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贴]党史争鸣: 左翼游击队是“土匪组织”

(2009-09-22 12:44:11) 下一个
[转贴]党史争鸣: 左翼游击队是“土匪组织”

党史争鸣: 左翼人士参加了“土匪游击队”?

解放前,左翼人士的行为,很难以高尚和纯洁得如“处女”。

文革期间、共产党内的纯洁派系 具有处女情结,希望共产党内部保持极高的纯洁和高尚。因此 纠缠 许多事件:

1。王青山的“腐败”事件。
2。博一搏的64人“叛变”(自首信)事件。
3。潘汉年和关露与日伪勾结“”(签约不妨害日本交通线)事件。
4。彭咏梧等参加的“土匪”(袍老会担任武装组织领袖的事件)事件。


一部《红岩》的出版发行,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说中江竹筠的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不少人对江竹筠的老公彭咏梧和他所领导的川东游击纵队则知之甚少。至于后来围绕彭咏梧烈士称号事件发生的左翼特色政治事件,更是鲜为人知。尽管那些冤假错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平反纠正,但作为一段特殊的左翼政治历史,仍深深 伤害 红色小萝卜头的心灵。

1937年9月,彭咏梧考入四川省立万县师范专科学校。入校的第一学期,他就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10月,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万县师范党的分支书记。1939年暑假,中共万县中心县委派彭咏梧到重庆红岩村学习了1个月,接受周恩来的教育。彭咏梧返校后,国民党已对他有所觉察,万县中心县委通知彭咏梧撤离。1940年秋,彭咏梧担任了中共云阳县委书记。1941年秋,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调彭咏梧担任中共重庆市委主要领导职务。1943年,党组织派江竹筠协助彭咏梧工作。两年后,经党组织批准,两人结为夫妻,后生下儿子彭云。1947年他负责编辑《挺进报》。同年秋,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辖湖北的恩施、贵州的遵义和整个川东地区,相当于一个省委,彭咏梧是临委成员。

1947年秋天,彭咏梧向中共川东临委请缨,与江竹筠等人由重庆赶赴下川东,在云阳农坝炉塘坪和受中共上海局派遣返乡的赵唯组建了川东游击纵队。彭咏梧任政委,赵唯任司令员。接着,彭咏梧、江竹筠等又奔赴奉节,组建了奉大巫支队。彭咏梧兼支队政委,袍哥首领“双枪老太婆”陈太侯任支队司令员。

由于共产党没有合法征税权,为了维持生存便不得不采取非法的抢劫行为,因此,在国民政府和该地区人民群众的印象中, 川东游击纵队的性质是土匪。

1948年1月16日,奉大巫支队一大队的100余人走到巫溪边境上的鞍子山黑沟淌时,遭到胡宗南部柴祥云团的伏击,彭咏梧不幸牺牲。政府军将土匪彭咏梧的头颅砍下,先挑到奉节竹园镇游街示众,再挂到竹园坪小学操场边的杨槐树上。罗广斌、杨益言在所著的《红岩》书中,将土匪彭咏梧的头颅说成是挂在奉节城的依斗门上,是文学笔法。彭咏梧的头颅后被当地农民取下,埋到竹园坪的宝塔下;留下的身体,由黑沟淌山民用石头、泥土草草埋葬。

解放初期,当地政府也认为川东游击纵队的性质是土匪,有些人也认为这是一支“流氓队伍”、“成分复杂”,把一些游击队员与“土匪”、“恶霸”相提并论。

原川东游击纵队指战员受到共产党“剿匪政策”的待遇与处理:以“土匪”等罪名判刑的有100多人,其中被判处死刑的有40多人,142人被开除党籍,460人被开除公职。

原奉大巫支队司令员陈太侯,在1951年“清匪反霸”中被人诬告为“土匪”、“反革命分子”,竟不由他申诉,便被判处死刑。陈太侯惯使双枪,枪法极准,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人物之一。有关部门、人员知道他的厉害,先把他的枪卸下,再由人左右前后的架着,押回老家枪决,当众宣布的罪状是“土匪”、“恶霸一方”等等。

川东游击纵队司令员后又兼任纵队政委的赵唯,在“反右”期间也被打成“大右派”,被监督劳动改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伴之而起的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奉节县的红卫兵押着当时的县委书记和几个县委常委进行批斗,逼着县委一班人批了几万元钱作为修建彭咏梧墓的经费;并当即行动,在奉节城广场北侧抢修了一座高大雄伟的水泥坟墓,把彭咏梧的头骨、尸骨从卧龙岗迁出,在此重新安葬。

然而,好景并没持续多久。一次,江青在讲话中说:川东地下党多是“叛徒”、“特务”、“没有好人”。不久,陈汉书被批斗、游街示众,关牛棚达五六年,前后被整长达10余年,家中子女也受到牵连。

与此同时,彭咏梧墓地也遭到厄运。一些农民在坟头摆放粪桶,乱堆脏物、杂物。更有甚者,有的单位还想抢占彭咏梧墓地作建房之用。

共产党内部不同观点: 红色一些“潜伏者”们 是 “”: 如 国安部潘汉年,共青团中央书记 胡均鹤

  
1954年9月,胡均鹤接到上级通知,说是要他去北京公安部汇报工作,他兴冲冲跑到北京,没想到,一下车就被扣押起来,一关就是28年。

1955年4月2日,公安部在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请求逮捕潘汉年的报告中,主要列举他的“罪行”有两条:一是说他在抗战时期曾经背着党同汪精卫勾结,并长期隐瞒、欺骗组织;二是说他在饶漱石、扬帆“包庇掩护特务分子和反革命分子”问题上负有直接责任。 在潘汉年的主要“罪状”中,涉及这样一个人——胡均鹤。

1955年4月3日,潘汉年在北京出席全国人代会期间突然被捕,主要罪状有二:一是抗战期间背着党与汪精卫勾结;二是解放后掩护了以胡均鹤为首的大批中统潜伏特务和反革命分子。这两件事都与胡均鹤有关。殊途同归,这样两个有着完全不同经历的历史人物,却在同一座“秦城监狱”里悲惨地度过了各自的余生……

196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对潘汉年的《刑事判决书》中,给他立了三项“罪名”:一是说他在1936年的国共谈判中投降了国民党,充当国民党特务,暗藏于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内奸活动;二是说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秘密投靠了日本特务机关,当了日本特务,并与大汪精卫进行勾结;三是说他在上海解放后掩护以胡均鹤为首的大批中统潜伏特务和反革命分子,并提供情报给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特务,引起1950年“二六轰炸”。因此将潘汉年定性为“内奸”、“特务”、“反革命”。

  1982年,这宗中共历史上最大的政治隐私 终获平反,可潘汉年和他的夫人董慧却早已长眠在九泉之下!1983年胡均鹤走出监狱,他是因年迈体衰而保外就医的,出狱时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什么事都记不清了。胡均鹤的儿子向共产党法院提出申诉,法院经过审理,终于替他平反,肯定了他为左翼人民----共产党所做过的一切。

胡均鹤作为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共产党高级离休老干部被安排在上海市公安局老干部处,一直到1993年3月病逝。

罗广斌  罗广斌(1925--1967),作家。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司令官罗广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建国后,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合著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长篇小说《红岩》。
  因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的巨大影响,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大屠杀幸存者,自然而然也成为青年们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时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出版小说《红岩》后他的名气虽然已如日中天,但政治生活却依然遭到诸多限制——1963年团中央提议推选他为访日代表,被重庆市某些人以“历史问题有个别疑点”为由否决;第二年共青团召开九大准备安排他为团中央委员候选人,也因同样理由被否决。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罗广斌当年在大屠杀之夜从狱中脱险的经历,正好构成了让人不放心的历史疑点。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压抑的。当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为口号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之时,他立即被那种“造反精神”所鼓动,所感召。他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这也是他的悲剧人生的开始。
  《重庆晚报》载文介绍说:文革伊始罗广斌等作家就向全市发表公开信成立战斗小组,参与造反夺取了市文联领导权,在市级机关团体干部中最早造反。“1966年8月底,市文联职工郭青等发起成立造反派组织‘红卫兵战斗小组’,当时罗立刻表示坚决支持并说:怕什么,最多是坐监牢,掉脑袋,全家打成反革命!”摒弃文革的极左思潮,我们从罗广斌这席话中似乎又依稀看到了当年参加地下斗争时那个热血青年的风采。只可惜,这次的献身决心从开始就走错了路,这是令我们为之无限惋惜的地方。
  文革中上海造反派“一月夺权”被中央肯定,各地纷纷闻风而动。重庆造反派内部在夺权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1967年1月31日,矛盾终于一触即发:支持夺权的北航红旗驻渝红卫兵率先抛出了批判罗广斌的文章《罗广斌很像革命造反派内部的定时炸弹》、《我们为什么要揪罗广斌》,攻击他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周扬黑线上的人物”、“与黑帮分子沙汀、马识途等关系十分密切”,“重庆文艺界最大的铁杆保皇分子”,“山城头号政治大扒手”……
  在群众组织两派公开决裂时,罗广斌在选择站到其中一方的同时,也深深陷入派性斗争。1967年2月2日,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发令抓捕罗;2月5日,建工学院红卫兵将罗从家中绑架并抄家;2月8日,夺权方的重庆市革联会宣告成立;2月11日,宣布市文联等反夺权组织为“反革命组织”、“保罗(广斌)组织”,勒令解散……
  1967年2月10日就传出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自杀的消息。当年看守罗广斌的人说,罗广斌实在是不堪忍受连续几十小时的精神折磨而跳窗而死。罗当时被关押于大坪马家堡后勤工程学院,审讯者要他必须认真交代1949年‘11·27’如何被特务放出监狱。从5日被绑架到9日深夜,连续几十个小时不间断轮番逼供,罗一支接一支吸烟,还将清凉油涂在烟上,神态异常疲惫痛苦不安。这样彻夜不眠到了10日早上,罗端着洗脸盆被押到3楼厕所打水洗脸,趁人不备他爬上窗台,高呼“毛主席万岁!”后跳下,坠地后撞在台阶石梯上,当场死亡。
  关于罗广斌的死因,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是畏罪自杀还是以死抗争?是谋杀还是逃走时不慎坠楼?……文革中这几种说法曾被造反派对立两方炒得沸沸扬扬。最后却被江青一锤定音说:罗广斌是“叛徒”、“反革命”。那个疯狂的女人在会上表态说:“罗广斌是罗广文的弟弟,有人替他翻案,我们根本不理他。华蓥山游击队,根本糟得很,叛徒太多了。” —— 一时间“华蓥山游击队叛徒很多”、“川东地下党叛徒很多”的传言广泛传播。这说明迫害罗广斌并不是斗争的终结,而是又一场政治迫害的开端。更多的人命运在一个女人的一番信口开河之后,彻底发生了改变。罗广斌的命运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回顾往事,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荒唐年代的气息。直到1978年秋天,罗广斌骨灰安放仪式在重庆隆重举行,至此冤案才得以昭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