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加西游第4天 * 维多利亚

(2010-07-09 09:18:09) 下一个

         (六月29日)

       从温哥华到维多利亚,人要坐渡船,汽车也要坐渡船,单程一个半小时。渡船票:1车 + 2人 = $73.20,俺们在网上预定7月29日9:00am 的渡船,还多花了$15元的预定费。

       提前一个多小时到达渡口 Tsawwassen,预定过了的车,只有一辆排在俺们前面,没有预定的车,估计有四五十辆在排队了。在渡口的商店漫无目标的逛了一圈,出来看见有艘渡船靠岸,一辆车接一辆车从渡船的肚子里拱出来,小车最多,也有很多旅游车,集装箱车,大小货车,好奇地开始数,发现太多,数不过来,忍不住“逮”住一个工作人员问:一艘渡船大约能装多少辆车?她说,上层全是小车,超过200辆,下层混装,如果全是小车的话,约400辆,一共装600辆以上。俺一直以为,一艘渡轮,最多能渡100来辆车左右呢。

       上得渡船,除最前面一排的车,前轮塞有木头楔子外,其余的车都没有任何固定,看来渡船没有太大的摇晃,大家泊好车后,都上到上面的两层,有人去吃早餐,有人逛商店,有人找个地方坐下看书打盹,有人到顶层吹海风看海景。。。 一个半小时后就该到维多利亚的 Swartz Bay 下船了。

        抵达预定酒店 Inn at Laurel Point 时还不到12:00,没房间,要等到3:00以后才能住进去,俺们只好存好行李泊好车后进城逛去了。 预定的酒店离最热闹的 Inner Harbour 码头,走路就几分钟,一路上游人不老少,很热闹,有点回到中国大街的感觉,不过,港湾挺小,与香港维多利亚港比较,就显得既不现代豪华,也不气派,但又没有老旧得象看历史,多少有点失望。

        游玩项目中最受欢迎的是出海看鲸鱼,$95元一人,三小时来回,和游轮上的游玩项目看鲸鱼的价格差不多,俺们因两年前坐游轮去阿拉斯加时已看过鲸鱼,所以这个项目对俺和老猫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港湾内大小游艇船只林立,观光小艇象公共汽车一样,穿梭于不同的站点,水上飞机起降频率也很高,还有那去美国的渡轮,大小划艇,挤挤茬茬的,好象挺繁忙,看着有点眼“晕”。

       城里最热闹的地方晃了一圈,就回到酒店 Check in,稍事休息又出门,这下是直奔中国城,中午的西餐让俺们上下出的气都是“气死”(Cheese)味,所以得赶紧安慰一下俺们的中国胃。

        维多利亚的中国城不大,还有个城门,东西向是 Pandora Ave,译为“宾多来道”,南北向是 Government St.,译为“加富门街”,俺觉着这译名很有中国特色。在城中有条以窄小闻名的小巷,5忧走进去时,胳膊都不能平伸,窄巷进去后,“肚子”稍大,两边有店铺,还搭有一些竹梯子,不过好几家都是白人在经营了,这个“古老”的窄巷是Fan Tan Alley。
 
        填完肚子又要消食,俩人就沿着海边的小道一路慢走回到酒店,一到酒店俺就要俺家老猫把手提电脑打开,接上网,几天没去看俺在开心网种的“足球树”了,得赶紧去收获回来,最好还能“顺”点啥回“家”,老猫说他是俺的便携式IT,俺说俺还是你的贴身保姆呢,老猫又加一句:这保姆脸上的褶子好像太多了点。。。哈~~~~

        明天去布查特花园。

        图1:渡船,可一次渡600辆小汽车。
       

        图2:铁丝网后的货轮。
       

        图3:国会大厦。
       

        图4:The Empress,门前的两棵松树还是柏树?看起来象中国春节的舞狮。
       

        图5:俺们呆的酒店 Inn at Laurel Point。
       

        图6:街边铜像。
       

        图7:水上飞机,远处就是图8中的那座吊桥。
       

        图8:吊桥,正好有船要经过,有一边正在被吊起来。
       

        图9:中国城城门。
       

        图10:中国城里的垃圾箱,为啥中文写的是废纸箱?
       
      
        住三晚:$592.02
        泊车:$15.00/1天
        吃三天:~$150.0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5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tillthere的评论:

学习了,谢谢!

去你那儿看过,发现你狂迷自行车,在加国,我称为“冰箱国家”,爱骑自行车不容易,冬天太冷太长。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5忧的评论:

Johnson Street Bridge is the official name but the nickname is the Blue Bridge. It is considered the icon of Victoria.

Read more 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nson_Street_Bridge
5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小泥山的评论:

谢阿小泥的飘扬,俺一定发扬“咣噹”哈!
5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五弟五哥的评论:

5弟你呆的那地方就值得人羡慕啦!
小泥山 回复 悄悄话 表扬一下幽默,勤快,热爱生活的UU!
五弟五哥 回复 悄悄话 好羡慕呀~~~~~~
5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tillthere的评论:

谢谢光临!也谢夸奖!

那座桥就是叫“蓝桥”吗? 我还真不知它的名,因可以吊起来,我就叫它“吊桥”了。
5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DUMARTINI的评论:

这天的天气特好,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清的水,第2天(30号)变阴天,第3天(七一)干脆就下雨啦。

我想杜姐就是没有好相机,拍出的片片都会很不错的,因为你的摄影感觉好!
5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南山松的评论:

谢阿松夸奖!
5忧 回复 悄悄话 回复terrific的评论:

看来你去过这个城市,且印象不错,只是你得赶紧找件“花衣服”穿上,小心着凉哈。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欣赏美文美图!

蓝桥那张拍得最好。

中华门那张也拍得好,渥太华正在修建中华门,十月竣工。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去维多利亚是好几年前了,那时还没好的相机,看你的片片和看介绍这下全回忆起来了!

天多蓝啊,水真清啊

港口一片繁荣~~~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图片漂亮! 介绍详细.
terrific 回复 悄悄话 照片拍得很棒!维多利亚还是没变,秀美宁静,很象我曾居住过的城市。看到这些照片,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