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志愿军永载史册的“第一次”:朝鲜半岛显军威 zt

(2009-05-04 20:12:20) 下一个
志愿军永载史册的“第一次”:朝鲜半岛显军威
军事天地 时间:2009-5-4 16:30:49



 新华社首次公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当天,“联合国军”总部首次得到报告:发现有中国军队参战。但他们认定这不可能,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干预的黄金时机已过,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扭转此时的朝鲜战局。

  第一次战役胜利后,新华社以援引朝鲜新义州电台广播的形式,首次公开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

  第二次战役中,毛泽东在起草志愿军向平壤进攻的新华社新闻稿中首次公开使用了“我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从此,中国的新闻报道开始公开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入朝参战。当时,美国当局和军方对此均毫不知晓。为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达成战略上的突然性,志愿军入朝时均换穿朝鲜人民军服装,隐蔽身份,入朝后,部队夜行昼伏,严格保密。

  10月25日,志愿军在开进中与敌军遭遇,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枪。当日中午,南朝鲜第1师向美第1军团司令部报告:“在云山和熙川北部,有2万中共军正在待命。”这是“联合国军”第一次提出发现中国军队的报告,但他们认定这不可能,因为节节胜利的美军师全面投入战斗,北朝鲜军队的残部气数将尽,中国干预的黄金时机已过。

  同日,志愿军取得两水洞战斗胜利后,彭德怀司令员曾专门致电毛主席,请他核示战报新闻,建议以朝鲜人民军总部公报的形式,报道“我军于25日全歼狂妄北进的敌军先头部队”。毛泽东于10月27日回电:“暂时不宜发表作战新闻,待战役告一段落再发表为宜。”

  11月5日,志愿军第一次战役告捷。毛泽东致电彭德怀:“为了迷惑人的目的,目前还是不宜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而应以人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但在战报中应当有几句话提到此次作战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简称志愿部队,对外不称志愿军,对内则称志愿军)参加,并且打得很勇敢。”

  11月7日,经中朝两国政府磋商后,新华社以援引朝鲜新义州电台广 播的形式,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由志愿军总部起草的战报,内容为:“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军总司令部顷发表公报称:共和国人民军最近在朝鲜西北部的作战中取得重要胜利。在此次作战时期,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的组成,这个志愿部队在人民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之下,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

  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世界舆论的强烈反响。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定立场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并首战告捷,在世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中得到了一致支持,同时也引起了美国及“联合国军”其他参战国的极大恐慌。

  时至12月初,“联合国军”全线败退,志愿军乘胜追击。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向平壤进攻的新华社新闻稿,《 人民日报》于12月 5日予以发表。在这篇新闻稿中,毛泽东首次公开使用了“我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从此,中国的新闻报道开始公开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


 阵地战第一次成为我军主要作战样式

  抗美援朝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阵地战成了志愿军的主要作战样式,这在我军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它标志着我军阵地战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战线上,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形成了牢不可摧的“地下长城”,并创造了坑道战术。

  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戴维逊曾这样评论毛泽东:在朝鲜战场上,“他改变了某些既往的观念和行动方法,打了他一生中竭力避免的阵地战。……如果你对毛泽东一切都记不得,那么,你只要记住,他是一切战略家中最重实效、最主张批判地接受经验的一个”。

  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1951年6月,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力量已形成均势,战争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出现了相持局面。双方均已看到,谁都难于打败对方而迅速结束战争。于是,双方都进行了战略调整,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从此,阵地战成了志愿军的主要作战样式,直至战争结束,历时两年零一个月。

  1951年8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依托野战工事艰苦奋战,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夏、秋季局部进攻,初步取得了阵地防御作战的宝贵经验。志愿军总部及时总结推广在夏、秋季防御作战中出现的坑道工事雏形,于1952年春夏,利用战场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在横贯朝鲜半岛250公里的战线上,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体系,形成了牢不可摧的“地下长城”,并创造了坑道战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能不能守的问题。另外,物资运输问题得到解决,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志愿军在战场上越战越强,越战越主动。

  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志愿军和人民军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先后对敌营以下兵力防守的60个阵地进攻77次,几乎是攻则必克,攻则必歼。相反,敌人的猖狂进攻,却寸土未得。上甘岭一战,志愿军创造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坚守防御的典范。

  1953年夏季,志愿军以打促谈,从5月13日至7月27日,采取稳扎稳打,由小到大的方针,连续发动了3次进攻作战,特别是7月13日开始的金城战役,一举突破了敌人4个师防守的正面25公里的坚固防御阵地,突入纵深最远达18公里,创造了阵地进攻战役的经验,并最终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结束了朝鲜战争。




 志愿军首次释放百名战俘

  夜幕降临,几辆载着美军和南朝鲜军103名战俘的卡车,躲过美军飞机的轰炸,开到了两军前沿阵地。当我方人员向战俘们交待了通过美军警戒线的方法,同时告知,万一不能通过,仍可回来时,战俘们感动得与我方人员拥抱。

  战俘释放后对我军俘虏政策的宣传,引起了美国军事当局的极大恐慌,他们连忙封锁消息,隔离战俘,并加强对战俘的监视活动。

  第一次战役中,敌人负隅顽抗、拒不缴枪的占多数,被生俘者很少;志愿军首释战俘后,第二次战役中,就两次出现了美军百人以上集体向我投降的局面。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共毙伤敌1.5万余人,俘获战俘1000多名。由于我军入朝前,各部队大都已取消敌军工作部门,入朝时有的尚未恢复,有的刚刚起步,部队中熟悉此项业务、了解敌军情况和懂外语的干部很少,并且由于敌方的欺骗性宣传,当时敌军官兵并不了解我军宽待俘虏的政策。在第一次战役中,敌人负隅顽抗、拒不缴枪的占多数,被生俘者不多。另外,由于部队缺衣少食,医疗设施及药品匮乏,尽管对战俘的供应标准要超过我军一般人员,但仍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针对上述情况,11月17日,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向彭总汇报了有关战俘的问题和开展瓦解敌军的一些想法。彭总听后表示完全同意,当即致电请示中央军委,拟释放100名美、李伪俘虏,以扩大我军优待政策的影响,打破敌军怕杀心理。第二天,毛泽东回电:“你们释放 一批俘虏很对,应赶快放走,尔后应随时分批放走,不要请示。”

  彭总看完电报非常高兴,指示杜平抓紧时间办理。杜平亲自挑选了一些优秀政工干部、翻译和汽车司机来完成这项任务,还指示收容所的同志,对将要释放的战俘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美国武装入侵朝鲜是错误的,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更是错误的,多数战俘能接受这些观点。释放前,还安排他们理发、洗澡,换了新衣服,发了路费,晚饭时还特意加了几个菜。最后,召集所有战俘在一间宽大的木屋里开了一个欢送会。18日夜,103名战俘(内美俘27名,伪俘76名)便经我前沿阵地释放。

  志愿军首释战俘震动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在美国朝野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联社记者怀特亥和勃伶斯通过多次采访战俘,于11月23日以独家新闻报道了此事的详细过程,并大量引用了战俘的自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他们好”,他们“得到了和中国人一样的口粮”,他们“有一种平等的感觉”,“志愿军用他们有限的设备治疗了伤兵”,“中国人不搜美军士兵的口袋,并且让他们留着他们的香烟、金表和其他私人的东西……”

  我国政府也进行了大力宣传,并公开了在押美军俘虏的一封联名信。对此,美国军事当局极为恐慌,急忙封锁一切消息,同时将战俘与部队相隔离,并加强对战俘的监视活动。据美联社报道:“报界的代表们被禁止访问被释战俘,所有军官都奉令不得泄漏关于释放的消息,这是\'极端秘密\'。”法新社也透露:“军方一些部门极度不安。他们确实把消息扣压了38小时,美国新闻处甚至要求禁止发表最有意义的详细情况。美国的通讯社的首脑们尽量把这说成一件小事……另一方面,这些战俘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一个美国将军和若干上校陪着,好像是非常照顾他们似的。”

  尽管如此,我军的优俘政策还是在美军官兵中不胫而走,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第二次战役中,就两次出现了美军百人以上集体向我投降的局面。




人民空军第一次参战

  人民空军赴朝作战,是我国空军作战部队组建不到1年后打的第一仗。此前,有相当数量的志愿军飞行员甚至还没有开过机炮,更谈不上有空战经验;而美军飞行员则“喝”过成千上万吨航油,飞过上千个小时,最多的达3000小时,并参加过二战。

  李汉首开击落美机纪录,赵宝桐、王海各击落、击伤敌机9架,创造了志愿军空军个人战绩的最高纪录,为人民空军的战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在考察战场后感叹地说:“共产党中国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1950年12月,志愿军空军开始以大队为单位进驻前沿机场,在原苏联空军的带领下,进行实战练习,旨在取得空战经验,揭开空战之“谜”,树立必胜信心。12月21日,志愿军空4师第10团28大队由辽阳驻地开赴安东浪头机场。

  1951年1月21日,第28大队与美空军进行了第一次空战。这天上午,美空军出动F-84战斗轰炸机20架,沿平壤至新安州一线对铁路线进行轰炸,企图阻滞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志愿军空军大队长李汉率领5名飞行员架机迎击,到达宣川上空时,4号飞机的张洪清发现右上方有2架美机一闪而过,遂警惕地保持着战斗队形,继续向安州方向搜索前进。接近安州时,发现美F-84飞机正在1000米高度上对清川江 大桥进行俯冲轰炸。对于李汉编队的突然出现,美机毫无准备,有些 慌乱。李汉率队乘机迂回到4架美军飞机左侧400米处,自己很快瞄准美军的长机开炮射击,将其击伤。

  1月29日下午1时许,一批美机在定州、安州上空盘旋,企图袭击安州 火车站和清川江大桥。李汉率领8架飞机迅速飞向战区。1时40分,编队飞临定州以西上空,发现左前方有一批美机在活动。他们没有贸然冲上去直接攻击,而是利用阳光隐蔽,迅速迂回至美机后方,占据高度优势,仔细观察。美军的16架F-84飞机,分为上下两层,每层8架,都是4架在前,4架在后,正在寻找对地面攻击的目标,没料到已被我机盯上。李汉决定乘其不备,攻击上层的8架飞机。当美机活动到我机群右下方时,李汉果断发出命令:“2中队掩护,1中队攻击!” 随即率领1中队右转下降高度,向上层的8架美机猛冲过去。美机在惊慌之中分成两个4机向左右转弯摆脱,李汉紧跟着左转的4架美机作了一个急转弯,顺势咬住1架美机,逼近至400米时按动炮钮,三炮齐射,当即将其击落。位于下层的8架美机企图反扑,担任掩护的2中队,以猛烈的炮火将其驱散。我编队乘胜追击,又击伤敌机1架。此战,李汉首开击落美机纪录,为人民空军的战史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先后有12个歼击机师和2个轰炸机师参战,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


朝鲜停战谈判第一次会议

  当“联合国军”代表团车队插着作为识别标志的白旗前往谈判会场时,西方舆论感叹:“一个美国司令官,在美国政府命令下,插起白旗前去和敌人谈判,在美国立国170多年来的历史中,这是第一次。

  谈判中,美方一会儿炫耀军事武力,进行战争叫嚣,一会儿以“人权”为借口,强行扣留朝中战俘,一会儿又耍无赖似地到会即提议休会甚至逃会,拖延谈判。总之,企图在谈判桌上捞到在战场上所得不到的东西。

  战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说:“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951年7月10日,举世瞩目的朝鲜停战谈判第一次会议在开城来凤庄举行。

  开城是朝鲜高丽王朝的古都,位于三八线南侧,靠近西海岸,在中朝军队控制区内。来凤庄是靠近开城近郊的一所具有东方建筑风格的古朴典雅的庭院,大门是个过厅,再进去是宽敞的三间正厅,谈判会议就在这里举行。

  战争双方对停战谈判极为重视,派出了精干的谈判阵容。朝中军队首席代表是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代表是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华、志愿军参谋长解方、人民军侦察局局长李相朝、人民军第1军团参谋长张平山。“联合国军”首席代表是美国远东海军司令乔埃中将,代表是美国远东海军副参谋长勃克少将、美国远东空军副司令克雷奇少将、美国第8集团军副参谋长霍治少将、南朝鲜第 1军团军团长白善烨少将。

  为进行有力的谈判斗争,朝中方面组成了三线班子。第一线,是朝中军队谈判代表,与美方在谈判桌上进行面对面的唇枪舌剑;第二线,是中方派出的李克农等坐镇开城直接指挥谈判斗争;第三线,是毛泽 东、周恩来、金日成,协商确定有关谈判的总体方案、方针和原则。

  上午8时,“联合国军”代表团车队插着作为识别标志的白旗从汶山出发,沿着指定的公路驶至开城。9时,“联合国军”首席代表乔埃乘坐的直升机也降落在开城。

  10时,双方代表在来凤庄的过厅会晤,然后步入会场坐定。谈判大厅东西向摆放着一张铺着绿色台呢的长方形条桌。朝中代表坐在桌子的北面,“联合国军”的代表坐在桌子的南面。双方代表刚刚坐定,“联合国军”首席代表乔埃就抢先发言。他首先给谈判会议定调子:谈判“应该限于朝鲜的军事问题”,“不讨论任何政治或经济问题,不讨论与朝鲜无关的军事问题”。

  朝中首席代表南日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朝中方面的原则立场。指出,朝鲜人民历来主张,现在仍然主张,朝鲜战争应该迅速结束。为了停止朝鲜战争,就要解决停火,双方军队撤离三八线,作为朝鲜休战的基本条件及撤退外国军队,以保证朝鲜战火不再复燃等重要问题。南日并以此内容提出谈判三项原则建议:一、双方同时下令停止军事冲突;二、确定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三、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撤退一切外国军队。

  接着,邓华发言:坚决支持朝鲜人民军代表提出的三项原则建议,认为这是停止朝鲜战争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应把它们作为谈判的出发点。

  乔埃对朝中代表的发言没有表态,也未提出关于停战的实质性主张,而是向朝中方面出示了美方关于谈判的九项议程的草案,并要求会议通过。美方提出的议程草案条数虽然多,但没有包括朝中方面三项原则的内容,既未提三八线问题,又未提撤军问题,相反将了解战俘营的地点和确定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的代表访问战俘营的权力,以及限制谈判会议的讨论范围等问题列为首要议程。

  下午,朝中代表团针对美方的方案,在会上提出了谈判议程方案。其内容包括:一、通过议程;二、作为在朝鲜停止敌对行动的基本条件,以三八线为双方军事分界线并建立非军事区问题;三、从朝鲜境内撤退一切外国军队问题;四、在朝鲜境内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问题;五、关于停战后战争俘虏的安排问题。

  经过半个月的斗争,双方才就谈判议程达成协议:一、通过议程;二、确定双方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三、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四、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五、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

  但是,在此后的谈判中,美方一会儿炫耀军事武力,进行战争叫嚣,一会儿以“人权”为借口,强行扣留朝中战俘,一会儿又耍无赖似地到会即提议休会甚至逃会,拖延谈判。总之,企图在谈判桌上捞到在 战场上所得不到的东西。由于美方和李承晚的阻挠破坏,一直时断时续,直到1953年7月27日,在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美方才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志愿军第一次陆空协同作战

  大、小和岛,是美军和南朝鲜军的一个重要前哨阵地,驻有敌军的情报机构,他们经常派遣特务进行渗透破坏,对我侧后形成威胁。为此,志愿军总部决定拔除该岛。

  志愿军轰炸机部队第一次在夜间执行轰炸任务,就把在大、小和岛附近活动的几艘美国和南朝鲜舰艇吓跑了。

  此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陆空协同作战,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陆空协同作战,对我军后来的多军兵种合同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大、小和岛,位于鸭绿江口外朝鲜西海面,这里驻有南朝鲜军队的“白马部队”及美国和南朝鲜陆海空军情报机构人员1200多人。1951年10月底,志愿军50 军和空2、3、8、10师各一部受领拔除该岛的任务。

  11月2日,志愿军空2、3师首先出动拉-11和米格-15飞机各4架对椴岛、大和岛、小和岛进行了航空照相侦察,查明了岛上的部署和工事情况,为地面部队登陆提供了可靠情报。

  5日夜,50军攻占了椴岛。为了巩固登陆战果,第二天,志愿军轰炸机部队8 师9架图-2飞机由歼击机部队2师16架拉-11飞机护航,另有3师24架米格-15飞机担负警戒,轰炸大和岛。这是志愿军空军轰炸机部队第一次执行战斗任务,由于作战行动突然,各机种配合默契,轰炸机把全部炸弹投向大和岛上的目标,命中率达90%。

  志愿军地面部队50军决定于11月30日23时攻占大、小和岛。志愿军空10师出动10架图-2轰炸机,于29日晚轰炸大、小和岛,为地面部队的行动扫清外围。这次行动又创造了志愿军空军的一个“第一”,即第一次在夜间执行轰炸任务。这次行动把在大、小和岛附近活动的几艘美国和南朝鲜舰艇吓跑了。

  30日14时20分,8师9架图-2轰炸机组成的轰炸机编队出动。由于起飞后提前转弯,加上速度较大,编队比预定时间提前五分钟进入航线起点,致使担任掩护任务的米格-15飞机仍按原定时间起飞,不能起到支援掩护作用。轰炸机编队与担任直接护航的16架拉-11歼击机会合后,编成联合机群,向大和岛上空飞去。

  当联合机群刚飞到海面上空时,突然遭到美军30多架F-86战斗机的偷袭,形势十分险恶。我机群一面组织火力反击,一面冲破拦阻奋勇飞向目标。3中队长机的通信射击长刘绍基面部负伤,鲜血直流,仍然对准美机猛射,将1架美机击落。此时,志愿军轰炸机编队已被击落4架,其余飞机也大都负伤,但在领队长机高月明坚定沉着的指挥下,始终保持队形,继续前进,终于在15时21分到达目标上空,把全部炸弹倾泻在大和岛上,美国和南朝鲜军特务驻地变成一片火海。

  与此同时,直接护航的拉-11歼击机也进行了激烈的空战。他们在轰炸机编队周围,一面与美机格斗,一面掩护轰炸机前进,直到轰炸机到达目标上空。他们充分发挥拉-11飞机灵活机动的性能与火炮的威力,勇敢地与美F-86喷气式战斗机对抗。副大队长王天保眼明手快,瞄准美机频频开炮,接连击落F-86飞机1 架,击伤3架。大队长徐 怀堂也击落F-86飞机1架。

  当晚,志愿军第50军攻岛部队乘船疾驶,迅速登岸,一举攻占大、小和岛,彻底捣毁了敌军特务部队的巢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