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来峰

试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留下一片真诚.
个人资料
bymyheart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出轨”唐诗和“出轨”男女(上,下)BY渔樵耕读

(2012-01-04 19:24:36) 下一个

岁末茶座:出轨唐诗和出轨男女(上)

2011-12-27 19:16:35

 

 

            唐诗有木有出轨的? - 有。 

            男女之情有木有出轨的? - 有。 

             两者有木有相同之处? - - 有。 

             信不信?且泡一杯茶,渔樵子与诸君与一起来戏说一番,权作新岁茶资。 


              
本文所提的唐诗,是指盛唐之际日臻成熟的格律诗,即近体诗。之所以称为近体诗,是相对于唐朝以前的古体诗而言。

            
熟悉诗歌的人都知道,诗歌以先秦的《诗经》和《楚辞》为两大源头,其后经过汉乐府、魏晋乐府、和南北朝乐府,发展到唐初时,句式已从四言(如《关雎》)和 杂言(如《离骚》)形成以七言和五言为主,声律已辨析出四声(即平、上、去、入),音韵已形成了完整的声韵系统(如陆法言的《切韵》),对偶更是炉火 纯青,所以格律诗的出现已经水到渠成。初唐的文章四友”- 老老杜(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苏东坡先祖),对仗工整,字字锤炼,都是近体诗的奠基人物;到了沈宋(沈铨期、宋之问)之时,声律 和谐,属对工整,律诗至此渐成定格。

         
简单说来,律诗的金科玉律不外乎以下几条:(1)押韵(偶数句);(2)对仗(中间颌、颈二联);(3)平仄交替(如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对 句,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相粘(前后联,如首联的对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则颌联的出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记住了这几条,就算是入了律诗门,大可尽情饱览欣赏唐诗了。然而,当你捧起一本诗集,无论是蒙学的《三百首》、《千家诗》、还是大部头的康熙御制《全 唐诗》,你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很多律诗都有出轨的现象或倾向,完完全全中规中矩的律诗,其实很少。这种出轨的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与男女之情 出轨有着类似之处,在下姑妄称之为事实婚姻打擦边球失足回头、和红杏出墙,分别叙述如下:

           1
事实婚姻”- 合理不合法的特殊格律
          
我们先来看看张九龄脍炙人口的《望月怀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总理这首诗,除了颌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对仗略有不工外,应该说是一首严格的五言律诗。但是,如果你留意看一下它的声律,首联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整整齐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接下来的颌联出句情人怨遥夜按律本应该与首联对句的天涯共此时相粘(即平平平仄仄),现在却成了“”平平仄平仄” – 不仅第二、四字本该逢双必反的平仄相同,而且还是孤平(即两个仄声字中夹了一个平声字),犯了诗律的大忌。

            
但是,在很多唐诗中,为了避免平平平仄仄(五言或七言的后五字)中三个平音的单调,有意将第三个平音与后面的仄音对调,变为平平仄平仄,起到音韵变换的作用。因此,这类平平仄平仄格律在唐诗中用得非常普遍,已成为一种特律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五律):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五律):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再如杜甫《咏怀古迹》(七律):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以,这一种类似于事实婚姻的合理却不合法的句式,由于用的多了,且确有它存在的价值,也就默许成合法婚姻了,成了正律的补充。
 
           
顺便提一下,古人把月初、月中、月末的月亮分别称为朔月望月晦月。所以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望月是指十五的月亮,不应误解为看月亮

                                           
(待续) 

岁末茶座:出轨唐诗和出轨男女(下)

2012-01-02 10:59:06

 


            2
打擦边球”– 不尽忠实也不犯的律内拗救
 
           
最典型的律诗声调是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相互交替(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但重在逢双必反,即第246字平仄相反,以起到抑扬顿挫的音律 变换效果;对135字的平仄比较宽松,不太追究,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以,只要不犯大错误(如孤平),则135字可平可 仄,不算出轨。如前述的儿女共沾巾应见陇头梅遥寄海西头几句,严格来说,本来它们都应该和其出句平仄相对,即仄仄仄平平,但在这 里,第一个字都是平声,成了平仄仄平平

         
尽管这一类擦边球属于合法犯规,但如果犯得多了,也会有伤大雅,影响诗歌的声律。因此,很多律诗在这种情况下,会补救一下。即把间隔字的平仄转换 一下(本句拗救),或把同一联中上下句相应位置的字的平仄转换一下(对句拗救),或两者皆而为之(连环拗救),以保持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体平衡,和音韵协 调。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如杜工部《登楼》的首联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按正规的音律这两句本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式。可是,这里出句中本该是仄音的第15个字却变 成了平声的,虽然不违法,却有点拗口。因此,诗人在对句中做了补救,把本该平声的第一个字改成了仄声的字,同时又把同一句中本该仄声的 3个字改成了平声的字。这样一来,这个字不仅补救上一句的字(对句拗救),也补救了同一句中的字(同句拗救),是一石二鸟的连环拗救。杜甫毕竟是功力深厚的律诗大家,出手不凡。不过,第一句中的字,他并没有救。 

             
有意思的是,杜甫也许对这种句式情有独钟,或者他是有意为之,他的另一首诗《登高》中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平仄和拗救方式与上面的两句几乎一模一样。诸君如有兴趣,不妨比较一下,颇有意思。

            
这一类守大义而不拘小节的唐诗,占了近体诗的大多数。这种情形,有点象现实生活的男男女女,虽然难免有一两个关系密切暧昧的红颜蓝颜知己,但却 发乎情,止乎礼,小过补之,坚守家庭婚姻道德底线,虽不尽忠诚,但并无大过,更不犯法。毕竟,象柳下惠那样坐怀不乱、至善至美的圣人,只是凤毛麟 角。

             3
失足回头”– 知错即改的出律自救

           
如果一不小心失足,或情不自禁,或迫不得已而动了真格出轨了呢?这当然是律法所不允许的,所以必须积极补救,亡羊补牢,以免婚姻破裂。这一类 出轨原因,主要是在诗句中音律转换的关键部位(即第246个字),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声,造成音韵相重,或是前面提到的孤平等,这些才是真正的大拗,所以非救不可。救的方法,也不外乎前面所提的本句拗救或对句拗救。 

               
如王江宁《芙蓉楼送辛渐》(七绝)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常理,前一句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由于第一个字用了仄声的,如果按原来的声律不管,则第二个字将成为夹在两个仄声字中的孤平,所以第 三个字必须改为平声的以避免孤平(即孤平拗救)。有些非常的诗句,也是必须救的。 
          
                      
如刘昚虚《阙题》(五律)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注意是入声的仄音)

           
这两句原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由于出句中本该仄声的第2字用了平声的,与第4字同为平声,是大拗,必须在对句中补救,所以把 对句中本该平声的第2个字改为仄声的,并相应地把第4个字改为相反的平声字。同样的拗救,还可见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五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不少诗词中还有一些比这种更拗的情况: 

                     
如李商隐《登乐游原》 (五绝)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仄起首句不入韵的句式,本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首句却是一路仄声到底,所以是大拗,非救不可。这种大拗只能从对句补救,把第三个本 该仄声的字改成平声的字。即便这样,还总是不尽满意。李商隐的另一首五言律诗《落花》也属于这种情况: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平,注意为仄音的入声字)。同样的还可见于常少府《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及孟浩然的《与诸子登见岘山》的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一类失足回头而自救诗句很多,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孔夫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所以拗而救之,就不算过了。有些拗句经过补救, 几近完美(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无损大雅;一些经过补救,尚属满意(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另一些则虽然经过补救,还是留 下了缺陷(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后一类的句式,愚意除非万不得已,作诗时最好避免。

             4
红杏出墙”- 出律而不救的
 
            
一种相对少见的情况是,某些大牛的诗作,墙外彩旗飘飘,墙内红旗不倒”- 出律而不救,却依旧被人广为接受并高度推崇,视为模范婚姻。例如让太白大师望而却步的崔大牛的《七律 .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首诗本是平起首句不入韵七言律诗,按理应该是如下的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显而易见,这首诗的前半首得很严重,首句第4字本该仄音却成了平声的,本该平声的第6字却是仄声的 更有甚者, 颌联起句黄鹤一去不复返,除了第一个字是平声,其余字一仄到底, 也没有补救,近于古体,但诗的后半首又保留了律诗的整齐之美。这首诗借古思幽,自然宏丽,语调飘逸,一气呵成,所以尽管出轨,却仍被历代文人所推崇, 不光吓退了同时代的李白,而且被宋人严羽推作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沧浪诗话》)。清人沈德潜也以为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牛吗?简直牛气冲天!

          
类似的牛作还有本文开头提到的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句是五连平,也没有补救。不 过,这些都是特殊情况下为了言尽其意,或者没法替代(如不能把黄鹤楼改成白鹤楼黄鸥楼),而不得已牺牲声律的特定产物,所以 拗不究,但它们在格律诗中是异数,没有代表意义。

            
这些出轨的律诗,尤其是前面三类,是非常普遍的。如 果你严格按照标准格律去读唐诗/近体诗,那一定会感到困惑,因为真正完全标准的律诗其实不多。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反映了格律诗虽然有严格的 规戒律,但还是有其灵活,变通、弹性的一面。从乐府诗到格律诗,是诗的进步和升华。但过分拘谨于格律,也会反过来束缚诗本身的内容和思想的发挥。这也许 是中唐新乐府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元缜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的原因之一。

                                            
(辛卯岁末 草于马里兰克拉克斯堡) 

 

我记: 渔樵耕读这篇论诗说律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语言诙谐,轻松,写得非常好。我一向看见平仄就头大,乱了阵脚,或者逃之夭夭的人,竟然被他的简明说教弄明白了不少,不过还要经常复习,练习,问了许可,就端回家里以资后学。
谢谢渔樵兄,这是一件新年的礼物啊----BYMYHEAR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bymyheart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松和90KG,律诗写好了真要有功夫。
mr.90kg 回复 悄悄话 出轨最开心,就是轨道不是很好找,还需努力!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按格律写好诗,真是很不容易。

谢谢心心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