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国外的生活让人感觉乏味呢?ZT

(2009-08-21 02:58:33) 下一个
一个泛滥了的解释是:第一代移民很难融入主流社会。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却又让
人觉得隔靴搔痒,不中要害。什么叫主流社会?

是经济地位吗?以留学身份出来的华人的平均收入在美国是各个族裔中是数一数二的。
如果一二十万的家庭年收入不是主流,那美国大多数人都非主流了。

是精神生活吗?大多数高学历的华人都会关注美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上下班的路上读读
华尔街日报,晚上看看CNN的新闻,周末看场热门电影。如果实在不喜欢英文阅读,在
中文论坛也可以了解美国社会动态。更何况在网络上可以随时了解跟踪一切中国发生的
事情,有时比在国内还方便快捷。几乎所有热门的中文电影电视,各种选秀节目,所有
的流行音乐,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享受到。拥有双重文化背景,精神生活应该是更加精彩。

可我还是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

我们公司规模比较小,办公室没有其他中国人,和我一个级别,年纪相当的也只有一个
美国人。我们经常一起出去吃午饭。这个人很不健谈,很少主动找话题,也很少接话。
而我觉得大家一起吃饭不讲话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所以我会主动和这个同事谈谈工作,
聊聊周末的活动,电影电视什么的。我喜欢瞎侃,如果对方是个中国人,即使一句话不
说,让我对着他胡侃一个小时,也不应该是多难的事。但用英语侃,这差别就大了。经
常是我提起个话题,说几句,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而我这个同事又不接话,这话题就冷
了,聊不下去了。在冷场的同时,我再搜肠刮肚地寻找下一个话题。说两句,没词儿了
,再冷场。有朋友说,那你就别跟他吃饭了呗,累不累啊。累我倒不觉得,让我不爽的
是我没有能力用英语胡侃。

我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有一个双重性格:在中国人面前胡吹胡侃,典型的外向性格;在美
国人面前,我就沉默寡言了,内向了。如果说最开始的时候有不自信,害怕自己语法和
用词错误的因素,现在这已经不是主要原因了。更重要的是我的英语不足以让表达成为
一种享受。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有所感受,娴熟地运用语言来最贴切地表达这种感受是很
大的一种乐趣,也是外向性格人群的基本满足。而如果因为词汇和用法的局限,只能用
简单而干瘪的语言来进行表达,那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就像成了半个哑巴。比如,
如果我看了醉琴的小说后想说:这部小说写得真是入木三分,让人拍案叫绝,真是把萎
缩男的嘴脸刻画地惟妙惟肖。可我说出来的只是:this novel is really fantastic .
这句干干巴巴的话,没有任何信息量,没有任何深度。这就让人失去了表达的愿望。

对我来说,生活中缺少的就是用英语畅所欲言,最充分贴切地表达和交流。在外国人面
前内向和不健谈的我不是本来的我,是语言造成的双重性格。

这种双重性格不仅意味着在生活中缺少交流的对象,在职场上也严重限制着发展空间。
尤其是在需要与客户大量交流的领域。按照卡耐基的说法,成功百分之三十来自对技术
的掌握,而百分之七十来自与人的关系。一个对语言不能娴熟掌握的人,又如何运用语
言处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第一代移民从事的是技术型而非管理
型的工作,也是玻璃天花板存在的原因。

我曾信誓旦旦地要对自己发动一个“消灭双重性格运动”。可是不是最终能达到目标,
我心里一直没底。当然如果不付出努力,我就注定是个“两面派”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