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罗马文明

(2008-11-02 16:24:00) 下一个


古罗马文明

古罗马文明与古希腊文明有联系也有区别。人称:“辉煌的希腊,伟大的罗马”。罗马人在希腊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如字母、神话、宗教和艺术等,但在政治、法律和城市规划与建设上超越了古希腊人,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时间上是交错的。远在光彩熠熠的希腊开始衰微之前,罗马文明就已开始在西方台伯河两岸兴起了。大致在亚历山大大帝进行征服活动的同时,罗马脱颖而出成为意大利半岛的主宰。在其后五个世纪的时间里,罗马势力不断增大。到了公元前一世纪末期,罗马不仅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而且控制了大部分希腊化地区。在征服希腊化地区并毁灭北非的迦太基文明之后,罗马得以把地中海变成"罗马人的内湖"。

罗马较为保守和传统,但气势恢宏,其本身发展就是一部史诗。

一、古罗马文明的时空背景


1、地理环境与罗马城的建立

(1)地理环境。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中心地区,从地理上看,它活像一个皮靴形的半岛。纵贯全境是亚平宁山脉。在北部有肥沃的波河平原。波河平原的西北面是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半岛三面临海。与希腊半岛周围的情况相比,意大利半岛三面海域的岛屿很少,基本上是孤立存在的,给发展商业和航海业带来不便。意大利有丰富的水系资源:北有波河,中有台伯河,在伊达拉里亚地区还有亚诺河,古代罗马国家正是以罗马城为中心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意大利半岛的地理特征对罗马历史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意大利没有太多的矿产资源。它的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可用作良港的地方不多。另一方面,意大利的膏腴之地多于希腊。因此,罗马人一直是以务农为主的民族。横贯全境的亚平宁山脉也有利于政治的统一。此外,与希腊相比,意大利半岛更易受到外族入侵。阿尔卑斯山脉无法有效地阻挡中欧民族的涌入,而许多地方海岸的低平又招来来自海上的征服。几乎从定居意大利土壤伊始,罗马人就热衷于军事活动,因为他们不得不保卫自己的征服成果,以防其他入侵者。

(2)罗马城诞生前的居民。远在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上就有人类居住了。到公元前2000年初,也就是希腊人南下爱琴海区域的时候,操印欧语的诸部落从东北方向的多瑙河沿岸,循着阿尔卑斯山的一些隘口进入意大利半岛各地。其中在台伯河流域拉丁姆平原上定居下来的一些部落,称作拉丁人。在拉丁人居住的地方曾出现了一些有围墙的城寨,位于台伯河畔的罗马城就是其中之一。

(3)伊达拉里亚文化。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有一支叫伊达拉里亚人(Etruscans,又译作埃特鲁斯坎人)的东方部族,从小亚细亚进入意大利。地中海东部的先进文明被伊达拉里亚人带到了意大利。公元前6世纪,伊达拉里亚已经建立了一个扩展到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的城市联盟。这时候的伊达拉里亚人有了较高的文化,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他们已经能够制造精巧的陶器和青铜器,工商业也发展繁荣起来,并且有了海军和商船队,对外贸易相当广泛,艺术文化也比较发达(墓葬、壁画、神庙、雕塑等)。

从公元前8世纪后半期开始,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进行移民,并先后在这些地方建立了许多城邦,如他林敦和叙拉古等。约在公元前500年,伊达拉里亚人被拉丁人打败。

(4)罗马城的起源。关于罗马的起源和兴起,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罗慕洛和雷慕斯的故事(希尔维亚与战神马尔斯之子)。传统观点总认为,罗马建城的时间在公元前753年,并以此作为罗马的纪元,类推建城以来某某年。据古罗马作家瓦罗(前116一前27)推算,罗马城奠基的日期当是公元前754-753年间。以后,古罗马人习惯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为纪元。

但现代考古发现和新近研究结果表明,罗马建城可能在公元前6世纪,即伊达拉里亚人统治罗马初期。诸多史学家一致推论:伊达拉里亚统治时期是罗马建立并走向自身发展的起始。在这一过程中,伊达拉里亚人把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带入罗马。

2、古罗马发展的历史阶段

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王政时代(约公元前八世纪到六世纪);

共和时代(约公元前510年一公元前27年);

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一公元476年)。

王政时代,是罗马由氏族制社会向国家政权过渡的时期。这时期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为王,音译为“勒克斯”。自公元前八世纪中期到公元前六世纪末期,先后共有七个王统治,其中有拉丁人,有萨宾人,亦有伊达拉里亚人。 “王” 指挥作战,同时也负责主持祭司仪式或审理某些案件。最初的罗马国家是把父权家长制家庭的观念应用于整个国家,国王就像家长对家庭成员那样对其臣民拥有司法权。王权也受到古老制度的限制;未经王国显贵们的同意,国王无权改变这一制度。除王权之外,此时的罗马政治体制还包括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共和时期 一般认为罗马“王政”于公元前500年结束,此后进入“共和时代”。由两名选举产生的称为“执政官” (拉丁文叫做consul)的官员取代了国王,以及由于控制了公共资财并有权否决公民大会的所有措施,元老院的地位提高了。执政官本人通常都是元老院成员,并充当其阶级的代理人。每位执政官据说都拥有从前由国王支配的全部行政权和司法权,仅仅受到彼此间都拥有的对对方措施的否决权的限制。如果两位执政官之间发生争执,就召开元老院会议作出决断;或者,在特别紧急的非常时刻,就任命一位任期不超过六个月的独裁官(dictator)。在其它方面,共和时期的政治与王政时代相同。

在共和时期内,罗马的平民与贵族矛盾愈益激烈,不断爆发尖锐的斗争。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结果是一部分富裕的“平民”开始插足于统治集团,强化了罗马“共和政权”的统治。A、约公元前470年,他们迫使贵族同意遴选若干叫做保民官的官员。保民官有权否决行政长官的不法行为,以此保卫平民。B、公元前450年,平民编纂成文法典的要求也实现了。其结果就是颁布了著名的十二表法。C、约公元前367年,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执政官被选举出来。执政官任职期满后可自动进入元老院,这样贵族垄断元老院席位的局面也就被打破了。D、公元前287年,平民取得了最后一次胜利:是年通过了一项法律,规定不论元老院批准与否,公民大会颁布的法案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

罗马共和制的局限。就整体而言,国家的专制性质一如既往,因为它对公民的权威就连挑战也未受到。确实,共和国早期的罗马人“从未真地抛弃过人民不治人而是治于人的原则”。由于这一情况,授予公民大会全部立法权看来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元老院的统治依然如故。允许平民进入元老院,也没有促成这一机构的开明。元老院的特权根深蒂固,同时罗马人对权威顶礼膜拜,以致元老院的这些新成员很快就被老元老的保守主义吞噬了。此外,行政官员没有薪俸,这就使得较贫穷的公民大多无法寻求公职。

罗马的扩张。与此同时,经过几百年的对外征战,罗马从台伯河上的一个城邦国家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可以说,共和国早期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是一部从防守走向扩张的战争史。最早的时候,罗马人处于守势,早年还遭到过高卢人的袭击:“鹅拯救了罗马”。此后,罗马人一直向意大利半岛南端发展,并开始染指希腊人的殖民地。公元前282年,罗马人开始进攻他林敦:“皮洛士胜利”。以后罗马人又进行了三次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布匿战争。布匿战争是罗马人与迦太基人进行的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241年)迫使罗马人第一次转向海上。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 。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年) 。

帝国时期 帝国建立的原因:A、领土的极度扩张。罗马人迅速地接连蹂躏、并吞了马其顿、希腊、小亚细亚的帕加马、比希尼亚和西利西亚,然后是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最后,于公元前31年并吞埃及。罗马人还以这一方式接管了东方诸后起的希腊化国家。当时,尤里马斯·凯撒有很高的声威,他(于公元前58一49年)征服整个高卢。最后,公元1世纪时,罗马开始长期占领不列颠。最终,罗马统治者已经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势力向西延伸到大西洋岸,向东延伸到小亚细亚地区。 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贫民和富豪之间的矛盾、以及罗马统治者与被征服民族之间的矛盾都越来越恶化。开始时,提比留·格拉古和他的兄弟盖约·格拉古勇敢地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奴隶起义连绵不断,最后,终于爆发了斯巴达克起义。

帝国建立的过程。在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的过程中,中间有一种过渡形态。这就是前后两次“三头政治”(triumvirate)。前三头同盟:庞培(Pompey)、克拉苏(Crassus)、凯撒(Caesar)。两头并立。凯撒独裁。后三头同盟:安东尼(Antony)、雷比达(Lepidus)、屋大维(Octavius)。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他直接控制行省的总督,规定税收标准,严密控制军队。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屋大维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确保了200多年的稳定。

帝国的历程。屋大维之后的4 个皇帝被后人认为是暴政的象征:提比留(公元前14-公元37年)、卡里古拉(公元37-41年)、克劳狄(公元41-54年)和尼禄(公元54-68年)。但后来又出了所谓的“五贤帝”:涅尔瓦(公元96-98年)、图拉真(公元98-117年)、哈德良(公元117-138年)、安东尼·庇护(公元138-161年)和马可·奥勒利乌斯(公元161-180年)。在“五贤帝”统治期间,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范围,其文化处于极盛时期。

其后,帝国走向衰落。公元3世纪,危机四伏,最后终于在民众起义和外族不断侵犯的冲击下,罗马帝国的整座大厦倒塌了。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正式灭亡了。

帝国衰亡的原因。政治性的:元首制时期罗马宪政方面最明显的政治缺陷是缺乏明确的继承法。尤其是在一位统治者突然去世之时,无法确定由谁继承他的职位。 随后只能是内战。帝国时代罗马的最大政治缺陷最终可能在于没有让足够的人民参与政府工作。经济问题:罗马最严重的经济问题肇源于奴隶制度和劳动力短缺。文化上的解释:最简单地说,3世纪的罗马帝国无法依靠人们共同拥有的公民理想。倘若为数众多的罗马人作出巨大的努力和奉献,罗马也许会得救,但愿意为公益事业努力工作的人微乎其微。

1、拉丁文 

古代罗马使用的文字称为拉丁文,这是利用、继承希腊字母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大约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最初只有21个字母符号,以后增添到26个,有辅音和元音,字作简单清楚,笔划匀称美观,便于阅读和书写。拉丁文是罗马的通用语文,遗留下来的许多铭文、文学作品、法典法令、历史著作、自然科学著作等大多是用拉丁文写的。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拉丁文也逐渐传播到欧洲的许多地区。

2、文学

共和国时期的文学 古罗马文学诞生时,希腊文学已臻于繁荣,古罗马文学受希腊文学的影响很深。罗马作家在吸收、摹仿希腊文学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普劳图斯(Plautus,公元前254一前184)是著名的喜剧作家 ,代表作:《孪生兄弟》、《一坛黄金》、《吹牛的军官》。戏剧作家泰伦斯(Tetence,公元前190一前159),代表作《婆母》、《两兄弟》 。最著名的演讲家和散文作家是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一前 4 3)文学上的成就是他的演说辞和书信 。恺撒的《高卢战记》 。

帝国时期的文学 帝国初期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曾一度繁荣的散文逐渐衰落,在君主专制制度下,演说、政论等文体已失去原来的地位和作用,演说学、修辞学成了文字游戏。在君主的庇荫下,歌功颂德的诗歌成了首要的文学体裁,涌现出了维吉尔(《牧歌》、《农事诗》和《埃涅阿斯记》 )、贺拉斯(《颂歌集》 )、奥维德(《恋歌》、《变形记》 )三大诗人。

3、罗马的史学 

罗马的史学师承希腊的传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共和时代最重要的史学家是波里比阿(公元前204一前122)。著有《通史》,波里比阿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视野开阔,对历史事件能以世界历史为背景加以分折 。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有李维(《罗马史》 )、塔西佗(《历史》、《编年史》、《日耳曼尼亚志》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和阿庇安(《罗马史》 )。

4、哲学

罗马人向希腊人学习哲学。两个哲学流派在罗马世界占支配地位。一个是伊壁鸠卢学派(Epicureanism),另一个是斯多葛学派(Stoicism)。这两个哲学流派均来自希腊。如前所述,伊壁鸠卢学派的创始人是伊壁鸠卢,这是一位在雅典执教的希腊哲学家。他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人类的幸福。他认为,当人的肉体脱离了痛苦,精神上摆脱了忧虑和恐惧的时候,他就可以获得幸福。他告诉他的信徒,幸福其实是很容易得到的,比如和好朋友聊天,比如斜躺在大树下小溪旁的草地上,得到简单的享受,就是幸福。人一直担心死亡的话,那是不会有幸福的。一些罗马人忠实地听从他的教导,而另一些,特别是一些上层阶级则曲解了这一学说的意义,认为获得幸福,就是要纵情享乐,及时行乐,因此整天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狂饮暴食,挥霍无度。

比伊壁鸠卢派更有市场的是斯多葛派。斯多葛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善待对方。斯多葛派的哲学家看重人的尊严。人本身是宝贵的。谁者无权对他人进行侮辱和虐待。斯多葛派是禁欲主义者,要求人们摆脱奢侈的陋习,控制自己的情感,知足常乐。罗马的皇帝马可·奥列略也是一个斯多葛哲学的信徒。

此外还有卢克莱修的唯物论哲学。对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8一前54)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他留下了一部用叙事诗体裁写的长诗《物性论》,这是存世的唯一较完整地阐述古代原子论的著作 。他认为人的灵魂和精神都是由最精细的原子构成的,它们与肉体同生死,坚决反对灵魂不死的轮回的谬说.他激烈反对神和宗教,认为神与宗教是从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中形成的。

5、政治思想 

古代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混合政体论。这种政治思想的代表是波里比阿和西塞罗。波利比阿不但是历史学家也是政治思想家,在他的著作《通史》中论述了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理想的政体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政体形式的优点的混合政体,而罗马的政治制度就是这种政体的典型。西塞罗是罗马元老院贵族派政治家和思想家,曾任执政官,著有《共和国》、《法律篇》等著作,针对罗马共和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内战频繁的局面,他认为国家是享有共同权利、有共同利益的人们的联合,主张国家内部各种政治势力应协调和平衡。

6、法学

 古代罗马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很平庸,但在法学上却是出类拔萃的。罗马法学思想的奠基者是西塞罗,他著有《共和国》、《法律篇》、《职务篇》等。西塞罗有一句名言;“依照自然而生活是最好的”。他是基于这种观念提出他的法律思想的。关于自然法的理论和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 。他说:“法律是最高的理性,从自然生出来的,指导应做的事,禁止不应做的事。”西塞罗还以永恒的、普遍的自然法则为前提推导出人类自然平等的法律观。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的法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盖尤斯(著有《法学阶梯》,即私法的简明教程)、乌尔班、伯比危安、毛特思丁等法学家。他们在法律思想上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法律的定义,认为法律就是正义、道德。由法律的定义引伸到法学的定义,法学是“正与不正的学问”,“是神事及人事的知识”。

第二,关于法律体系的分类,他们把法分为公法和私法两大类。他们又把法律分为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三类(有的法学家认为万民法与自然法是一回事,因此主张只分二类)。 第三,关于政治权力和法律效力的来源问题。

罗马法对以后欧洲的法学思想、法律制度有很大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罗马法是欧洲法制的基础。法国1804年颁布的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主要是《法学阶梯》)为蓝本制定的。近代西方的许多法律制度,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程序、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都导源于罗马法。罗马法中的某些理论,如自然法中抽象的平等正义等,成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从中发展出了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天赋人权”、“权利平等”等口号。总之,罗马的法律制度和法学思想,以后被西方资产阶级利用、发展,对反封建斗争。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是在犹太人中产生的,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基督教兴起之时的犹太人的情况:

在古罗马时代,大多数犹太人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还有很大一部分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在罗马城里也有一小部分犹太人居住。犹太教是一神教,所以犹太人不尊奉古罗马的神祗,也不承认罗马皇帝的"神"性。但前期的一些皇帝比较宽容,允许犹太人信奉自己的宗教,特别是恺撒、屋大维和克劳狄等,犹太人在自己的圣殿里也为罗马皇帝祈祷。到了公元前60年代,巴勒斯坦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它由罗马皇帝指定的犹太国王统治,这些国王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公元前4年,罗马总督开始对巴勒斯坦实行直接统治。

在巴勒斯坦的许多犹太人希望他们能够再次独立,他们希望出现像大卫一样的国王,希望能够出一个弥赛亚解放他们。许多犹太人的起义被罗马人残酷镇压。公元66年至70年的大起义被镇压以后,罗马人洗劫了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二圣殿。第二圣殿被摧毁在犹太人历史上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以后,祭司不再成为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他们的作用被懂得书写和懂得法律的学者(rabbis)代替。之后,虽然还有犹太人的起义,但成不了气候,最后一次犹太人的起义发生在公元135年。基督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犹太人中出现。

关于耶稣的传说。耶稣出生于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恒(Bethlehem)。罗马的史书上没有关于耶稣的任何记载。应该说,他在生前并不出名。他的事迹主要来自《福音书》,即《新约圣经》的前四卷。关于他的童年,我们知之甚少,长大后就开始救助生病和不幸的人,在犹太同胞中散布爱的信息,他挑选了十二圣徒帮助他传教。不久就有了不少的信徒。耶稣言必称"我天上的父亲",他的信徒相信他就是弥赛亚,上帝之子。据福音书,耶稣创造了许多奇迹,使人们更相信他(如手到病除,能使又瞎又哑的人看得到和能说话;用五个饼和两条鱼给5000人分食,吃饱后还有的多;能在大海上自由行走等等)。
从耶稣最早的学说年,耶稣接受了犹太教的十诫,把它作为行为的准则,但他赋予十诫以新的含义。他简化为两点:大家都必须热爱上帝;大家也应该如爱自己一样爱他人。他主要的教义还可归纳为:
(1)上帝对人的关心更甚于对法律的关心。上帝要求在他仁爱的基础上建立上帝和人类的新关系,人回报的是对他的信仰。
(2)耶稣把自己当作建立这种关系的纽带。他称这种新关系为"天国"(Kingdom of God)。"天国"存在于地球人间,也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
(3)上帝将赦免人类的罪行,只要他们承认错误,并请求宽恕。人一旦承认上帝已经做了后,也应该互相宽恕。

基督教是罗马的奴隶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的产生是有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的。

(1)基督教产生于犹太民族,有它的历史原因;

(2)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最初代表下层群众利益,有社会原因;

(3)思想根源:犹太教教义和哲学上的斯多噶派。

2、原始基督教的教义 

原始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教义,但基督教的教义又有新的发展,它信仰耶稣基督是上帝之子,受上帝派遣降临人世来拯救人类。这是基督教不同于犹太教的特点之一。原始基督教的教义有以下三点:

(1)一神与选民。基督教信奉耶和华是宇宙唯一的真神,是宇宙与人类的创造者和主宰,但选民的内容与犹太教不同。这里的选民意为耶和华的"特选子民"。犹太教认为只有犹太民族才是上帝特选的子民,而排除犹太民族之外的任何人。这种思想表明,基督教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狭隘胜。这为它以后战胜其它民族宗教成为世界宗教奠定了基础。

(2)信仰基督降临与因信得救。基督教认为上帝已派他的儿子耶稣基督降临人世,拯救人类,只要信仰上帝与耶稣基督,必将得到拯救和上帝的赐福。

(3)简化仪礼。 原始基督教废除了犹太教的各种献祭与繁琐的仪式,打破了犹太教的排它性、孤立性和保守性,仪式仅有洗礼与圣餐,洗礼是入教的仪式。

3、原始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原始基督教的政治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罗马统治、仇视富人的色彩,甚至主张用武力推翻罗马的统治,在现实世界上建立理想的“天国”。但后期有所变化,特别是大量富人加入之后。基督教认为社会不合理,人们受苦的根源在于各人自己,是人内心的堕落,这就抹煞了阶级压迫是痛苦的根源。它还反对用斗争去争取解放,宣扬驯服、博爱、忍受,原始基督教还宣扬君权神授,要人们服从神授的政权,要奴隶服从主人。

4、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新约》 

基督教兴起后,以犹太教的经典《圣经》作为它经典之一,称为《旧约全书》或《圣经·旧约》,同时又形成了新的宗教经典,称为《新约全书》,或《圣经·新约》。《新约全书》共27卷,分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启示录四部分。《新约》成书年代不一,最初可能是口头相传,到公元1世纪下半叶至公元2世纪下半叶陆续用文字记载下来,以后又经多次删改,至4世纪才最终定型。现存的抄本和残篇中最古者都不早于4世纪。 

5、基督教的蜕变 

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的暴虐统治,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最初,罗马把基督教看作是一种敌对的力量加以镇压,以残暴、昏庸著称的罗马皇帝尼禄曾以罗马城大火为借口大规模迫害、屠杀基督教徒。

从2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罗马社会的激烈变动,基督教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原始基督教那种反对罗马统治、仇视富人、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泯灭,而劝人顺从、希冀来世的消极思想占了上风。罗马当局对基督教的政策也由镇压变为宽猛相兼、恩威并用。最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尼西亚宗教会议统一教义。392年,狄奥多西皇帝定基督教为国教。

6、早期基督教神学

从3世纪起,一些基督教的神学家把基督教义和古希腊罗马的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主义,结合起来,建了一套宗教理论,也就是神学。神学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论述神的学科”。基督教神学是指对所信上帝(我国天主教界习称为天主)之存在、本体、本性及其同世界、人际关系进行研究、论述的理论体系。最著名的神学家是奥古斯丁(354-430),他出生于北非,曾任希波(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主教,著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三位一体论》等著作。

奥古斯丁的主要理论:(1)“三位一体论”;(2)创世说;(3)原罪说 ;(4)天国报应说和“预定论”;(5)教权至上论。在当时众多的神学家中,奥古斯丁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他被尊为“教父”。所谓“教父”是基督教会对 2至 11世纪在制定和解释教义、巩固教会组织等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为后世基督教奠定理论基础的神学家的尊称。他们的这套神学理论也因此称为“教父学”。



1、罗马的建筑 

古代罗马的建筑吸收古代伊达拉里亚、希腊和埃及等地的一些建筑成就和风格。共和末年和帝国初年(公元纪元前后)是罗马建筑的黄金时代。罗马的第一个皇帝屋大维自诩把泥砖的罗马变成了大理石的罗马城。在建筑风格上,吸收起源于西亚的样式,出现了带有穹窿式半圆屋顶的建筑。建于公元前27年的万神殿是其典型代表。弗拉维王朝时修建了称为科洛西姆斗兽场的大圆形剧场,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罗马的城市规划与道路建设也堪称经典(罗马和北非城市,广场,道路铺设,浴室等)。还修建了水道、桥梁等。罗马帝国时期另一种颇具特色的建筑是凯旋门、祭坛和纪功柱。

2、罗马的雕刻 

罗马的雕刻艺术是师承希腊的,但与希腊相比又有其特点。一、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帝王为主。二、人物形象不及希腊生动、秀丽、而更多严竣、矜持的神情,但强调真实和个性。三、缺乏希腊雕刻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对力量和动态美的刻划,人物大多陷于凝神沉思中。 代表性作品:屋大维像、《马克·奥里略骑马铜像》 、佛拉维贵夫人像等。还有和平祭坛、纪功柱和凯旋门上的浮雕等。

3、罗马的绘画 

对于罗马的绘画我们只能从考古发掘出土的罗马、庞培等城市古建筑的壁画上略知一二。古罗马的绘画也是师承希腊的,许多作品是希腊作品的摹制品或取材于希腊神话。嵌石画《亚历山大伊苏之战图》描写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大军在伊苏打败波斯王大流上三世的战役。发现于庞培城的壁画 《秘仪图》最为著名。罗马绘画有多种风格,有房屋、风景、静物、神话等。

4、古罗马的自然科学

与希腊相比,古代罗马的自然科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与崇尚理性和大胆推测的希腊人不同,罗马的自然科学比较注重实际的应用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框架的构造。二、罗马在自然科学方面虽无重大创新,但由于它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接触到了许多文明古国创造的优秀成果,因此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前人科学成就的总结与综合。

(1)、农学与医学。保存下来的重要农学著作有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科路美拉的《论农业》等。这些著作不仅综述了农业、园艺业、畜牧业、酿造业等各种生产技术,也论述了经营管理方法。罗马人比较重视医学。14年罗马建立了第一所公立的医科学校,许多大城市里设有公立医院,军队里有医官。1世纪中,一位植物学家兼军医第奥斯科理德写了一部药物学著作,记载了六百多种植物及其药性。罗马最著名的医学家是盖伦(或译伽伦,约130一200)。他著有《解剖过程》、《身体各部的机能》等著作 。

(2)、天文与地理学 罗马天文学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托勒密(约90—168),他是希腊人,生于埃及,长期在亚历山大里亚从事研究,著有《大综合论》,书中主要论述地心体系,这种理论被称为托勒密体系。古罗马在天文学方面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制定了历法。原来罗马的历法很混乱,恺撒当政时,从埃及聘请希腊天文学家改订历法,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基础,定一年为365日,四年一闰,于公元前45年元旦起实行。这种历法以恺撒之名得名为儒略历。儒略历是现在各国通用的公历的先驱。地理学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是斯特拉波(约公元前63一公元20) ,著有《地理学》一书 。

(3)、老普林尼及其《自然史》 。在罗马自然科学著作中以老普林尼( 27—79)的《自然史》最为重要,这是一部以总结、综合前人科学研究成果为主、结合作者本人科学考察和研究新成果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他的主要著作《自然史》分别叙述了人文、地理、历史、民族志、动物学、植物学、药物学、矿物学、冶金、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值得指出的是,老普林尼的著作中有一些关于中国的记载,他把中国称为“丝之国”,他还说中国出产的钢很坚硬,质地优良。他的主要功绩在于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汇编,使古代的自然科学得以传诸后世。

结语:古罗马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古代罗马文化是在吸收丰富的东方文明古国和希腊文化成就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希腊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建立的殖民城邦把希腊的社会政治制度、工艺技术、精神文化传播手意大利,使罗马在文化传统上成为希腊的后继者。尽管罗马文化受外界影响深远,但罗马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成为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罗马文明从公元前六世纪末建立共和国开始,到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

由于政治斗争和辩论的需要,罗马的散文更发达,这是有别于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文学中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成为前期罗马帝国文学领域主流,维吉尔是对帝制歌颂最力的诗人,他与贺拉斯、奥维德并列为帝国初期的三位诗坛泰斗,继这三位之后,罗马文坛再未产生出著名的诗人。在哲学方面,罗马对希腊各学派多取折衷兼容态度,注重伦理与治国之道。至帝国时期,皇帝的专制统治影响到文化领域,在哲学方面,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占了主导地位,宿命论思想盛行。

罗马文化注重治国之道,偏于实用,缺乏理论上的创新。

古罗马文化中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法学,罗马法学思想的奠基者是西塞罗,至帝国时期,罗马法学界出现了盖尤斯、乌尔班等法学家,整理,编纂了许多法学著作,为罗马法的系统化做出了贡献。罗马法是欧洲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基督教在罗马的传播是罗马文化思想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它改变了罗马人的原有宗教信仰,其宗教文化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日。

罗马在欧洲文化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文化传统传播到了欧洲其它地区。中世纪早期希腊罗马文化传统曾一度衰落。到文艺复兴时代,重新被人们认识,并且成了文艺复兴的思想渊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