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杂谈 “吃”

(2005-03-11 11:01:37) 下一个

  在深圳几乎可以吃到各种派系的菜式,这可能与深圳人来自四面八方有关系。最常见的是川菜和湘菜、东北菜,其它的如杭州菜、江西瓦罐汤、贵州菜、西安菜、湖北菜、徽菜等。除了怕上火以外,川菜和湘菜,我几乎天天吃而不厌,而东北菜就不行,偶尔吃一次感觉新鲜,总的来说,东北菜做得比较“粗糙”。

  深圳地处广东,粤菜占主要地位。象我从四川来,嗜麻辣,现在也极喜欢吃粤菜。粤菜讲究自然、清淡,做海鲜和青菜等都用简单的蒸、煮烹饪法来处理,佐以生抽(浓度淡的酱油)食之,相当不错。粤菜的烧卤制品也别具特色,象烧鹅用酸梅酱蘸着吃,香、酸、甜,让人流口水。客家菜、潮州菜等地方菜也有不少可选的地方,客家盐炬鸡色泽金黄,潮州蒸海鱼佐以黄豆酱,都是美味。

  广东人讲究汤补,用药材或者菜干加鱼或者肉、骨头炖几个小时,只喝汤而弃汤底,经常喝的如生鱼煲鸡骨草、霸王花煲猪骨,名目众多,但如菜干猪肺汤,我就喝不下去。 深圳近香港,港式茶餐厅卖的快餐饭、糖水,做工都较为精致,但价格也接近香港,仿佛独为来圳的港人准备。还能吃到中西结合澳门的葡国菜,海上皇集团经营的“奥葡街”就出售好吃的葡国菜式。在深圳,日韩式菜馆也不少。我更喜欢韩国菜,味道合口,价格也合理。说起来,心理上还是有抗日情绪的。在深圳南园路上有一条韩国街,林立着不少韩国商店和韩式料理、烧烤店。最爱吃韩国辣白菜和烤肉啦。

  在深圳住了几年,觉得深圳的吃文化独具海纳百川的特色,且深圳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饮食行业具备良好意识服务。北京、上海的饭馆,不敢恭维,吃饱容易吃爽难。如果讲公平些,存在不够熟悉找不到好吃的地儿的因素,但无法否认服务意识比深圳差太多。特别是上海,服务态度不好不说,饭馆里就餐的人还特别少,吃起来一点气氛都没有,价格还贵。去北京上海好几次,就没有吃到过印象深刻让人留念的菜式,只知道北京的漱羊肉比深圳好,上海的大阐蟹比深圳好。不过,对北京的饭馆的印象是份量都大,有次在海淀区找了个饭馆,两个人入座点菜,才点了两个,服务员就说,“够了,不够再要吧”。说完就拿上菜单走了,我们一愣,等菜上来再愣,真是多,结果两个菜也没有吃完。感觉首都真是好。

  去杭州游西湖,倒是对风景与菜肴都印象极好。不少人都说杭州名菜西湖醋鱼极难吃,所以吓到我们没有敢点,在西湖旁的一个饭馆点了“抱盐小黄鱼”,这个“抱”字极有意思,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没有抱太大奢望。端上来一看,做法极简单,就是两条小黄鱼加葱姜整条蒸。一尝,结果肉极鲜嫩,超级好吃。原来用盐腌了再蒸,叫“抱盐”。后来回家自己做了一次,肉质也鲜嫩,只是不似第一次吃那样“惊艳”。第二天,没有象第一天那样下雨,就到灵隐寺去,正好遇到一个烧香拜佛的大日子,在上山的车上,人多到要把自己吊起来了。因为前一天在乘船游西湖时,船夫介绍说农家菜好吃。在回程路上,便让出租车司机带我们去山中吃农家菜。远望着西湖湖水,在写着“农家菜”招牌的农家院子里,点了“小青椒炒豆腐干”、“清蒸农家鸡”、“蒸鲻鱼”-据说是钱塘江才有的,还有一个小炒茄子。结果四个菜都极好吃,除了鲻鱼外,其它都是家常菜式,简单做来却非常好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西湖水好风景好,“酒不醉人人自醉”。

  国庆回成都一次,可惜没有吃到理想中的美食,可能是由于朋友请客,在场面漂亮的大饭店忙于叙旧,吃到了好吃的菜也忘记了惊叹。但在印象上,成都的美食城地位仍是难以动摇,不管怎么说,在成都随便找个小巷子里的小饭馆都能吃到美味,而且便宜到深圳没得比。在成都下飞机后,饿了,我们两个人随便找了一个小饭馆,点了一个“酸菜炖鸭血”、“水煮肉片”、“凉拌侧耳根”,个个菜都是正宗又好吃,一连吃下去两碗饭,加酒水才花了28元钱!说到“凉拌侧耳根”,就是“凉拌鱼腥草” ,鱼腥草可以入药,清热解毒,但是吃不习惯的人觉得有鱼腥味。在西南地区,喜欢把新鲜鱼腥草的根和嫩叶凉拌着吃。在深圳的四川饭馆和贵州饭馆里,也供应这个菜,不过广东人是大都吃不习惯的,我常常跟广东朋友去吃饭,他们一吃就吐不迭。呵呵。广东人也吃鱼腥草,只是他们是把鱼腥草的根晒干了煲汤。

  深圳少有武汉餐馆,吃过的唯一一家就是“黄鹤楼”,名气很响。但去了后,很失望,除了武汉名小吃“豆皮”和“热干面”觉得新鲜外,其它菜式太一般,以后再没有去过。但是,它并不代表武汉菜的水平。2004年11月,到庐山玩,在武汉住了两天,吃到了让我一直怀念至今的“红烧武昌鱼”。这家叫“楚江天”的饭馆,每天只做40份“红烧武昌鱼”,要提前一天电话预订。忍了一晚的口水,这鱼上来,果然是名不虚传,鱼形尚好,肉骨已软,汤汁入味。做法应该是先煎后烧再蒸。记得最后,把汤都用来拌饭吃完了。在出名的武汉吉庆街,也吃到过一个好菜。开始以为是干辣椒丝炸薯条,快吃完了,说了句这土豆炸得不错,旁边人都笑了,说是炸藕丝。炸成那样,得藕好,不然连藕都切不成丝状。吉庆街上有不少人唱歌卖艺,不谈艺术性,也能让人开开心心。吉庆街因为池莉的同名小说而出名,鸭脖子也因此而出名。鸭脖子好吃,而且耐吃,怎么吃都想再吃。武汉的鸭脖子做得满地开花,在深圳一条街上都有好几个小店在卖鸭脖子,听说有专门的批发商店。

  在中国吃惯了好吃的,来到瑞典,会觉得少了不少吃喝的乐趣。这与吃文化没有关系,是因为原来喜爱的东西没有随你一起搬来。就象刚到深圳时,吃不到泡辣椒觉得不爽一样,但后来也会发现深圳还有更多好吃的东西。在到达瑞典第二天,我就找到一样好吃的,一种加核桃和果酱的烤面点,作早餐吃的,松软可口。合人民币7元多一个,见我爱吃,FENG一连买了10天让我吃个够。不过,还是没有吃够,因为真的好吃。

  为了让我见识一下真正的西餐,到瑞典后一周,FENG请我去附近最好的一家餐馆吃饭。这家餐馆叫Restaurant FARS HATT,意思是“爸爸的帽子餐馆”,有点奇怪的名字。停车时,看到外面泊的车很少,一般情况,瑞典人也不轻易到外面吃饭,要么就随便吃个快餐。可能与瑞典人工太贵有关吧,在外面吃一餐饭要花掉几天的饭钱了。进了餐馆,里面真是不小,刚才过完圣诞,装饰都还好,气氛真好。里面只有两桌人。一桌是4个小伙子。另一桌是两个老年夫妇,正碰杯喝酒,象“执子之手共老”的感觉,在这种气氛下真是浪漫。菜单上的菜式分为前点、主菜、甜点、酒火几类,种类都不太多。我们点了饮品,一人一个主菜。我的是烟肉奶酪煎猪排,配了绿碗豆、西红柿、卷心菜。FENG 的是黑椒牛排,配土豆泥和豆角。牛排的煎法没有什么特别,在国内也常见,但土豆泥做得很漂亮,用烤箱烤过,象浪花一样的造型,边角处略有些焦黄,里面配有奶油。煎猪排的特色是在猪排上放了一层奶酪和一片烟肉,然后裹了生粉鸡蛋的汁再煎的,奶酪非常出味。蔬菜在西餐时比较不受重视,基本生吃,即使煮熟也是白味。没有想到,份量真大,我们本来不浪费的原则,把自己盘里的东西基本吃完,另配一盘土豆块实在吃不下了。在瑞典,主食除了面色就是土豆,煮,或者煮了再烤。总之而来,这餐饭吃得真是浪漫,400瑞典克朗(RMB500元)还是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