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然博客

观潮起潮落洒脱,看云卷云舒怡然
个人资料
舒怡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位海归兄弟的“美国情结”

(2012-04-01 05:00:26) 下一个

一位海归兄弟的“美国情结”

舒怡然

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重返美国了,自从六年前从美国海归,这也许是第N次了吧。连他的女人都有些怀疑,他的那些令人将信将疑的所谓理由。他总是在寻找机会去美国,就职于一家跨国公司的他,想去美国机会总是有的,只要用心去寻。要么是开公司年会;要么是和客户洽谈;要么是……;理由很多很多,只要合情合理,咱中国人讲的不就是个情理嘛。

他,干嘛老惦记着去美国呢?有什么放不下的心事?还是有什么放不下的人?这是旁人的猜测,似乎都不是。每次来美国,有个地方是他一定设法驻足停留一下的,那就是他的母校。也说不上为什么,那个地方对他充满了诱惑与魅力,不去,他心里痒得慌,离开了,他心里想得慌。

去母校干什么呢?其实他什么也没干,既没有校友相约,也没有故交相聚。他就喜欢独自一人在校园里,到处走走看看,心绪伴着他徜徉的脚步,好象也为自己找到了安放的地方。

难怪严歌苓在《陆犯焉识》里,把华盛顿的乔治城描绘成一个多情的城市,她能让无情的人动情。那一条条用碎石子铺成的石板路,那一家挨着一家的小店铺,透着书卷气和市井气,还有一种浓厚的人情味儿,这是不是就是文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个词儿“文化氛围”呢?他理不清自己的心路,总之,就是喜欢回来瞅瞅,瞅过了,心里的那些积淀便释然了。

其实他自己也清楚,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结,一种难以排遣的恋旧情结。他是普通海归族中的一员,说普通,难道还有特殊海归一族不成。有,当然有。那些头顶光环身价不菲应邀回归的,那些钱袋鼓鼓信心满满回去投资淘金的,那些国内人脉资源丰腴玩什么都灵的,这类海归都属于特殊之流。可他不是。六年前他回去时,身上没几个子儿,两眼一抹黑,既无资源也无内线,只有一个名校的学位,还是个MBA,在美国企业界,人们常常揶揄地称这种学位是“piece of cake”,是的,他就是怀揣着这样一块蛋糕回去的。

说起来,回游海归并非他的本意,在美国摸爬滚打搞了十年,打工挣钱,拿了个名校的MBA,先在华尔街混了一阵子,发大财的梦想刚刚冒了个尖,就被金融危机的风暴冲得蒙头转向。恰好赶上海归的大潮,他就象一粒沙子一样,身不由己地跟着这股浪潮上下沉浮。美国梦才只做了一半,便在无奈中醒来。他卷起了还没伸展好的铺盖卷,带着妻儿踏上了海归的征程。

很多人把海归的日子想象得天花乱坠,以为国内到处是金子,以为只要你手攥个洋文凭,人家就会另眼相看。他回去了才知道,这完全都是误读。他混在挤挤喳喳的求职大军里,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不同的只是他有张还有点发亮的洋招牌。在北京转悠了一大圈,他发觉找份工作混碗饭吃并不难,可要找高薪高职的位置就不大容易了。

他先在一所著名大学求得一份教书的职位,做了两年渐渐发觉,要在学术圈里混下去,自己的那点水还嫌太浅,没有博士头衔是无论如何都没法干下去的。于是他开始转向,试图去做自己的本行,这次他可真是尝到了找工作的艰辛,不比美国更容易呵。他坚持着,在心里对自己说,你要挺住!这不是美国,这是咱自己的家,要是再混不出个模样来,你还有什么借口啊?再说老婆孩子也眼巴巴地看着你呢,总不能让他们大失所望吧。男人啊,生来活得就累。几经周折,终于他找到了一个还算满意的落脚点,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这正和他的胃口,美国的门仿佛又近在咫尺了。

这家公司的中层老板对他不薄,一进来就封他一个部门经理,有五六个人要向他报告。虽说只是个七品芝麻官,可手底下管几个人,总比被人管好过些。他使出浑身解数,力图创出不凡的业绩,也不负老板的赏识。半年过去了,他的销售业绩平平,还不如他的对手,一个八零后毛头小伙子。人家可是连商科学位都没有哎,按他的说法,整个一个土鳖。可你不服气怎么行啊?人家就是有本事招揽客户,拿下单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但精通上层路线,连攻心术都学得到家。这是个让数字说话的年代,这些外企追求的就是个销售业绩,就是个利润,就是个钱。

他从内心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海归输给土鳖,七零后斗不过八零后。人说长江后浪推前浪,说得轻巧,那后浪要是真把你这前浪给推倒了压翻了,看你难过不难过。他感到了自己与那些人的一种差距,他接受的美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没有让他如虎添翼,反而成了他的思维羁绊。按说他也并不是愚钝之人,但和国内生意场上的人相比,他似乎就总是缺了点什么。他不懂非常理出牌,却只认死理;他更不懂左右逢源,恨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唉,他需要补课的地方太多太多,多得他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最要命的障碍还是来自他的内心,他从骨子里就不屑于同那些土鳖一争高低,他学的那些个经营理念、经济理论,等等,在这里完全派不上用场。人家根本不买你的帐,只要能把产品连哄带骗地卖出去,就是英雄好汉,这阵势常看得他目瞪口呆。

这种时候,他就开始思念起美国,在美国过的那些单纯的日子多好!他回想起当年离开美国时,自己也曾经雄心勃勃,梦想着回国干上一番大事业。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被这种大事业感吸引着勇往直前,而他却是看淡了。

这次来美国,他住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当然离母校很近。那天晚上,伫立在落地窗前,远眺波托马克河,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他情不自禁地就回想起十多年前,为了攒学费去读MBA,自己开着车穿梭于这条街上送外卖的情景。那时每次路过这家五星级宾馆,他都在心里默默地想,唉,什么时候我也能住进这酒店享受一夜。十几年过去了,今天他真的住进了这家酒店,可是却突然觉得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想想也是,住五星级酒店有什么呀,有钱想住就住呗。这个世界上只要钱不是问题,那还有什么是问题呢?在这一点上,中国与美国倒是接轨得迅猛,猛得令人目不暇接。想想自己那时的梦想是多么渺小呵,小得微不足道。这是否就是梦想的真谛,对某些人是垂手可得的东西,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如同天方夜谭。对此他感触颇深。

他在北京的生活说不上豪华,但也算得上是小康。这几年辛苦奔波的成果,和好多北京人一样,他也买了一间不大不小的公寓房,买了一辆不好也不赖的汽车。他的儿子也上了重点校,国际学校太昂贵,他没敢问津。这就是一个普通海归的普普通通的日子。

离开美国前,他照例又去了一趟母校。在波托马克河边,他站了很久。眼前这静静的河水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岸那边喧嚣熙攘的绿粉红尘都被这静静的河水毫无声息地吸了进去,一直沉没到河底,世界仿佛凝固了一般的安静。想到马上要飞回去的那一边,完全是另一番灯红酒绿的景象。这是两个怎样不同的世界啊!他无限感慨。

回去几周以后,他给美国同事发来电邮,说他已经决定离开公司,去新的地方了。他又要漂泊了,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终点在哪里。出国,海归,走上了这条路,就注定了一生的折腾,因为心不由自主地不再安宁,而命由心定呵。

关于他的故事注定没头没尾,他姓甚名谁也并不重要。海归,这个只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固有名词,也许有一天会从字典中消失。但是,它的后面埋藏了多少曲折心酸的人生故事,有谁确切地知道呢?没有进行到底的梦想,终归是个遗憾。他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点什么,多多少少……

写于201233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