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笔会

这是立足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文学社团“大华笔会”的文学创作园地,将定期发表来自加拿大本土、欧、美和中国大陆的会员及其他作者的原创文章
正文

《作家文苑》总第二十九期

(2009-03-29 12:15:51) 下一个
停电的感想     
新创
(大华笔会会员)

晚上,正和老伴悠悠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噗!————’的一声,全屋上下突然都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到了,惊慌下,立刻屏气凝神,当时没感到有震动,‘不是地震!’惊魂稍安后的第一反应是:停电了!

人呀,这时就会知足、感恩,眼睛完全派不到用场了,才知盲人的日常生活是多么地艰辛不易,尽管平时常抱怨:人老了,眼花了,看什么都看不清楚,......,可再怎么着,也不会象现在这样伸手不见五指呀,盲人可是日夜都那样喔,真打心底里佩服他们,他们不仅勇敢地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还要顽强地奋斗谋生呢。

从沙发上站起来,关照老伴:“你坐着别动!我去找蜡烛。”

颤巍巍,直哆嗦,两手平伸,往前,往左,往右,小心地触摸,慢慢地小步挪移着,......

呵,这还是在自己的家里,这个角落,那个梯级,平时都熟悉了,才不致碰头扑跌,如在陌生地方,怕就行不得也哥哥了。

这次还算好,前后一分钟不到,‘嗒!’的一声,电又来了。停点时的‘噗’和来电时的‘嗒’,弄不清是哪个电器发出的声音,想来最大的声源应是来自冰箱和电视吧,也可能是那一瞬间几种电器的声音混杂一起。总之,停电的那一刻,是很令人惊恐的,尤其是晚上,如果窗帘是紧密拉上的话,外面没有一丝光亮漏进来,人犹如突然跌入黑洞的隧道里,再镇定的人也不敢说没有一丝的恐慌,那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人们获得方便的亮光以后,就不再那么害怕黑夜了。他的这一发明造福全人类,为此,当爱迪生于1931年10月18日因病逝世后,过了三天,10月21日晚上,在同一时间,许多城市的电灯都熄了,美国许多城市一片黑暗,世界的一大半也为此暗了下来,人们用这个方式来悼念爱迪生,这也是一种感恩吧。

今天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都市的,都离不开电了。前些日子,信箱里来了份停电的通知,说是因维修的缘故,某日早上九点到下午二点要停电!停电的范围是我们的小区。哗,要停五个小时电呀!

“老婆,停电时啥也干不了,只好窝在沙发里看电视啦!”
“糊涂,没电了,哪还有电视看呀!”

唉,这下子可乱套了,没了电,那个电视、电冰箱、厨房里煮食的电炉,全被废了武功,统统不能派用场,就连那快速、简易好用的微波炉,那也是要电的,没电就没波,这下连午餐都成问题了,还好,家里有吃火锅的燃气炉,勉强可对付一下,再不济,也可到商场去买了吃。只是,这次是停五小时的电,还是预先通知的,再怎么,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难处。推想一下,如果是停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甚或是停电的范围扩大了,那将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天冷时没暖气了,对时下在家穿短裤、T恤衫的年轻一族,怕要冻得哗哗叫,这倒没什么,反正多穿衣裤就是了。电视没得看了,除携带式电脑外,一般家用电脑都不能用了,这时就会出现资讯、娱乐的真空。没有了电冰箱,那怕煮食是用煤气炉的,要日日去买菜,怕也难捱。至于出门开车,没红绿灯了,塞车就将不是一般的塞了。当然,最大的难处是晚上没电灯了,蜡烛只可偶而用用,今天的人呀,没电灯可真是寸步难行。如果,再进一步推想,没电,我们还可想法熬忍,但,如果水也没了,那会怎样?那就不是乱套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生存的问题了。报载消息,去冬以来,中国北方一带,已有近3亿亩的耕地遭受干旱灾害,有400多万的人口和20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的供应都困难了,要千方百计从黄河、长江调水,要化大力从当地抽取地下水(如果还有的话),这都不是推想,是眼前发生的事,想想看,400多万人,那就是我们卑诗省的人口总数呀,没水喝了,还能活么?

世界气候的反常现象,查究其因,与人类滥用资源、污染环境有很大关系,人啊,不见棺材不下泪,当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用着似乎取之不尽的洁水,享受着丰盛的美食时,千万别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现在是地球村时代,牵一发而动全身,金融风暴是美国开始拆的烂污,现在弄到全世界,不管是哪个阵营或是别的什么主义,都要为他来擦屁股。同样,天气反常,也是全球性的,不警惕,不慎行,到没电、没水的哪一天真的来临,就再后悔也没用了。

普 陀 虚 惊
徐少康

早就听说东海那浩渺的波涛间有一处神秘的佛国普陀山了,因此乘出差浙东之便,我和一位同事抽空去作了一日游。

我们安排的旅游终点是“法雨寺”,但由于日间贪看寺院庙宇,蹬上去“法雨寺”的半山石级时,已经暮色苍茫。大海,不知什么时间已起了风,涛声嘭嘭,海风阵阵,吹得满山的松林柏木晃摇不已。而且,有零星的雨点打在石级上。我们加快了脚步,匆匆跋涉在一边是刀劈般陡立的巉岩石壁、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森森绝谷的山道上。抬头望,山顶上的“法雨寺”了无踪迹;回首看,山下暮云雾雨一片模糊,两人心里这时才惊慌起来。退、是不可能了,至少十里外才有人家;进、不知还有多少山道。因为一时的冲动,想不到竟搁在了这人地两生的山中,连个问路的人也没有。天色愈加黑暗,满山满谷的林木在夜色里黑黝黝地变幻着,呼啸着,这时日间的印象纷至沓来,那些树团林影看去仿佛千奇百怪的神魔,也似乎随时都会从草丛间跃出一匹怪兽来,再加上初到异地,心里更生出种种骇怕的念头。

果然,我偶一回头,见山下有一粒红红的光点在忽明忽灭、飘飘忽忽地升上来。我碰了碰同事,俩人心里更加紧张:魔怪?猛兽?拦路强人?我脑子一时乱纷纷地,脚下不禁加快了步子。但红光比我们更快,一忽儿就到了身后。正惊惶间,传来一声咳,我紧张地回头一望,是个模糊的身影,正快捷地向我们赶来,那红光原来是他吸着的烟头的火光。我们悬着一颗心贴着石壁站住:要是强人,他只要轻轻一推,我们都会掉进身边的绝谷。

但预想中的事情没有出现,那人只在我们身边略驻了驻,又举步向前。我们不愿错过这一天赐的机遇,赶紧搭上话。来人自称是沈家村的渔民,在收工后来看寺里帮工的儿子的。他听了我们的述说,就放慢了脚步,引导我们上山。山路转了一弯又一弯,那人总说快到了,但又总不见寺庙灯火。我又惊又疑,这时四周的山色已是暗黑一片,更使我们忐忑不安。终于进了寺院,那人找人给我们安排好食宿,才和我们告辞,就象刚才悄然而降一般,飘然而去了。这时,我们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相视一笑,身上早已是又惊又累一身的汗了。

那一夜,我平生第一次在寺里听了一夜的钟鼓佛乐,第二天就在细雨中下了山。虽然没有看成期望中的东海日出,也再没有见到那位渔民,但在寺院游观时,那些慈眉善目的大佛们似已知了我们昨夜所遇的虚惊,正一个个含笑地看着我们。

绿的遐想
李秀清
(大华笔会会员)

我的家鄉,座落在塘山嶺旁,嶺上長著許多樹,蒼綠的松柏,碧綠的桂樹,翠綠的竹子……,山巒起伏,郁郁蔥蔥,到處是一片綠,就連那山塘裡的水也是綠的。小時候,我經常在綠樹林裡打柴,摘野果,拾野菇,在綠的山塘裡洗澡,捉魚蝦…… 綠色,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主要色彩。從那時起,我就喜歡綠。大些時候,我常用不純熟的普通話朗誦「春風又綠江南岸」、「春岸綠時連夢澤」的名句。讀了幾本書之後,我曉得古人稱婦女烏黑光亮的頭髮為「綠雲」,司馬相如最寶貴的琴叫「綠綺」,最受歡迎的舞曲名為「綠腰」。

二十多年前,通過「讀游」,認識到溫哥華是「綠洲」後,這塊土地一直牽動我的情思。上帝保佑,八年前我終於圓了那退休移民之夢。

在溫哥華生活數年之后,才覺得自己過去對綠的認識是如此膚浅。
?在温哥华,舉目望去,高山大海,延綿交錯,古木巨巖處處可見,綠樹成蔭,綠草成坪,到處是生機盎然的綠色。我經常風塵仆仆地游走於女皇公園、中央公園、史丹利公園、落磯山、松雞山、鹿湖……環顧這綠色的世界,深深地被它吸引,不由得在這綠色的風光中浮想聯翩起來。有人说「綠色代表新生」。是的,綠色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希望。

英國倫敦的泰晤士河上,原來有一座涂著黑色油漆的橋,在這座橋上投河自殺的人,比在其他橋上自殺的人多得多,後來這座橋被漆成了綠色,結果自殺人數減少了三分之一。綠色是心理鎮靜劑,黑色的心情,需要綠色滋潤。看一片綠油油的景色,安定人的神經活動,使人情緒平靜,令奔命的惡劣情緒得到沉淀和休息。

筆者在廣東粵西某大縣(後改為市)工作多年,好些一起共事的老友,未到六十歲就已作古,何故?經專家分析,該地區是出了名的石城,到處打穴挖洞采石,碎石廠、水泥廠、石灰廠林立,满目塵埃,環境受到污染,身心難覓和平。一句話,是缺乏「綠」。

溫哥華之所以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理想“伊甸園”,人均壽命达到86.6歲,是因为她的森林覆蓋率为百分之七十九;是因为她是座有高山海洋湖泊森林,到處是養眼的嫩綠、深綠、老綠和碧綠的樹和葉片包圍著的繁華都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毒氣悄悄消失,人們心爽目怡,怎能不健康、長壽?

綠色是光明的象征。当年陸蠡被日本特務囚禁,日偽問他贊不贊成偽府,他大聲說不贊成。問他對大東亞共荣圈的看法,他義正辭严:「一定失敗。」他的民族骨氣閃閃發光。他一九四零年寫的《囚綠記》,筆下的「綠」就是對光明的贊美。

人在自然中生長,綠色是自然的顏色。它是人們的親密的伙伴,默默無聞地不斷為人類奉獻,為人類造福。它給人們過濾塵埃,凈化空氣,殺菌吸毒,為人們創造舒適、優美的環境。綠色看上去平和而凝重,卻深藏著內在的美。它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高貴;是慰藉;是快樂;是和平;是富足;是純潔。它是一種感召,一種啟迪,一種活力。

工作之暇,節假之中,我常參加綠色文化俱乐部活動,在绿色的大自然中徜徉、求索。,每當遇到困難或一些瑣事困擾的時候,我常徘徊在我家門前一排矮柏旁,密密麻麻的柏枝和終年不衰的綠葉,連綿成一片綠墻。我貪婪地呼吸,吻著眼前的綠葉,說也奇怪,我心變得平靜了,平靜得猶如一潭不起漣漪的池水。

綠色還可催眠。執筆從文者,常睡眠不好,作家艾蕪深有體會。他說,夜裡睡不著覺,就閉上眼睛,想著一簇翠綠的小草,或一片碧綠的樹葉,這綠色在腦子裡一出現,很快就進入了夢鄉。我也效仿之,頗有效果。在溫哥華,我浸淫於山水皆綠詩一般美的境界中,依戀著綠色,聽取綠的呼喚,接受綠的擁抱,忽生靈感,不揣冒昧,寫幾句歪詩結尾:終日穿梭在公園碼頭,緊張繁碎的腳步從不停休,舉目觀賞近街遠景,綠海使人心旷神怡,讓綠色的魅力啊,永遠飄拂在人們的心頭。

敲门 
李愫生
 
当初,搬到这所房子,是他的意愿。
> 那年,还是丑小鸭的她大学毕业,家境贫寒,万事拮据,除了满腹的诗词,别无他物。是他在茫茫人海发现她,挖掘了她的美。正如张爱玲所言,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恰好遇见。彼时,她是面试的求职者,他是她最终的考官。
> 是她落寞清冷的气质,和她洗得发白的朴素干净的衣服,让他的心无来由地一悸。
> 她并没有面试成功,不过,他为她介绍了一份蛋糕店员的工作。
> 在她寒碜的小屋,是他为她做了第一道红烧茄子;是他第一个吻了她;是她第一次温柔地被人怀抱;是她第一次和一个男人畅聊到天明。> 他有他的妻,每次来的慌然,去的匆忙。
> 来时,他并不喜欢告诉她,在她开门的那一瞬,给她一个惊喜。她已经习惯了他的突然袭击,他的宠,他的妻的存在。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也很好。她情愿永远躲在爱的背后。
> 万事不遂人愿。逐渐,他来得越来越少。在这所他为她找的房子里,宽敞得盛放太多的记忆,空气里已经习惯了他的脚步声,他的敲门的惊喜。
> 可是,有时候,我们会错听,就像爱情也会错认。每每看门,原来不是他的脚步。流离的空气,微微地嘲讽地响。看到邻居家门口的男人诧异地望着她,她时常尴尬。
> 直到,她看见他同样温柔地挽着他身怀六甲的妻,同样地甜蜜。她心里的门轰然倒塌。
> 在她等待他敲门的那些时间里,一切静止,等一个人敲门是在等一份爱情。敲门,只三下:我爱你。是一瞬,也可以一生。
> 人的一生,可以有多少瞬间?哪一瞬,又可以常驻心间?错的时间,错的地点,本不该相遇,更不该敲门。她悄然搬离了那所房子,错开的门被她正确地关闭。
> ___> (本文为作者全权原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