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笔会

这是立足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文学社团“大华笔会”的文学创作园地,将定期发表来自加拿大本土、欧、美和中国大陆的会员及其他作者的原创文章
正文

《作家文苑》总第一百三十四期

(2012-01-31 14:48:50) 下一个

移民朋友们,请拿起笔来
                                  
---在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新书发布及书籍联展会上的发言


微言(大华笔会会长)
/ 温哥华

与会的部分会员(左起:李德生,林楠,文野长弓,微言)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首先,我要代表大华笔会感谢主办单位殚精竭虑、不辞辛劳组织了这样一个新书发表会,为本地华人文学写作爱好者---这其中既包括了我自己,也包括了我们笔会的全体会员---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成果,交流各自的心得,这必将对大家的创作积极性产生一个非常正面的影响。所以我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祝贺这样一个新书发表会的成功举行。今天我们看到---不论作为文学团体也好、或者作为写作者个人也好---摆放在这里林林总总百几十本新书,可谓蔚为大观。在我的认知里,这种规模,这样隆重的新书发表会在本地的华人社区应该是头一次。这说明我们华人社区的文学写作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潜力无限,因此可喜可贺。

作为华人移民,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土地上求生存,当然要学习和吸收本地的文化习俗、典章制度。但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却不能因此而断了本民族的文化之根。这就像一棵大树,你要把它从一个地方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必须要带着它的本生之根,才能在新的土地上迅速吸收营养,成长壮大。有人可能会反驳说:你说的不确切。我就可以不要本生之根,而完全“洋(西)化”,照样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更好。不错,作为个人,这可以做到。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却不行。

我记得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有一首诗,是作于八年抗战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诗是这样写的:龙颠虎倒茫茫劫,凤薄鸾沦个个身。纸上孤根烧不尽,蛮山留对夜吟人。这里所说的“纸上孤根”,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这也是我们海外华人的“孤根”。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一种感悟,那就是我们的前辈哲人们有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把民族文化视为民族生存的基础,并要世代传承下去。杜甫说:国破山河在。那是因为相信只要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仍在,就迟早可以收复失地、重整山河。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是在说,我们宁可流血牺牲,也要让民族精神传承下去,永留史册。汗青就是史册。而史册又是什么?史册就是我们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所以胡小石先生才把我们的民族文化称之为“纸上孤根”。这个“孤根”如果断绝了,“烧尽了”,她的人民,作为个人也许还会继续存活着,但这个民族,作为独立的民族,便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是任何一个希望我们的民族兴旺发达的华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也突显出我们身处异域的海外华人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看到这许多用中文书写和发表的著作,都是从我们民族文化之根上生长发育出的一片片绿叶,一根根枝条。这一片片绿叶、一根根枝条---像自然界的树木一样---从它们的文化之根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发展壮大,制造出有机营养又回馈给文化之根,使之更加深植广布于土壤之中,更加稳固地支撑起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因此,这样的绿叶和枝条越多,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树就越健壮、越茂盛。

也许,有的朋友又会质疑说:这些海外写作是在“异文化”的环境中产生,应该已不是你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中华文化了吧?很可能是这样。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并不是因为善于保存古的(东西),而恰恰是因为善于接受新的。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海外华文创作,不正可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除旧布新的新的生长点吗?! 这是何等有意义的事情啊!因此,愿我们每一位有愿望、有能力的移民朋友都拿起笔来,培植出自己的“绿叶”,伸展开自己的“枝条”,为繁荣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尽一份心力吧。

谢谢大家! 

 

往事如潮---忆我的童年和怀念石主任

 

秋枫(大华笔会会员)/ 温哥华

 

(八)

 

听着关于石主任的撕人肺腑的故事,看着他遗孀当年曾憨态可掬,艳若桃花,而如今已经刻满了苦难、又皱又老,宛若干薑的脸,我不禁想起幕幕往事。我确曾经怕过石主任,我也不感到他亲切、温暖,他也许还有别的毛病。可是难道他就该为此而死吗?他的长处,他几十年的贡献,他非凡的才华,就可以一笔勾销了吗?我忍不住热泪直流。为了怕伤害家属,我只好悄悄跑到一个不被注意的角落去偷偷擦拭我欲停难止的泪水。想不到我们上下级相处一场,别后竟是这般,一阴一阳隔界“再逢”。人生也太不可预料了。

 

他的悲剧也反映了一个时代。我们当时做青年工作的,还有一个人,也是以悲剧结束其一生的。这就是史某。在到他所在单位参观时,我们发现一位相貌英俊,声音洪亮,每出一言,往往语惊四座的青年。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人家还算“老革命”呢。他政治上早熟,在苏军占领的大连地区,政府表面上还是承认南京政府,他就非常认同共产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毅然离家,绕过国民党区经北朝鲜投奔到北满解放区。后来他成了青年团的一个骨干份子,成了一个有号召力的演说家。他不仅使同辈羡慕其进步之快,而且也使许多女孩子仰慕倾倒。1950年我离开牡丹江时,他仍然很红;他表现突出却不甚谦虚,已有若干非议。过了几年,我就听说他好像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小小疑问,受到怀疑和审查。一向自负和高傲的他,把这看成是对自己的侮辱,横眉以对。结果招来更大的压力,而他却宁肯玉碎不愿瓦全,竟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生命。

 

我在天车站摔了一跤

王瑛 / 温哥华

(续完)

所幸的是我只是摔了一跤,并没有造成任何严重后果。我提醒自己:以后千万别跑那么快赶车了,你以为你是刘翔啊?而且天车在下班高峰期间三两分钟就有一次,没必要赶那么急。人都是在吃亏以后才吸取教训的,从那以后我不再追火车了。

       我到加拿大后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英语就是”Are you ok”。当我平时做工不顺情绪不佳的时候,菲律宾同事会关切的问我”Are you ok这次我在车站摔倒了,和我同路的台湾同事乘车走了,没再返回来。当我一个人倒在站台上的时候,这句来自老外的问候让我感到亲切无比。使我受伤的身心都感受到了温暖。我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同路的菲律宾同事还在关切的问我“膝盖没事吧?”而作为同是国人的主管听说后,噢了一声表示知道了,除此没有任何表情。天下人情冷暖自不必说了。

       我照常上班,每天在车上用目光寻找穿军大衣的老外,想再次对他说声谢谢。但是我始终没再见过他的身影,也许是他的工作时间改换而换了车次(我们这一趟车每半小时发车一次)。

       每天有规律的上班下班,埋头做工,半月发薪,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冬天过去夏天到来。有一天早上我下车的时候,发现和我一同下车的老外长得有点像帮助过我的“军大衣”。我努力回忆一下,避免认错人。因为和老外分不清我们亚洲人谁是谁一样,我们也分不清老外的面孔,起码我从每个老外的面相上看不准他们的实际年龄。而且夏天和冬天的着装不同,分辨起来也不容易。接连几次碰到这个老外都是在早晨上班时间,下了车分别急匆匆赶去上班,根本没时间说话。我还在想,他能不能认出我呢?因为冬装捂得挺严,夏天穿着T恤,差别太大了。我也不敢确定他就是我要找的“雷锋”。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下班后我发现“雷锋”就走在我的前面,我们都赶往车站等巴士车,我紧走几步向他打招呼,他也热情的和我说起今天天气很好等客气话。我用一般老外听不太懂的词拼成句子问他:你在刚过去的冬天,是不是穿着个黄色的、中国的军大衣?他果然没明白我的意思。回问我:“你喜欢黄色的大衣?”,我说不是,接下来我用我所会的有限的单词,组成中国式的句子,向他描述了冬天在车站发生的事情,我说那个老外帮了我很大的忙,他当时穿的是黄大衣,我认为那个老外就是你。这次他听明白了(也可能是根据我的表情猜的,因为我的英语实在太烂了)。他说:“我不是那个人,那是个很好的人,你很幸运”。我说你们长得很像,你也是个很好的人。他说谢谢我对他的夸奖。

       到今天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外“雷锋”。但我在感动之余,已经学会了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问一句:“Are you ok?”我想,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来得更及时更实用。

       在感受国外不同的生活体验的同时,我还会继续在每天的乘车时用目光寻找——“军大衣”,你在哪里?

 

在童稚的心灵世界和清澈的目光里寻觅灵感发现画意

  ----------评画家么顺利的国画特色和绘画语言

  齐凤池(大华笔会会员)/ 唐山

(四)

他的人物画《山是高昂的头》我在他的画室里欣赏过。听说这幅作品获过国家级大奖,说获奖其实不重要,关键是让人们知道认识了这幅画和么顺利的名字,我感觉这是最重要的。其实有的人一辈子也不见得画很多画,有人几乎天天作画,也不一定获奖。也成为不了著名画家。有的人用十年画一幅画,就载入中国画史。

  20041210,全国第十届美术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著名油画家陈坚创作的巨幅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荣获本届美展油画金奖。陈坚以气势恢宏的整体构架、细腻娴熟的艺术技巧和真实笔触,将南京日军投降仪式的历史瞬间展现给世人,引发众多观众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思考和关注。

  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的陈坚,抵御成名后的种种诱惑,潜心创作这幅油画巨作长达10年之久。读了此画使人感受着一个中国画家浓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之心。

  画家陈逸飞1972年画的《黃河颂》,描述一位红军站在黃河旁的山岭,眺望天际。画面意境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现在欣赏此画仍然是经典之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