孕?小孩成长……的过程?以一年截取一幅的方式?像纪念照一样?它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类似于纪念照形式的作品背后?洞悉了时代的每一次微弱抑或激烈的变化。
  “《目击成长》系列大概是我从1999年开始的?当时就想做成一个系列?这对我个人有着特别的意义。自从我有了孩子以后?我观察到她一天天地成长?从一张白纸?天真无邪的状态?最终变为一个社会人?这过程其实是非常残酷的。这中间她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一切都会发生作用?我觉得人的成长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所以我就想把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以及我孩子的成长过程放在一起?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喻红在90年代初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她的作品大部分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程式风格化。在90年代初北京的“新生代”展览上?她和她的丈夫刘小东的作品被人们冠以新写实主义。而在1993年?她的作品参加了柏林世界文化宫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展”?相对于早期的作品?她的绘画语言更为内敛?形式上的东西少了很多?题材也更贴近自身。
  在喻红后期的作品里?几乎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孩子。每一代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话题又回到那部《冬春的日子》?和很多独立电影的命运一样?它辗转在那些拷贝的录像带里?极小范围地传播着?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它只是一个名字。
  “那时候刚毕业没多久?生活真的挺惨?电影记录的就是我们那个时期的生活。《冬春的日子》基本上是我们的真实情况?只不过结局不同。是在刘小东附中的画室里拍的?拍的时候生活已经好转?所以?演这部片子的时候?是蛮不情愿地回到以前的生活。那部片子是中国电影史上挺重要的一部片子。艺术其实是一件很个人的事?而电影是一种工业。艺术从来都是离大众比较远的东西。影视、媒体影响大众的力量比较大?但相对的,它们受到公众制约的成分也大。”
  “我们的经历特别简单?就是上学、画画、教书?一直挺顺。这也是我们一直能够在艺术上坚持下来的原因。否则?在中间的很多阶段?我们都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十年间各种美术思潮此起彼伏?当初非主流的?如今已经被社会认可?但是这对于画家来讲并不是特别重要?对画家来讲一定要有创作的原动力?问题是有很多人并没有原创的动力。”
  在80年代中经历成长的那一批人身上多多少少都维持了一些理想主义的东西?喻红在《目击成长》系列里?就有很多幅关于80年代的。刘小东说:“80年代的人比较‘卖真’?现在这一代人‘卖傻’?他们更聪明。”
  而今的年轻一代更沉迷于数码时代的多媒体艺术?有人说架上绘画将越来越没落。喻红看得很坦然:“客观上讲?现在还想一门心思画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外界的诱惑太大?这是一个比较浮躁的时代?但是他们对于当下发生的东西异乎寻常地关注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如果说架上绘画要没落了?那一定是有原因的?凡是发生的事都有它的合理性。年轻一代找到可以更容易表达他们的方式?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
  刘小东简历:1963年出生于辽宁金城镇1995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主要展览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90年“刘小东画展”(北京)1992年“艺术-今天-中国”(美国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后89中国前卫艺术展”1993年“红星照耀中国艺术展”(美国纽约)1994年“刘小东、俞红近作展”(美国纽约)1997年“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1999年“1999年中国艺术展”(美国旧金山2000年“世纪中国油画展”(北京)“刘小东1999-2000回顾展”(北京、旧金山)
  喻红简历:196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988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个人展览1990年“喻红画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画廊)2002年“目击成长”

来源:www.artxun.co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