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笔会

这是立足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文学社团“大华笔会”的文学创作园地,将定期发表来自加拿大本土、欧、美和中国大陆的会员及其他作者的原创文章
正文

《作家文苑》总第九十九期

(2010-09-15 10:23:02) 下一个

《作家文苑》总第九十九期

                                大暑                        

郭梅(大华笔会会员)/ 杭州

小暑大暑,有米懒煮——大暑,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到了,人倒了胃口,连一日三餐都懒得做了。不过,热,是正常的,要不热就麻烦了。岂不闻伏天穿棉袄,收成好不了”“六月盖棉被,新米倒比陈米贵”?!亦正所谓禾到大暑日夜黄,这个时节就该是稻在田里热得笑,而人呢,也只能在屋里热得跳了——不过,自古以来人们消暑有道,更何况现在还有空调这杀手锏呢。

暑气逼人,须防中暑、疰夏[1]和瘟疫流行。据传在清同治年间,每逢大暑,浙江椒江一带就有病疫流行,于是就有了送大暑船的习俗——船长约15米,宽约3米,船内设有神龛和香案,放上鸡、鱼虾、米酒与桌椅、床榻、枕头、被子等。大暑前数日得请和尚做过法事,然后在大暑日将船驶到椒江口,让它趁落潮飘向大海深处,意谓送走瘟疫,祈求平安。船越是无影无踪,越表示大吉大利。当然,防病的同时也需适当进补,童子鸡、老鸭、鸽子和柔腻的粥品都是民间看重的暑日补食,俗话说大暑老鸭胜补药嘛,上海则有“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之说。另外,必须强调的是还得提防情绪中暑。窃以为,心静自然凉是最好的药方。

众所周知,大暑前后是雷雨高发期,晴空丽日下可以霎时间风狂雨骤、黑如夜晚,不多时则又彩虹高挂舒适清凉,于是,唐代诗豪刘禹锡有了他最著名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显然,它的谚语版就是夏雨隔牛背。南宋某年的大暑,羁旅行役的诗人范成大正在舟中,突遇暴雨,关心民瘼的他马上想到了靠天吃饭的农夫,吟道:“扁舟风露熟,半世江湖遍。不知忧稼穑,但解加餐饭。遥怜老农苦,敢厌游子倦?”(《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骤至,霆奔龙挂可骇》)而1924年 的大暑节,远在美国求学的闻一多思乡念家,写下了清新质朴的《大暑》:

我要回家了,今天是大暑;

我们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

几多银丝的小葫芦,

吊在藤须上巍巍颤,

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像橄榄,……

呵!今年不回家,更待哪一年?

今天是大暑,我要回家了!

燕儿坐在桁梁上头讲话了;

斜头赤脚的村家女,

门前叫道卖莲蓬:

青蛙闹在画堂西,闹在画堂东,……

今天不回家辜负了稻香风。

……

[1]疰夏:苦夏或中医称夏季长期发烧的疾病。

短信时代                                                   

杨光(大华笔会会员)/ 银川

(五十九)

不知为什么,文G泪过之后,晚上的心情就再无起伏,竟如幽林中的一汪水潭,里面除了绿树还映着白云和蓝天。她也想着今天早点休息,可是苟齐又发来一个短信。看?还是不看?她犹豫了一下,仍决定不去理它。没味道!她咕囔说,然后关了手机。又一想,三D还没信息过来,她又打开了手机。 

她猜想苟齐可能会说些什么,又猜想三D可能晚上在上班?她关掉收放机,关掉台灯,黑暗中睁着大大的眼睛,耳朵牵系着手机,略显焦躁地期待着。

等的有了睡意了,还是不见三D的消息。她把后面听到的那首歌词发过去,又想要关机时,凤鸣有同学发短信问候她,她回了短信过去,顺手又将收到的短信发给了三D

送去光,替把疲

送去雨,替累冲刷;

送去流星,替把好留下;

送去彩霞,我捎祝福的话儿

心想事成,

天天好心情!

手机短信就是这样,每人都是中转站,每人都是创作员,有可用的就转发,没可用的就自己创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往往是自己创作的“段子”,不多久,又会传递到自己手上,有的照搬原样抄来,有的变动了字句,你自己看了,又是别样的一种快乐!

(文学青年们,写诗吧,写短信一样的诗吧!你不用愁发表不了。只要你写了,就不愁没人看到。只是这样发表,你收不到稿费,反而还要自己掏自己的腰包!不用遗憾,只要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兜里有钱!让我们共勉,一起来做电信公司的投资员!不过请你相信,我决不是为电信公司作宣传!)

G边想边写,拟成一首回复朋友的歌:

朋友是永远的相思

思念就像一条流水不尽的河

朋友是彼此的牵挂

牵挂就像夜空里星星和月亮互相辉华

朋友是精神的依恋

依恋就像心间的温柔轻拂着白云

朋友是浓浓的香茶淡淡的共鸣

就像幽香的花蕊袅袅的箫吹

朋友是彼此的鼓励遥望中的眼神

不一定日日相见却时时心存惦念

周老爷子的村庄             随笔                
        齐凤池 / 唐山

    距城市三里外有一个很大村庄,村子的名字叫九百户村。很大很大的村庄完全被绿树掩盖着,根本看不见村子的影子。尤其是到了夏天,从城市的边缘向村子望去,一片绿油油的树林把天边都挡住了,要不是有行人和车辆出没,谁也不会想到,在树林下藏着一个很大的九百户村庄。
   
九百户村庄很美,一条蜿蜒细长清澈的沙河,从村北绕着流到村南一直往西流去。沙河的南面是沙土地,种着大面积的花生。村东是一片水浇地,栽着优质水稻,只有村北和村西种些大的农作物,像高粱、玉米、谷子、大豆什么的。村子的东北角是一片墓地,墓地完全被绿树掩盖着,村子里的老祖宗都埋在了这里。有人说九百户是块风水宝地,土地肥沃,水绕村庄,就像《桃花源记》写的那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据风水先生说,村子好,主要是祖宗的坟地位置好,是村子的老祖宗,在村子的东北角保佑着村子的人们,使村子兴旺发达。

     九百户村里没有杂姓,全村人都姓周,从古到今,村里出了许多当官的和有钱有势的。民国时期这村出了个有名的周校长。当然,校长算不上什么大官,村子里比他官大的有的是。据说,张作霖部队里有个师长的老家也是这个村的。村里在外边当官的多了,为了他们回家方便,当地从大清开始就把公路修到了村头。因此,一块醒目的站牌就规规矩矩地站在了村头。
   
周老爷子家在村里也是个大户,他家从前院到后院有十几层房子,前门是个大车门,两扇漆黑的大门有四米高,门板有三寸厚,大门上刻着四个大字,“福禄春秋”,字用红漆油得,非常醒目。门前左右一边一个石狮子,显得特别威严。就像电影里看到大地主刘文彩家的门口一样。周老爷子的祖上是干什么的不清楚,但他家里有钱那是真的。周老爷子是个头发雪白,满面红光,牙齿整齐,看上去就特别精神的小老头。老爷子穿一身油绸发亮的黑衣裳,上衣兜里装着怀表,一条金链子从扣眼穿过去,金链子明光锃亮。脚下蹬一双家做的圆口布鞋,是儿媳妇们纳的千层底布鞋,穿在脚上又舒服又轻便。

老爷子总也不在家吃饭,他每天早五点起床,步行六七十里到城里吃饭。民国时期的唐山小山街有一条街全是卖吃的,城里有名的九美斋,万里香,左家肉饼,天津包子铺,耳朵眼炸糕,开平麻花都在这里。
   
周老爷子从九百户村走到城里的小山饭店正好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老爷子在挂着酒旗的饭馆里烫一壶酒,点两个菜,吃饱了喝足了,就再往家走,到天黑就到家了。第二天,老爷子接着还去。老爷子就这样一直吃到死。

听说老爷子死的时候,丧事办的很风光也很热闹,在城里请了戏班子唱了三天三夜。周老爷子那口柏木棺材被大漆油得是红的眨眼。糊棺材用的纸都是崭新的,没沾过手的,印着孙中山头像的纸币。面值都是五十万,五百万一张的。从这点看,就知道老爷子从前是多么的有钱哪!老爷子死后就埋在了村北的周家坟地里了。老爷子的坟堆特别大,比左右的坟要大几倍,老爷子的坟就像一座小山。坟前的墓碑上写着:故先考周(讳)府玉大人之墓,生于公元一八五八年六月三日,殁于公元一九四八年五月六日。享年九十岁。

周老爷子死后,他的家人都搬到了城里,有的在经商,有的当了官。村子里只剩下了周老爷子坟,孤单地矗立在村的东北角。
   
老爷子的坟已经塌陷了个大坑,如果不仔细看,根本就看不出是座坟墓。风光一世的周老爷子,只能定格在大清和民国晚期的岁月了。

词二首 

---为加中友谊月而作        

  卉(大华笔会会员)/ 温哥华

 清平乐· 卑诗赞
 
乱红飞度,
始觉春归去。
蓊郁茱萸花满路,
着意唤回春住。
 
群芳如此多情,
引来百鸟齐嘤。
旖旎风光人爱,
四时气爽风清。
 
 
忆江南 ·  致大山
 
大山好,
名嘴众人夸。
出自枫园灵杰地,
浇开友谊万丛花。
美誉满天涯。
注:1茱萸,俗称狗木花(dogwood)。是卑诗省省花。盛开于初夏。有白、红、粉三色。
     2大山(Mark Rowswell) ,生于加拿大渥太华。1988年,作为访问学者
远赴中国,同时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20多年来,凭他一口流利的又京味儿十足的普通话和他非凡的才华,活跃在文艺界;在教育、经贸、公益事业和国际
交往方面也显示了出色的能力。为增进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促进加中友谊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被加联邦授予加拿大国家勋章。

绝句二首

咏酒杯

席间唱和戏作

(一)
 司马策风(大华笔会会员)/ 温哥华
日月山河一手端,

嫦娥李白戏云间。

杜康何料五粮液,
功罪人神天地翻。

(二)

步韵和司马策风兄咏酒杯诗

微言(大华笔会会员)/ 温哥华

玉液琼浆赖汝端,

风云变幻指掌间。

腹中天地销今古,

流下兰亭诗浪翻[1] 
[1] 兰亭位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渚山下),外有碧湖清流。东晋时王羲之、谢安等达官名流曾在此流觞(觞即酒杯)赋诗,并留下闻名于世的《兰亭集序》书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