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傅抱石与毛泽东诗意画 张蔚星

(2009-09-06 11:59:17) 下一个

傅抱石与毛泽东诗意画


□ 张蔚星 《艺术市场》 2003年第12期

 
最近在2003中贸圣佳的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的一套《毛泽东诗意册》以1800万元的高价拍出,加上佣金已近二千万元,是近五年来中国画的最高价。从20世纪八十年代的《九张机》册页到九十年代的《丽人行》手卷,再到今天的《毛泽东诗意册》,傅抱石的画一再创造着中国画价格的新高,成为中国画市场的龙头股。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总是和他的艺术价值紧密相连。如果我们全面地了解一下他的绘画成就,可能就会理解傅抱石的画作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出新的价格记录。

 
在建国之后,有很多画家都将自己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毛泽东诗意画的创作之中。如潘天寿、石鲁等。而其中成就最高者,我以为当首推傅抱石。他从五十年代初到去世之前,所创作的毛泽东诗意图不下三百余件。单以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傅先生的三百余件作品中,毛泽东的诗意图就占了很大的比例。为什么在众多的画家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作品中,傅抱石的作品能独占鏊头。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毛泽东的诗词大气磅礴,于唐诗中近似李白,宋词中近于苏轼。而傅抱石的画风恰好与之相吻合。所以,在表现毛泽东诗词的意境上面傅先生总是从大处着眼,抓住毛泽东诗词内容的根本。往往尺幅小品也有气通万里之势。而其他一些画家本人的精神气质和毛诗中的精神境界相差较大,勉强为之总有隔膜的感觉;二是从五十年代起傅抱石多次出外写生,特别是六十年代在率领江苏省国画院进行二万三千里的写生。毛诗中所表现的很多实景他大多进行过写生和考察,有自己的直观感受,同关在画室中单凭诗意去揣摩创作的画家相比,在表达意境与品位上有很大的区别。傅抱石为他自己所创作的毛泽东诗意图刻了一方“不及万一”的闲章,谦逊的表达了他对毛泽东的尊敬,和自己作品无法完美体现毛诗中的意境而自觉不安之感。但事实上毛诗的意境在傅先生的笔下,已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矣!毛泽东的诗词是政治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而傅抱石的画又是这两中结合后的另一种展现。独特的艺术性加上鲜明的政治性,最终达到的是超越时空的永恒性。而这正是傅抱石创作的毛泽东诗意画的价值所在。 




结合南京博物院所收藏的傅抱石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具体分析一下他在描绘毛诗词意的作品上有什么自家的特色。《江山如此多娇》设色纸本,横批,高30.2厘米、横65.9厘米。画于1959年。这件作品是大家极为熟悉的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那件同题巨制的小稿。虽然是小稿,但其笔墨意境和巨制并无两样,小中见大。此图根据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词意而作。画面上将中国的四季风物集于一体,近景是耸立的高山,远景是皑皑的白雪,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将四季的景物汇集在一个画面,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手法,但如此巨大的作品则是前所未见的。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早年很少画大画,直到中年之后才放笔创作。有的美术评论家认为这件小稿比人民大会堂的那张巨制更加精彩。我认为的确如此!傅先生的画风和关山月先生有很大的不同。大画中二人的风格反映都不很充分,特别是傅先生的水墨淋漓这点未能完全表达出来。后来,傅先生曾经要求重新创作一张,周恩来总理以其身体不佳为由婉言谢绝了。可见他自己并不满意这张作品的。到了60年代初期,傅抱石的绘画已达到如火纯青的境界。特别是在表现毛泽东诗意上经过十年的探索,已驾轻就熟了。我以为五件毛主席诗意册应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批册页的创作时间是在1960年至1964年之间。虽然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创作的。但其尺幅的大小基本相同,最高为33厘米宽为49。5厘米。为了评述的方便我分为之一至五。一是表现毛泽东《题庐山仙人洞照》诗意图。毛泽东的诗词以大气磅礴而著称,而傅先生的画最为突出的也是这点。南朝梁谢郝论画“六法”首先强调的便是“气韵生动”,看这件小品,我们依就能够感到气韵的流畅。二是表现的是毛泽东词意《浪淘沙·北戴河》,画作主要体现了一个急字。毛泽东的原作中有“大雨落幽燕,白浪淘天”之句。画面上大雨铺天盖地般的朝着小礁石袭来,浪如白沫般翻滚。傅先生再次通过件作品充分表现了他画雨景的特长。之三是描绘《登庐山》诗意。庐山立于长江之边,是江西的名胜。之四《冬云》诗意,画面是延安窑洞前面积雪甚深的情景。之五《咏梅》是毛泽东在读了宋代诗人陆游的词后反其意为之的,画面之上一株红梅迎着风雪开放。此画是傅先生为数不多的以花卉为主的作品。 

 

小的册页毕竟不能全面的反映出他的造诣。而大的作品就不同了。创作于1960年的《龙盘虎踞》设色纸本,高60厘米,宽87厘米。此画是根据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作的。此画的近景是钟山,远景是玄武湖。为了表现山河的气象一新,傅先生采用青绿法,然后再罩然上红色,表现在旭日东升的时侯南京的新气象。作品中的皴法前无古人,作者充分利用了散锋用笔的方法,将钟山草石结合的地理特点表现了出来,和真实的钟山非常相似。笔墨与自然的造化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井冈山》设色纸本,高117厘米,宽87厘米。创作于1964年1月。此画取《西江月·井冈山》的词意。画面的构图奇特稀见,一座高山拔地而起,下面是如荆棘一样的矮灌木群,和山体联系紧密无间。他用连绵不断的群峰来体现主峰的高大巍峨,在挥笔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速度。与他同时期的作品相比,用笔的速度要慢得多,力度也要大得多。故而造成了沉郁的效果,有一种悲壮的美。在作品完成之后,他特地施以清水破浓墨,使得画面不是一味的苍老而是苍中有润,生意盎然。此画是傅抱石表现毛泽东诗意画的极品。《苍山如海》设色纸本,高113.5厘米、横67.2厘米。1964年10月作。此画表现的是毛泽东词意《忆秦娥·楼山关》。画面的主景是雄伟的娄山关,傅先生用焦墨画出山的顶部再顺势皴擦出下部,实中见虚。观众的视线集中在山顶,一队红军高举着红旗自山顶而过,有种压倒群山奋勇向前的感觉。我认为傅抱石的毛泽东诗词意画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中国画的发展塑造了新的美学典范。

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画的由来

傅抱石先生是一位极有历史感的画家。他在六十岁的时侯,就开始筹备其个人绘画生涯的回顾展。据当时担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的吴俊发先生回忆,傅抱石先生曾经请他到家里面看为这个画展所准备的作品。其中有傅先生21岁时创作的山水四条屏,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没有想到傅先生居然将早年的作品保存得这样完好。但由于在上海的工作过于疲劳,傅先生回到南京之后突然去世,筹备中的画展自然是没有办成。在他去世不久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傅抱石先生的家成了抄家的重点对象,多次被造反派抄家。傅先生是美术史论大家,家中藏有很多非常珍贵的画册和书籍,有的书还是从日本带回国的。据知情者回忆,他家里面被抄出来的书,堆满了他的院中高度有一米。造反派们竟然在这些书上浇上水,让这些珍贵的图书玉石俱毁。傅先生的夫人罗时慧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她生怕凝结着傅抱石一生心血的绝世精品被白白毁掉。便将傅先生的三百余件绝品运往江苏省国画院的所在地,原国民党总统府保存。由傅先生的学生喻继高先生,将这些画以及他生前使用过的笔墨纸砚台及上好的宣纸,保存在画院的一间房屋里面,为了安全他还用砖头水泥把房间的门封死。可没过多久,房屋还是被人敲开了。有人居然用里面上好的旧宣纸写大字报。喻继高先生感到画保存在此太不安全了。他将傅抱石先生所有的画的天地杆剪掉,放进大皮箱中。但这个皮箱放到哪里成了大问题。最后喻先生根据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这条规律,将存有傅抱石画的箱子放到自己的办公室中。办公室里面人来人往情况复杂,也不是最好的存放地。最后这批作品被存放在南京博物院,文革期间博物院是有军队保护的国家重点单位,绝对的安全。十年“文革”结束,这批历经劫难的画无一损失,真是万幸。如果这批作品落在造反派的手中或被毁掉,那真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为,这批画全面的囊括了傅抱石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其中有前面提到的他21岁时画的山水四条屏,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傅先生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还有在四川重庆金刚坡期间画的《潇潇暮雨》、《山鬼》、《怀素书蕉》等曾经轰动了中国画坛的作品。建国后的作品则有东欧写生画,《江山如此多娇》小稿、《韶山》手卷、《二湘图》、《毛泽东诗意图》等画作,甚至还有外面很少见到的花卉作品。在“文革”结束之后,傅抱石先生的夫人罗时慧女士只从博物院取回几十件作品以作纪念,而将三百多件傅抱石作品捐献给国家,现在完好的保存在南京博物院,为后人研究傅抱石的绘画提供完备的资料。更令人感动的是,罗先生还将国家奖励给她捐画奖金捐献给了傅抱石的家乡。其高风亮节足以让人敬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