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应与时俱进,摒弃"不开第一枪",转而实行"先发制人",

(2009-01-15 19:36:17) 下一个
原题:放弃“不开第一枪”,中国奉行“先发制人”
出处:西陆东方军事 作者:akaaaa 时间:2009-01-16 09:18:14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军事外交上,一直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换言之,就是决不先开第一枪。近观建国以后的几次对外冲突,基本都是如此。

      不先开第一枪的政策,在冷兵器时代是为了标榜自己战争的正义性。火器时代大抵也是如此。满清、民国时代,积弱积贫,别说先动手,能卑躬屈膝乞求别人少动手就非常满足了。建国以后,一方面国家的贫穷破旧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改造,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不主动出手,另一方面,中国地盘大,有战略回旋的空间,加上战争潜力--人口众多,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一口吞下去,所以奉行不开第一枪的原则,这种战略思想无疑暂时缓解了一些纠纷,为自己的发展多少赢得了一些空间和时间。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军事打击力量的增强,特别是远程、精确打击力量的增加,现代战争的突然性、纵深打击力度、打击精确度的提高,使战线扩张,无法界定,同时攻击的点面无限增加,可以说,现代战争几乎没有后方、前方之分了。如果遭受一拨打击以后,几乎很难组织力量还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德战争爆发,由于苏军的一时疏忽,在遭到第一波打击以后,几百公里以内,几乎丧失了还手之力,珍珠港事件更表现得突出,还好,那个时侯,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缺乏远程战略打击武器,对纵深的打击都缺乏力度,所以苏美还能缓过气来,重新组织力量进行反击。

     近年的几次战争就不一样了。 

     1984年里根轰炸利比亚,一下子让在北非横行霸道的利比亚瘫痪,根本无力还击,骄狂的卡扎菲狼狈不堪,直到今天都老实巴交;号称第三军事大国的伊拉克,1991年遭到美军轰炸,第一波以后,重要的军事设施、交通枢纽、指挥系统、重要武器和基地几乎丧失了功能,只好被动挨打,直到2003年,除了嘴巴硬朗再次讨打外,还导致国家被占,总统被俘的结局;面对当年苏军压力下,叫嚣每人只须开两枪就可歼灭百万侵略者的南斯拉夫,在美军的攻击后,领导人只能束手就擒。

     就这几次战争来分析,如果当年的萨达姆不是一味的防守,而是趁美军调兵遣将的时候就主动攻击,迅速拿下沙特半岛,决不至于失败得如此悲惨快捷,那会给美军带来巨大的杀伤;前南联盟早下决心,用中近程导弹主动攻击还未及动手的美军海上力量和基地,美军的损失也会大得多。然而,他们都犯了致命错误,总想挨打以后再还击,结果在遭到第一次打击以后,哪里还有能还击呢?那麽多的中近程打击武器不是被毁,就是成为美军的战利品,根本就没有派上用场。只有扼腕叹息了!

     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今天,如果我们还是坚持不开第一枪的对外军事原则,是非常被动的。这导致别人的飞机经常进行骚扰侦察,反正他不动手,你是不会动手的。如果真的打起来了,让别人先动手,吃亏就太大了。更坏的是,如果是国家间的战争,别人一旦动手,可能你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面对现在新的情况,我们是该丢弃不开第一枪的原则了,应当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划定一定范围内的预警区,不明目标一旦出现,立即跟踪监视;第二层(最好以专属经济区域为界)为可攻击区,一旦不明目标进入,立即发出强硬信号,做好攻击装备,可以进行攻击;第三层领海领土以内区域为无道理攻击区,不管什么目标一旦进入,坚决攻击。当年苏联打下了韩国的民用飞机,很长一段时间,北约的军事力量、民用航空都不敢越轨,5、60年代,我军对进入领空的U-2侦察机的打击,使美国一段时间对大陆的骚扰大大减轻了;如果对当年撞毁我战机而受伤的美国E-3侦察机,在进入海南领空后,就给他打下来,不给他机会停放,可能效果好得多,美军的侦察机以后也就会老实很多,不会常常抵近大陆来侦察骚扰了。

    不先开第一枪,在某种程度上是示弱的一种表现。对付诸如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来说,暂时可以有用。但是如果应用于诸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那亏可就吃大了。很可能连还手的机会都要失去。

     因此,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摒弃不开第一枪,转而实行先发制人,争取主动。老是忍让吃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虽说我们有十几亿人口,但是每一条命也是有价值的,不能轻易倒在敌人的第一抢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